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但總得有人做,養老企業目前還需要耐得住寂寞。”
編者按:置身百年未有的時代浪潮之下,企業和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迅速企穩和復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此間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深刻的改變已經滲透各行各業。
面對變化的世界,我們應以更高視野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那些始終保持信心、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缪的企業,他們的體繫、模式與策略,成為當下和未來制勝的關鍵。
歷經數十載傳承與創新,博鰲房地産論壇繫列活動一直緊跟全局形勢,不斷革新模式與架構。故此,觀點新媒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3博鰲特别報道繫列——“有心者勝”,通過企業研讀與報道、深度采訪與交流等,傳遞信心與希望,講述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
作為其中的“新經濟篇”,将以創新、多元與專業的視野,觀察相關標杆企業在土地、不動産、産業、資本循環組合構建的新經濟産業領域所取得發展,以及可借鑒的經驗。
觀點網 或許你正年輕,将欲大展宏圖;或許你正壯年,如日中天;或許你已暮年,發白齒搖……我們終将老去,該如何安度余生?
為了讓銀發老人能被溫柔以待,早有一群人投身到養老産業的服務中,而不計較能賺多少錢。
“首先保證民生屬性,要給老人服務好,使老人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是我們首要的任務。因為做養老産業不是為了盈利,不是為了賺多少錢。”在光大養老北京辦公室,趙澤輝談到養老産業盈利難題時這樣對我們說。
他深知養老“本身是民生産業”,所以不可能賺太多錢,“但是也得有人做,都沒人去做,老人誰去養?因為老人如果在家里都能很好地生活,就不需要有養老機構了”。他說,這就是養老機構存在的必然性。
目前養老産業仍有許多觀念與行業標準需要建立,盈利問題可能在很長時間里都難以解決,尤其在經受三年疫情帶來的沖擊後,就連過往沖着養老産業巨大市場而來的投資人都已萌生去意,不能否認,“養老産業市場很大,而機構養老占比很小”。
在光大養老或者趙澤輝眼中,未來的主要工作還是做好自己的事。
“我們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就是把服務做好,布局做好,把智慧科技抓好,把品牌建設好,主要這幾個方面。”
猶如水中行舟,會有風起,會有浪急,乘風破浪後或許就是一番好風光。
活下來不容易
相對于零售與文旅市場的迅速回溫,疫情給養老産業帶來的沖擊更大,也需要更長時間修復。
“疫情防控對我們影響比較大,因為養老院不能正常營業,要封院管理,使得入住率不能提升,不能收住新的老人。”在趙澤輝的話中我們得知,這不僅是某些養老院項目受到影響,對養老行業存量的影響也很大。
再有是疫情期間很多新開機構受影響更大,因為沒有入住老人,或者老人數量很少,而員工數量卻比較多,又是封閉式管理,以致疫情期間影響巨大。“光大養老作為養老企業,疫情期間首要保障老人安全,圍繞安全做了很多工作。”
趙澤輝介紹,為了保證養老機構正常運行,必備的醫療用品、生活用品,以及對老人心理的關懷,對員工心理的疏解等等,都帶來了資金壓力。
“因為收支不匹配,所以維持養老院正常的經營花了很多時間和功夫。”從趙澤輝稍顯凝重的神色中,不難看出當時的艱難。
據了解,光大養老擁有養老院、護理院、社區養老機構、居家養老站點、CCRC五大養老業态,此外還有旅居養老、智慧養老、适老化産品,在疫情中受影響較大的還有旅居養老業務。
趙澤輝緩緩道來:“因為出行受影響,原來的旅居業務——到異地進行養老和健康管理的客戶受影響非常大。各地的管控政策不一樣,疫情打亂了養老企業的正常發展軌迹和邏輯。”
這種影響還傳遞到營業收入上:“不能獲取正常的經營性現金流,這是影響最大的……本來我們有客戶積累任務,但是受疫情影響,客戶沒有大的增長,也影響了正常的營銷工作。”
養老機構受到沖擊外,疫情對老人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觑。
原來稀松平常的出行與探視成了不可能——老人不能随便出去,家屬也不能進來,對老人的心理壓力比較大,以致疫情結束之後很多老人離開養老院,改變了養老企業的生态。
除了心理壓力,身體健康更是備受損害。“疫情對老人的身體狀況影響是比較大的,不管是健康老人,還是失能或者半失能……有基礎病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在疫情最後階段,老人的流失率比較高。”
此種不可抗力因素,使光大養老入住率在今年初迎來了歷史新低。
趙澤輝禁不住感慨:“疫情期間養老企業能夠活下來就挺不容易的。”更何況行業競争同樣加劇了“活下去”的難度,他說:“大家都很困難,有降價的,有促銷的。所以總體看,很多機構在二季度到現在新增老人是有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入住率沒提升。”
“原來我們判斷疫情之後入住率能迅速恢復,但是現在實際情況不理想,在一季度入住率見底之後,二季度並沒有出現反彈或者井噴的情況。”
對于行業復蘇的預期,趙澤輝給出了保守預測:“挺難的,至少要半年左右時間,到今年年底,至少是這個時間。”
總得有人做
數年前,憧憬着中國銀發産業數萬億的龐大市場前景,機構養老如雨後春筍出現,但後來發現這並非一筆賺錢生意,加之疫情影響較大,不少企業正紛紛退出這個藍海。
趙澤輝對此的認知非常清晰,賺錢並非出發點:“光大養老本身是一家央企,養老是民生産業,所以我們首先保證民生屬性,要給老人服務好,使老人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是首要的任務,因為做養老産業不是為了盈利,不是為了賺多少錢。”
“養老産業本身就不可能賺太多錢,規模也不可能做得很大,但是得有人做,沒人去做,老人誰去養?老人如果在家里能很好地生活,就不需要有養老機構了。”他繼續設問:“為什麼要有養老機構?就是因為老人在家里不可能全部獲得很好的照顧,不管是子女在不在身邊,還是社區有沒有服務,這是機構存在的必然性。”
據觀點新媒體了解,我國雖然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居家養老仍是主流,機構養老占比極小,尚未到達飽和狀态。
十六年前,上海就已提出“9073”養老模式,北京則在2009年提出“9064”養老服務新模式,即90%老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照料(居家)養老,7%(6%)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日間照料)養老,3%(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政策定出了‘9073’與‘9064’標準,基于現在國情與人口基數,只有3%-4%的老人入駐養老機構,但是雖然現在養老機構不多,但仍供大于求。”趙澤輝認為,若幹年後養老機構才可能供不應求:“未來肯定是供不應求,因為現在老年人2億多,到2035年達到4.75億人。如果是這個基數,現在的養老機構肯定是不夠用的。”
他還指出,養老産業市場很大,達到十幾萬億,但這個數字是将與老人相關内容全部納進來計算的結果,而像光大養老等從事機構養老服務的市場則相對較小。
“老年服裝、老年鞋、老年器械……這些全算進來才那麼大,真正機構養老的收入能有多少?”正是基于對自身定位與市場現狀的清醒認知,趙澤輝始終堅持養老産業是民生服務這一觀點。
但作為一個企業,沒有盈利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倒在疫情期間的養老機構有不少。光大養老的定位則是做長線投資、微利企業,可持續經營。
“養老産業本身投資相對比較大,不管是購置還是租賃物業,都需要投資。還有裝修改造、适老化改造,這些方面的費用也不低。再有養老是勞動密集型産業,要有大量的員工進行服務,所以,人工投入也很高。”
“不管是重資産還是輕資産,實際都不輕。除了承接一些政府委托管理,其他投入都不低。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盈利模式,保證企業在正常入住率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盈利或微利,能夠正常運營下去,而不是完全依托政府的補貼,或者股東投入,這是不可持續的。”
事實上,這在國外企業身上同樣如此,趙澤輝指出,不管是歐洲還是日本,養老投資回報周期也比較長,為微利狀态,所以需要兩方面結合,一是作為民生産業,把客戶服務好,不能追求暴利,二是作為可持續的産業,要有一定的盈利模式,自身有造血功能,能夠生存。
具體到光大養老自身,主要以輕資産為主,強調品牌、服務、標準化管理、科學化管理為其核心競争能力,“因為養老,主要是能不能把服務抓好、管好,服務是核心競争能力。”
他表示,養老公司肯定是以輕資産為主,如果重資産為主則與地産公司無異。
輕資産模式也決定了企業只能是微利模式,“有租金或者類租金的支出,辛辛苦苦差不多到掙錢了,租金又漲了,所以永遠是微利模式。輕資産模式不可能盈利很大,因為成本一直在增加。”
但持有性物業也有好處,正常運營之後,可以享受資産溢價升值的好處。
“重資産有可能會享受物業增值的收益,所以光大養老目前輕資産為主,具備條件情況下可以考慮輕重結合。重資産主要是通過收購或者其他方式,持有一些物業。”
他還揭示了一個行業認知偏差——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理論上是可以的,但現實很難——首先是老人的支付意願和支付能力不強,導致養老産業的薪酬水平較低;其次是中國養老産業處于剛起步階段,管理水平、人員素質尚不能滿足現代化企業的要求;再加上現在養老企業比較分散的,要通過管理降低成本很難。
很難,但總得有人做,養老企業目前還需要耐得住寂寞。
水口行舟
盈利不易,還要不斷摸索嘗試,光大養老為了保持自身利潤,在輕重結合的大思路下,有不少把控成本的手段,或許可以供其他同行參照借鑒。
一是控制投資,養老産業作為長線投資,必須要把投資控制住,少投,或者不投。“我們一直在強調輕資産管理,第一是盡可能接一些政府項目,公建民營,希望不投入裝修改造費用,只提供管理。”
第二是加強區域管理,人員優化,集中的管理,通過這些盡可能降低管理成本。“一個院長可能要管三個院,一個護理部主任可能兼幾個業務,通過優化,盡量減少總部人員。”
另外,通過“養老+”服務,鍊接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老産業未來潛力還是有的,因為現在主要的收費大家都一樣。但是醫療方面,每個老人的要求不一樣,我們可以在醫療管理和健康管理上提供服務,增加收入。”
還可以跟金融适度結合,比如跟保險公司、銀行合作,提供一些增值服務,“因為老人也是(保險、銀行)很重要的客戶群體。”
“可以為老人的家庭提供一些服務,包括居家服務。以養老機構為基礎,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這個是我們主要在推的,也是有可能提高收益水平的。”趙澤輝對我們介紹道。
以上是企業層面可以做的努力,但就目前中國養老大環境而言,還有不少政策及配套内容需要提升與改進。
比如發達國家,老人是已富後老,收入等支付體繫能夠保證有一個比較好的養老環境,我們則是未富先老情況更多。對此,趙澤輝建議建立一些類似于長照險等的保險,同時企業年金要跟上,老年人的支付才有保障,否則只靠退休金養老,壓力還是很大。
另外,在養老企業政策扶持方面,趙澤輝表示,養老貸款力度還不夠,“養老産業是個長線産業,也是可盈利的,但如果貸款利息很高,肯定不行,能不能有一些針對民生産業的低息貸款?沒有利息包袱,只把産業做好就行,這個是很重要的。”
嵌入式養老方面,中國的差距也比較大,主要是社區周邊适合做養老機構的物業不多。“現在政府在做一些嘗試,但成效不是很明顯。”
“未來不管按照9073,還是9064,實際90%還是在家庭,提供好的上門服務難度很大,所以6%-7%的社區養老就很關鍵,社區是嵌入式的養老機構。”趙澤輝直言:“要有更多嵌入式養老機構,對居家老人很有幫助,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事實上,這些還遠遠不夠,趙澤輝建言,針對養老企業還要有一些特殊政策支持,比如稅收優惠政策、更多的融資方式、上市通道及優惠、長線資金投資等等,在他看來,“養老企業最缺的就是錢,就缺資金”。
知易行難,行業政策尚未完備,養老企業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環境,那我們只能改變自己。
光大養老知道引入專業養老人才“挺難”,但堅持要對養老産業很了解的人,否則要真正去一線磨煉,才能行。
“内部人員的培養,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力度,這是我們的主要方向。像很多院長都是護理員出身的,逐步通過學習、磨煉,增強管理意識。這是我們的主要渠道,就是引進+培養相結合。”
布局方面,現在主要回歸到一二線城市,即人口需求大,支付能力相對高的地方,“若太下沉,全國性擴張就很難管理。”
疫情三年,打亂了養老企業的正常發展軌迹和邏輯,但可以肯定的是,養老依然是大趨勢。
藍海行舟,或如朱熹的《水口行舟》寫道: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我們終将老去,願如光大養老所言,“人生每一步 都有光輝”。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光大養老董事長趙澤輝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光大養老現在恢復情況怎麼樣?
趙澤輝:原來判斷是疫情之後入住率能迅速恢復,但是現在實際情況不理想。一季度入住率見底之後,二季度並沒有出現反彈或者井噴的情況。
原因也很簡單,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增加比較多,這批老人主要是疫情期間受居家因素影響,覺得養老院是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安全,有交流,有活動,這種老人到機構的比較多,增幅比較大。
但為什麼入住率沒提高?因為走的也多。
觀點新媒體:之前離開的那批人有回來嗎?
趙澤輝:沒有,一個是正常離世;第二是被養老院管控政策影響,覺得不自由,也有走的;
第三,行業競争,大家都很困難,有降價的,有促銷的。
總體而言,很多機構二季度到現在新增老人是有的,數量也不少,但是入住率沒提升。
想要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情況,要半年左右時間,到今年年底,至少這個時間。
觀點新媒體:光大養老現在是以輕資産為主嗎?未來還會繼續沿着這樣的方向?
趙澤輝:我們以輕資産為主,強調品牌、服務、標準化管理、科學化管理為核心競争能力,因為服務是養老的核心競争能力。
真正的養老公司肯定以輕資産為主,但是我們會嘗試輕重結合,重資産主要是持有性物業,不管是購置的還是改造裝修。
輕資産有租金,或者類租金的支出,辛辛苦苦差不多掙錢了,租金又漲,所以永遠是微利模式。輕資産模式不可能盈利很大,因為成本一直在增加,入住率可能更好,但是成本不斷在增加,所以就是長期維持的狀态。
重資産有可能享受物業增值的收益,所以我們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輕重結合,重資産主要是通過收購或者其他方式,持有一些物業。
觀點新媒體:現階段光大養老怎樣保持自己的利潤?
趙澤輝:現在主要幾個方面:一是靠投資控制,養老産業是民生産業,長線投資,必須要把投資控制住,少投,或者不投,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輕資産管理。
盡可能多地接一些政府的項目,公建民營,希望不投入裝修改造費用,只提供管理,硬件都按要求裝修改造,拎包入住管理,但是把服務做好。
前期租金最好能夠低一點,等成熟之後,入住率到一定程度之後,再定合适的租金。投資端是最重要的,控制住了才有可能盈利。就是任何一個項目都要精打細算,自己要能承受得住,能夠管得好,未來才能盈利。
第二是通過加強區域管理,人員優化,集中管理,盡可能降低管理成本。一個院長可能要管三個院,一個護理部主任可能兼幾個業務,通過優化,盡量減少總部人員。
我們強調服務,也是進行品牌管理,好的品牌有溢價,家屬會更放心把老人送到你這里,老人住着也舒心,這樣收費能力才會強。
另外,我們通過“養老+”服務,鍊接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老産業未來潛力還是有的,我們可以在醫療管理和健康管理提供服務,增加收入。
還可以跟金融适度結合,比如保險公司、銀行的增值服務,因為老人也是很重要的客戶群體。
再有可以為老人的家庭提供一些服務,包括居家服務。以養老機構為基礎,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這個是我們主要在推的,也是有可能提高收益水平的。
觀點新媒體:現在旅居養老前景應該會好一點?
趙澤輝:應該會好一點,因為疫情結束後老人還是願意流動起來。
但是不能像以前的文旅地産,比較同質化,都是山清水秀,其實沒什麼服務,老人也待不下去。所以我們做旅居業務,提供健康管理、教育、交流等等,老人可以待得下來,而不是純旅遊。
觀點新媒體:相對來說,日韓、歐美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還有哪些可以向這些國家吸取的經驗?
趙澤輝:發達國家老人已富後老,支付體繫,包括收入能夠保證他有一個比較好的養老環境,我們未富先老的情況很多。
學習他們,一是要建立類似于長照險等保險,還有企業年金要跟上,因為老年人的支付要有保障。現在只靠退休金,養老壓力還是很大的。
第二,養老企業政策扶持方面,我們國家有,但是養老貸款方面力度還不夠。養老産業是個長線産業,如果貸款利息很高,肯定不行。能不能有針對民生産業的低息貸款?沒有利息的包袱,只是把産業做好就行了。
日本更多的是嵌入式養老,國内這塊差距也比較大,有了之後,對居家老人也是很有幫助的,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對養老企業要有一些特殊性的支持政策,比如說稅收政策更好一點,或者說能有更多的融資方式,能不能上市,上市能夠有一些優惠等。
長線資金怎麼能夠投入到養老産業上,可做的事還是很多。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劉滿桃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