Q:你認為應該怎樣來選擇一份地産内刊自己的風格?他應該更多的是向内還是向外?是在企業的管理上更有作為呢?還是更有利于企業品牌的輸出?
萬科周刊:一般把和企業利益相關的人群分為:客戶、股東與投資者、員工、合作伙伴、政府、媒體、NGO、社區等等。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它就需要加強與這些人群或某個人群的溝通,以形成觀念認同,這時候,為這些人群或某個人群辦一本雜志,就成為一種選擇。所以,無所謂向内向外,無所謂企業管理或品牌輸出,有什麼樣的閱讀需要,就有什麼樣的雜志。
Q:内刊在大多數的時候被視為企業最方便的溝通手段,因此有人說最好的内刊就是一個企業成長的文本沉澱,您認同這樣的理念嗎?
萬科周刊:内刊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但第一,企業内部最好的溝通手段一定是面對面,只是我們無法面面俱到,才會借助郵件、雜志等工具。第二,在互聯網時代,紙本内刊的影響力也會有所遜色。
Q:有觀點認為企業内刊不應該以尖銳的觀點進行公共社會評論或深入探讨敏感話題,因為企業沒有必要承擔這樣的風險,您認同這樣的觀點嗎?
萬科周刊:這得看企業所從事的行業,以及企業的文化氣質等等。對于一家科研型企業的内刊,尖銳的批判風格可能並不适合,冷靜的思考是更适合的氣質。對于一家傳統能源企業,穩重保守是更适合的氣質。那些所處行業社會影響力比較大、争議性比較強的企業,它們的内刊可能會有更多尖銳的觀點、驚人的語言。這不是由雜志決定的,是由行業和企業——也就是由雜志的環境決定的。
Q:現在大多數地産内刊都宣稱代表中等收入人群精英的聲音和他們的價值觀。但這樣以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做包裝的企業内刊是否只是企業的一件包裝?或者說只是維繫客戶的一種方式和廣告的載體?
萬科周刊:大多數地産公司瞄準的是中産階層客戶,所以它們希望代表這些客戶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是理所當然的事。至于他們能不能代表,中産階級願不願意讓他們代表,以及中國的中産階級有沒有一種共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那就不好說了。
Q:因為不需要考慮廣告和市場的壓力,作為地産内刊在選題上應該如何把握?企業利益的因素會不會左右刊物的走向?
萬科周刊:沒有永遠的雜志,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謊言。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萬科周刊
審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