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致股東函:如何面對2016年的市場繁荣?

观点网

2017-03-26 18:32

  • 這一年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總銷售規模創造了歷史新紀錄,但這真的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嗎?

    對于中國房地産企業而言,如何面對2016年的市場繁荣,並非一個輕松的話題。有時候,幸福與憂慮的邊界並非那麼清晰。這一年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總銷售規模創造了歷史新紀錄,但這真的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嗎?

    必須看到,在主要城市房屋市場再度升溫的同時,土地市場的表現更為激進,面粉貴過面包不再是個案,而已經成了普遍現象。這足以令開發企業進退維谷,陷入焦慮之中。買高價地,意味着承擔未來的經營風險;不買,則可能現在就被擠出市場。

    所以,當2016年10月,國家對部分熱點城市出台針對性的調控政策時,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感到欣慰,這一次調控是及時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讓過熱的市場适度降溫,對穩健經營、有志于長期發展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

    房子是用來住的,這是一個簡明的常識,我們沒有理由不懂得。但另一個方面,從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房屋也很難完全避免成為一種投資標的。尤其在不動産價格一次又一次上漲的過程中,作為市場參與者的我們很容易在誘惑中迷失。如果僅僅是持有資産就可以輕松賺錢,我們還能否堅持,靠努力去創造真實價值?

    一直以來,萬科堅持“為普通人蓋好房子,蓋有人用的房子”。我們始終認為,房屋應該回歸居住屬性,房地産應該回歸實業屬性。面對市場的又一次亢奮,我們更應該不忘初心。

    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無論外部的環境如何變化,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産品和服務,才是我們作為企業最重要的使命。

    按照中性預測,以在城市實現定居的實際城鎮化率衡量,我國還有超過二十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空間。随着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近兩億農村新生代人口将擺脫上一輩“候鳥式遷徙”的狀态,成為永久市民。這些新市民絕大部分将集中在就業機會較多的發達城市圈。因此在人口流入地,住房短缺的現象短期内並不會消失。我們的“三好住宅”,依然有着廣闊的市場空間。

    為新市民提供有品質的住房和配套服務,我們責無旁貸。但問題在于,面對日益高企的地價,如何向市場提供新市民支付得起的住房?我們當然知道,這不是一家企業能夠獨力完成的任務,但這一點,卻也並非我們選擇不作為的理由。

    我們依然有很多機會,為此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軌道+物業”開發模式,是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的努力方向。東京、香港等人口稠密大都市的發展過程表明,以城市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公共交通優先模式(TOD)能夠高效銜接周邊城鎮、周邊城市群,能增加核心都市圈住房有效供應、降低其居住成本。據有關部門估計,到202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有望較2015年增加近一倍,這将為大量新市民家庭提供符合其收入水平的購房定居機會。

    其次,積極參與房屋租賃市場的發展,也可為新市民提供更多可承受的住房。租賃是國際大都市新市民解決居住問題的主要方式。如紐約、東京、倫敦都市圈,租房居住的占比分别為56%、54%和50%。2016年國務院相繼出台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幹意見》和《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中,高度強調了租賃在解決城鎮居民住房問題當中的重要意義。作為房地産行業的重要一員,我們當然應該積極響應。

    除了住房本身,我們還應該看到,随着年輕一代消費觀念轉變和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大量新出現的城市配套需求尚待得到滿足。養老、物流、教育、度假、創業等新興不動産及服務領域,才剛剛起步。上述新興業态合計,相當于新打造一個房地産行業。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進入成熟階段後,廣義房地産業的樞紐地位、以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不會因供應逐漸充足而削弱,反而會因各類衍生服務而得到進一步強化。

    我們依然面對廣闊的未來。而能否抓住這些機會,則取決于我們的專業能力,取決于我們能否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為社會創造盡可能多的真實價值。我們很欣慰,身處這樣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也很荣幸能與廣大股東一起,共同面對全新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萬科周刊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金融

    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