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不斷輪回,所有的危機一定是新的生機的開始,企業和個人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主持嘉賓:
東方證券總裁助理、首席經濟學家 邵宇
讨論嘉賓:
中城新産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愛明
迪馬股份總裁 羅韶穎
金地集團副總裁、金地集團開發管理公司董事長、東南區域公司董事長 郝一斌
路勁地産集團主管董事 刁露
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公司、雲南區域黨委書記 董事長 李勇
邵宇:前面的讨論很激烈,我聽下來總的邏輯是給大家打打氣,這個行業挺好的,行業光輝燦爛,我也希望是這樣,但是這個困境又是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的。
我們這個環節的題目很好,叫做"新的邊界",當然時間不多,我也看了一下,在座的各位嘉賓後續都還有一些主旨演講,所以咱們就抓緊時間,保證準時結束。
我非常同意前面大家講的,行業肯定沒問題,只是不一定是這幫人在玩,每次來我都感覺換了一茬新人。
在這樣的狀況下能夠生存下來的並不是最大的,甚至也不是最強的,而是最能适應的。這麼大的變化你得适應,在座的各位嘉賓都是現在生存下來的,在這麼大的變化的過程中,大家怎麼适應,你覺得看到新的方向或者你要努力做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我們就20分鐘時間,大家言簡意赅,每個人争取兩分鐘講完。
李勇:剛才陳淮教授的觀點我很贊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艱難的,在未來方向的選擇上讓我想到一個例子,就是蘋果和生姜的故事。
蘋果非常光鮮亮麗,但是可能在氣候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比如說黑暗的時候,它是非常難的。但是生姜生活在黑暗的地下,哪兒有營養往哪兒長,哪兒有水分往哪兒長,然後修煉自己。雖然它面目猙獰、很醜陋,但是生命力會非常強。
在這方面,保利發展的選擇是四個關鍵詞,第一是客戶,我們要回歸到客戶,對他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第二是專業能力,我們知道了客戶在哪里,我們知道自己的技能在此岸,如何到達彼岸,這是我們的專業能力,我們也一直在不停地修煉;第三是長期主義,保利發展長期看好房地産行業,我們堅持認為,不管今天遇到了什麼情況,不管今天有多少同行遇到了生與死的困難,但是一定會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在未來要長期存在,所以我們堅持看好,要做一個長期的耕耘者;第四是變化,是在摸索當中尋找,我們有時候無法規劃一個生姜在3個月以後長成什麼樣子但我們确實要知道,變化才是我們根本要做出的應對。
邵宇:我追問一下,最關鍵的就是最後一條,客戶、運營都是基本功,您覺得變化對保利而言應該怎麼變?
李勇:一個是堅持深耕我們原來所處的有一定優勢的領域決不放棄,再一個是把我們今天擁有的核心能力和彼岸的客戶尋找到達的方式,或者是遊泳,或者是架橋,或者是飛過去。
具體來說,上下遊的方式我們都在嘗試和思考,比如我們最近在三亞要成立一個會展公司。
邵宇:我理解就是往上下遊再做一些延展。
李勇:改行也不丢人。
邵宇:有請下一位。
羅韶穎:說到大變局地下我們公司的一點想法和心得,我覺得大概可以這樣歸納,一個是調整心态,以前那種快速開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開發時代里面出來的人和組織很容易有自信心爆棚的感覺,我駕馭了那麼復雜的項目。
但未來是什麼呢?我覺得未來的關鍵詞是服務,做過高周轉、標準化、重資産的人和組織很容易覺得,我來做服務,那不是降維打擊嗎?正是因為做過快周轉業務的人,讓他做服務的時候,恰恰是一場升維的戰鬥。
我覺得整個組織從1号位到所有的關鍵崗位的人,要無情地把自己洗腦過來,這個洗腦洗不過來,不可能有對的策略、對的行為。
第二方面,不管切換到哪些領域,面對怎麼樣的客戶做服務,方法論是一樣的,這個倒是和之前做地産沒有什麼區别,還是會以痛點為源,以及客戶為本。錢更難賺了,人家為什麼要把錢給你,買你的服務,一定是要能Get到他的痛點,給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第三方面是我們自己公司的特色,不一定适用于每個同行。我們的特色是生态省長的相關多元化,在經濟收縮下行的狀态里頭,生态生長型的相關多元化還蠻好用的,我們每一個新的業務都是基于真實的需求,我反正要提供專業服務,渥堆自己的服務要求在哪里,我就去做做到很專業。
然後到了某一天,你會覺得有些專業已經好到外面有市場化的購買需求,我就嘗試把它業務化,有些業務就跑出來了,它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現金流能持平,你就去做。
我們公司内部會講八仙過海,大大小小有8個不同的業務線,但也都是在一個深度的服務于深耕的城市和里面的人的大邏輯。當你有八仙過海的時候,業務和業務之間都能有很好的協同效應,這是幫你省錢的,而且還能幫你互相帶流量。
邵宇:總結一下,第一是圍繞服務,第二是分攤不同的業務部門,各自拓展的思路。
羅韶穎:專業能走到業務,只有一部分的專業做得非常好,外部有需求,它才能走到業務。另一方面,我們對每一個業務,不管它的大小,都是在内部基于市場化邏輯,不會說公司養着你,兄弟單位一定要拿他的業務來關照你,還是各自獨立去打拼。
邵宇:你講八仙過海,那現在覺得最好的仙是哪個?
羅韶穎:在我們内部有戰略意義的話,一個是地産,這是特指住宅開發團隊的業務,我們今年提出來的新的做法是建管服,而且服是核心。
邵宇:下一位。
刁露:我叫刁露,來自香港路勁集團,我們企業從2007年開始就參加博鰲論壇,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看到這個行業變化很大,今天也想說三點。第一是像剛才嘉賓們說的,對這個行業我們是充滿了信心,在中國十萬億以上的行業並不多,地産行業目前體量擺在這里,我們已經很慶幸身處這麼好的行業。
随着中國的經濟增長,看到過去十幾年的變遷以及未來還有城鎮化大量的人要進城,所以這個行業我們是充滿了信心,相比有些行業來講,你要做第一或第二,做地三就很艱難,要先占領市場份額,因為它的總量就這麼小,甚至有的行業沒有第一,只有唯一。
但是地産行業足夠大,對于企業來講,做好自己,在這麼大的行業里,你總是有自己能夠生存的地方,這是第一點,對行業充滿了信心。
第二,擺在今天這個起起伏伏的環境里,路勁集團經歷過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我們在2006、2007年收購了順馳,經過艱難的整合,其實看到這個行業整個的變化。
回到今天來說,無論什麼行業,還是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這個行業就是買地、造房子,賣給老百姓,賣給市場、賣給客戶,你賺的更多的是産品的錢,賺的是合理的利潤,過去土地的紅利未來可能不在了,所以對于企業回歸商業的本質,就是賺合理的利潤、可持續發展。
我們公司也一直在探讨給客戶什麼樣的産品,現在的市場利潤已經相對來講回到理性了,不是那種暴利,可能是薄利多銷了。但是我們如果房子做得好,可能會比競争對手賣得快一些,可能按照市場的價值賣出去,而不是只能低價傾銷。如果我們服務提供得好,可以讓老百姓買到我們的房子能保值,未來還能增值。
當然對地産行業企業回到自身的管理來講,要控好成本。成本里最大的還是土地成本,我們在整個的銷售里頭,土地成本可能占了40%到60%,所以買合适的地,這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控好我們日常管理的成本,包括财務成本。
所以回到商業的本質,無外乎企業如何做好開源和節流,這是特别重要的事情。
第三,未來在這個市場上,大家也都在說行業是否要搞創新,我也想說,其實地産行業的産業鍊非常長,我們的企業也是嘗試一些創新的行業,但是有些業務不一定是我們能夠承載的。我們也做了一些創新,包括從事養老、長租公寓、商業,甚至嘗試一些農業或者是園林,如何把一個企業的存續時間拉長。
從長期主義的角度來看,當把企業的時間拉到30年、50年甚至百年老店,你就不會在乎這一年兩年企業在江湖的地位,也不會在乎在某一個地方一城一池的得失。因為中國市場那麼大,企業選擇走自己的路、買自己合适的土地,幹自己能做的事情,這個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每個企業尋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大餅很大,可是我們吃不動,就選擇适合自己的饅頭吃,做好自己的菜非常重要。
邵宇:堅守主業、降本增效。
郝一斌:我們做到今年35年,算是内地地産的老兵。我們每段時間都在講變化,金地35年經過這個周期,也有一個體會,還是要有一定的定力,還是要平衡好很多東西,對于規模訴求和安全性平衡,對收入和風險之間的平衡,對短期和中長期利益的平衡,金地還是比較堅守的。
我們做任何事情回歸到本原,想明白了、看明白了再去做,有些東西可能暫時是有壓力的,但是該堅守的要堅守,有些變化是趨勢性的變化,看到了然後探索一段時間,你覺得确實是一個變化,還要及時跟上。
我們經營企業還是要有一些原則和準則,要去堅守,有些彎道超車的東西、吃大力丸的東西。30幾年下來,我們看到短時間成了恐龍,極端适應某一個特定階段環境的模式,可能就是下一個環境變化里面殺死你的主要的因素。
所以還是要保持一個企業的适應力,保持企業的彈性,不要把所有東西都做到極端。極致化的杠杆,或者極致化的内部高效、極致化的利潤追求、極致化的速度追求,還是要把企業發展的各個因素有一個适當平衡。讓你保持适應力,可能要犧牲短期。你是跑得最快的,不一定是最強的,這是我們的體會。
我們在這個行業做了35年了,這是一個很傳統的行業,它不會消失,但是里面的從業者肯定是不斷地變化,我們要努力地讓自己保持穩健的長期運營、長期生存,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地産企業最基本的目標。因為只要生存下來,你的企業的經驗,你的能力、知識就在不斷地儲備,就會變成一個長期優秀的企業。
你看這兩年誰發展得最快?媒體的明星總在不斷變化,但是你會發現長期經營下來,老面孔還是比較多的,這些老面孔不是不變化,他也在不斷地适應變化。
現在行業到這個時期的變化,無非就是周期里面更快的變化,原來我們是在一個大的上升周期里面,以前的周期都是這個大周期里面的小波段,但是這30年走完,可能行業到了見頂的時候。接下來是縮量發展的周期,在這個周期里也還會有起起落落,在大小周期都是向下波動的時候,挑戰會更大。
我們認為住宅銷售市場會進入到一個結構性的市場,可能在一些經濟增長比較好的市場會好一點,對于人口流出,沒有什麼産業吸附能力的地區就要慎之又慎,已經進入的區域要做一些調整和優化。
另外就是要回歸到過去的本質,産品。因為原來我們的利潤受限,大家都極致的高杠杆、高周轉,前面20幾年更多的時候都是在做客戶、做産品、控成本、提高效率,未來還是要堅持這個本原,這樣一個做銷售物業的基本策略能夠生存下來。
另外我們也提出輕重並舉,不斷增強我們的運營能力,因為除了銷售的,還有持有物業,包括商業物業、産業園、辦公樓,這一塊的運營能力要加強。
在運營方面的能力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這些物業在總量上都有一定的過剩。在過剩的總量前提下,這是一個赢家通吃的市場,做得好的園區就是滿的,商業就是活的,就是一個下蛋的金雞。如果做得不好,就是一個吃人的老虎,連你的主業都吃掉。
還有就是運營能力,這是我們的核心能力,需要靜下心來,願意付出成本,逐步的培養。
另外就是輕資産輸出能力,因為這麼多年積累了這麼多的管理經驗、産品、體繫,我們也希望把這些能力分拆成一塊一塊,能夠有更強的合作能力。
我們可以做管理輸出、資金合作,通過更靈活、更專業細分的合作更快适應市場。因為市場總量減少了,還要從頭到尾通吃,恐怕業務風險會更大。通過不同能力的組合輸出、整合、輕重並舉,這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點,這樣能讓企業這艘大船行駛得更加平穩。
邵宇:最後有請劉總。
劉愛明:其實現在這個局面換一個維度說也很簡單,如果現在還有錢,投什麼?我覺得房地産不會排在很後面,應該還在前面。特别是現在房地産大的政策穩定了,下面細的政策再穩定下來,你會發現房地産依然可能是不多的選擇之一。
你去搞高科技?我是做産業園的,客戶都是制造業,他們比房地産企業脆弱得多,分分鐘就沒有了。我們房地産行業調控兩年了,大家基本上都還在,就算出問題的公司,工資還在發,還不低。
所以我個人覺得,如果你還有錢,這一刻不多的選擇依然是投資房地産,所以大家不要灰心。政策一旦穩定下來,我的判斷是還會有很多錢過來搞房地産。那麼多錢,沒别的地方可幹。
房地産在中國還是10萬億的市場,只是原來17萬億,現在下降了一些。你不要同比、不要環比,橫向跟别的行業比,10萬億的市場,把現在的價格打個折去談判,去買地,回報是不低的。
我知道金地這幾年調控期間做得很漂亮,就是在北京、上海買了一批地。只要産品适銷對路,依然可以快周轉,只是高杠杆沒有了,自有資金比例提高了。
現在痛苦的是已經身在其中的這些企業,歷史上那些債要還,這是比較痛苦的。這些問題總有要出清的一天,這個行業還會有很好的發展,政策一旦穩定下來,錢進來之後馬上就發展。只是說只見新人笑,可能見不到舊人哭了。原來那幫人很痛苦,但是那也只能痛苦了,沒有别的辦法。
另外泛一點談未來,中國有14億人口,需要這麼多的房子,有那麼多大城市,還是可以發展的。其實我們搞房地産,談不動産,房地産經營的這些活是永遠存在的。曼哈頓現在還有一大堆人靠着房地産掙錢,只是不是以銷售為主了。
你在曼哈頓不能再以賣房子為主,但是這個空間運營的生意永遠存在,酒店、寫字樓、商場都需要運營,還有産業園運營,包括長租公寓。中國人口這麼多,把人口、産業的變遷研究清楚,我覺得這個生意余地很大,空間很大,甚至未來會很美好。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多的空間需要經營。
原來銷售是相對簡單,運營就比較難了。所以我搞産業園,做這個生意做了8年,一路以來我在外面講課主要的題目就是四個字“窄門之路”。
這個路看起來是光明的,但是不好走。世界上從來就是這樣的,沒有既光明又好走的路。路是光明的就很好了,但肯定不好走。
我在中城聯盟跟各個企業交流,我說原來房地産能掙大錢、快錢,現在看來有可能掙不到長錢,但是可能要做一下修正,住宅銷售在未來10年、20年,可能還有幾萬億的市場,可能賺不了快錢,但是可以掙大錢。
房地産依然可以掙大錢、長錢,原來萬科說指望世界上最好的一套房子是它賣的,能挺到那一刻就行。
運營的路,因為搞産業園8年了,所以今天也可以跟同行交流。很多朋友找我說也想轉行,我說你别轉了,這個轉型很痛苦的,這個行業賺的是小錢、慢錢,做得好有可能做成長錢,做得不好也掙不了長錢。
但是我覺得這個路就是世界上最正常不過的一條路,掙點小錢、掙點慢錢,辛辛苦苦才能掙長錢。就像酒店經營,都做成萬豪當然舒服了,但是上百年前做酒店的可能有上萬家,現在全球就剩幾十家。
所以這可能是一條長期的路。
邵宇:以前大家做房地産銷售,談的是地段、杠杆,現在談的是運營、服務、修煉,走窄門,不要走寬門,因為已經沒有寬門了。這就是我們的讨論,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