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香港消費券政策的經驗啟示

观点网

2022-03-03 09:15

  • 盡管内地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但香港經驗對2022年内地制訂短期促消費政策仍極具啟示意義。

    近期,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年度财政預算案時表示,借鑒去年的經驗推出新一輪消費券計劃,對合資格居民發放1萬港元消費券。此次“消費券計劃”金額為上一輪的兩倍,去年8月,香港曾力推消費券計劃,分批次向市民發放了5000港元消費券,對本地消費帶來明顯提振。發放當月,香港零售同比增速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下行趨勢。2月18日,筆者在《财經》發表署名文章《香港力推消費券計劃,比直接發錢好》,對香港消費券政策效果進行了研究,指出中國香港經驗對2022年内地制訂促消費政策極具啟示意義。

    香港力推消費券計劃,比直接發錢好

    沈建光 消費券作為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短期效果優勢明顯,疫情以來各地也實踐不斷。中國香港的做法對内地促消費具有參考意義

    消費疲軟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拖累之一,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社零總額同比僅增長1.7%、實際同比已跌至負值。

    今年一季度能否有效提振消費、擴大内需,成為現階段中國穩住宏觀經濟大盤、進而實現全年增長目標極為關鍵的一環。值得關注的是,2021下半年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強力實施消費券計劃,短期内對本地消費帶來明顯提振。為此,筆者對香港消費券政策進行了詳細研究,認為盡管内地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但香港經驗對2022年内地制訂短期促消費政策仍極具啟示意義。

    中國香港消費券優于此前直接發錢

    回顧疫情之初,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曾使用财政儲備對居民直接進行現金補貼(人均10000港元),由于直接将現金打入居民銀行賬戶、並未限定必須用于消費,且疫情沖擊下諸多消費場景受限,導致政策對當期消費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相較而言,香港本輪消費券方案具備顯著優勢。

    一方面,占用财政資源更少。香港本輪消費券計劃向18歲以上永久居民和新來港人士每人發放5000港元消費券、人均額度僅為此前一半,對财政資源的消耗顯著低于此前一輪的現金補貼。數據顯示,香港本輪消費券計劃共投入360億港元财政預算、占2021年财政收入比重約為7%左右,考慮到2019年之前香港财政長年處于大幅盈余的狀态,本輪全民派發消費券的支出規模並未引發針對财政負擔的過多擔憂。

    另一方面,促消費的針對性明顯提升。根據計劃方案,香港特區政府明确限定消費券的使用範圍限于本地零售、餐飲和服務業商戶的實體及網上店鋪,同時規定了不适用消費券的交易類别,如政府收費、水電煤氣收費、公共機構收費、教育開支、購買金融産品或服務、捐款、非本地商戶購物、個人對個人(P2P)支付、兌換現金等。由于規定了消費券僅能用于本地特定場景消費,香港本輪促消費政策的力度實際更具針對性,為後期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國香港消費券取得雙重積極效果

    目前來看,中國香港消費券計劃至少取得了雙重積極效果:

    一方面,在極短時間内快速提振了本地消費、激活消費信心。香港消費券惠及720萬市民和10余萬本地商戶,覆蓋不同消費場景,數據顯示自去年8月開始分批次發放消費券以來,香港零售當月同比增速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下行趨勢,在奧密克戎輸入香港之前(11月末),始終保持在7%-12%左右的較高位置。根據特區政府經濟顧問的估算,消費券計劃對于香港經濟的提振作用大概為0.7%,其中,對餐飲、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三季度餐飲業已恢復至疫前同期(2019年三季末)水平的81%左右,在疫情封閉、無外來消費的情況下實屬不易。

    另一方面,助力中國香港金融科技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根據計劃實施方案,合格居民可選擇支付寶香港、八達通、拍住賞(Tap & Go)或微信支付香港等多種線上線下渠道領取消費券,不僅兼顧了本地居民傳統消費支付習慣、适老性等需求,同時鼓勵市民和商戶拓展更多渠道的電子支付,有助于完善香港在零售領域的數字基礎設施,擴大香港金融科技服務覆蓋面,加速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

    當然,在筆者看來,中國香港消費券在設計細節上仍可做得更好。例如,香港消費券采用全額抵扣方式、未使用滿減設計,更多體現為對居民消費的短期一次性刺激。進一步做大乘數效應将是未來香港消費券政策的重點優化方向。

    對内地短期促消費的政策啟示

    對内地而言,歲末年初之時奧密克戎新一輪疫情再次多點暴發、防疫政策持續收緊,使得一季度消費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刺激消費、提振内需已刻不容緩。1月14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做好近期促進消費工作的通知》,其中多次提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放消費券。事實上,消費券作為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短期效果優勢明顯,疫情以來各地也實踐不斷。在筆者看來,中國香港做法對内地促消費具有積極參考意義。

    一是政策發力加快轉向供需平衡,提升對居民收入端的财政支出力度,考慮統一派發消費券。疫後中國政策側重供給側、投資端,經濟恢復明顯供大于求。但減稅降費手段並非萬能,其效果高度依賴市場主體盈利狀況,具有一定順周期屬性、還面臨“幸存者偏差”。相較而言,消費券等收入端政策逆周期屬性更加突出,在經濟下行時期更具政策性價比。此情況下,财政政策應從保市場主體适當向保終端消費傾斜,可考慮借鑒香港做法在内地統一派發消費券,與減稅降費形成提振内需的合力。

    二是提升政策發力的針對性,重視平抑疫情導致的短期消費沖擊,加大困難地區消費券政策力度。消費券定位于短期刺激政策、發揮短期效果,香港實踐已經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對此應有清晰的認識。疫情反復之下,中國近兩年始終面臨局部消費遭受較大沖擊的局面,不僅加劇了整體消費數據的短期波動,更進一步打擊了消費者信心、阻礙消費回補。有鑒于此,對于近來直接遭受疫情沖擊的困難地區,可以考慮在疫情有效控制之後加大消費券政策力度,以迅速對沖疫情影響、平抑短期波動、促進消費回補,同時帶動後續消費者信心。

    三是财政緊約束下仍應堅持效率優先原則,突出做好政策設計,全力提升消費券乘數效應。提升定向消費券占比,加大對困難人群、中小微企業的定向支持力度,突出本地餐飲旅遊、家電汽車更新等重點方向。順應數字化轉型潮流、多渠道推廣消費券,覆蓋更多用戶群體,兼顧提升适老性、照顧線下消費習慣。借助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手段優化前期消費券實施方案設計,合理測算基礎上适度提升消費券滿減比,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消費券可用、好用,在有限預算、有限時間内做出最大的消費乘數效應。

    本文首發于财經雜志 (編輯:王延春)

    沈建光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觀點新媒體專欄作者

    張曉晨 京東科技集團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地産

    宏觀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