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陳啟宗面對面: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與選擇 | 領袖訪談

观点网

2023-08-07 00:08

  • 或許我們無法決定何種復蘇曲線,但我們仍能選擇生存的方式。

    編者按:置身百年未有的時代浪潮之下,企業和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迅速企穩和復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此間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深刻的改變已經滲透各行各業。

    面對變化的世界,我們應以更高視野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那些始終保持信心、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缪的企業,他們的體繫、模式與策略,成為當下和未來制勝的關鍵。

    歷經數十載傳承與創新,博鰲房地産論壇繫列活動一直緊跟全局形勢,不斷革新模式與架構。故此,觀點新媒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3博鰲特别報道繫列——“有心者勝”,通過企業研讀與報道、深度采訪與交流等,傳遞信心與希望,講述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

    觀點網 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香港一樣,既是經濟的邊界,又是經濟的中心,這讓她孕育出許多非凡的人物。

    以香港為家的英國股評人Tony Measor這樣說:香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市,10分鐘前仍然汗流浃背地在城市的喧嚣中走動,10分鐘後卻已經在甯靜的山崗中微風拂面。

    是日中午,我們從金鐘站走出。作為港澳台地區首個四線換乘站,東鐵線、荃灣線、港島線、南港島線在此交匯,人流如梭。

    出站往南,穿過繁荣的金鐘商業區,再沿盤山公路步行兩分鐘,鬧市已在身後,眼前灰白交錯的方正建築,即是目的地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近來恒隆地産總部辦公室裝修動工,不少會議、待客事宜被轉到這里進行。

    下午三點,香港此行的采訪對象——恒隆地産董事長陳啟宗如約出現,仍是熟悉的一身黑西裝,一副金絲眼鏡,精神矍铄。

    香港與内地

    闊别許久,陳啟宗先生對我們這次來港的出行方式頗感興趣,仔細聊到過關、簽注的政策變化。

    近些年,他對香港和内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格外關注。

    在2022年恒隆地産致股東函中,陳啟宗曾寫道,由于地緣政治等影響,我們身處的世界面臨分化。

    他認為,在中國内地以外,第一個感受到的地方是香港。香港的中間人角色,百多年來扮演得非常好,近年來卻面臨調整。

    香港雖小,卻乘着全球化的東風蓬勃發展,成為一個興旺了百多年的轉口港;但若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想與第二大經濟體扯斷聯繫,相當程度的去全球化便在所難免。

    陳啟宗認為,大規模的全球化多少會被區域主義取代。香港沿用的一些招數仍然管用,但參與者可能不同。本地商界須因時制宜,貿易聯繫會改變,貨運、客運航線會與前不同——“香港人甚至可能要學習新語言。”

    還記得是在2017博鰲房地産論壇,經濟學家巴曙松曾在一場對話上“調侃”:“陳啟宗先生說他從博鰲得益非常多,我認為他最大的變化是普通話進步非常快,17年前他講什麼我都聽不懂,剛才他講的每一句話我都聽得懂。”

    今天,陳啟宗已經能在與我們對話中揪出一處不甚標準的讀音,並以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糾正,随即發出爽朗的笑聲,為“香港人教大陸人普通話”這樣的小插曲而開懷不已。

    去年11月8日,瑞銀集團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在香港合辦“迎聚灣區盈滿機遇”論壇,陳啟宗在會上表态,希望這是自己最後一次以廣東話在香港演講。

    對此,陳啟宗指出,以前資金在西方國家,故香港人要學英文,但日後資金來自内地,香港人做生意必須學好普通話。

    他解釋,1970年代英國政府有意制造廣東話文化,並透過一繫列優惠,利用語言切斷香港與内地的聯繫,将香港變成廣東話天地,“80年代學日文,因為資金在日本,但今日香港的前途、資金都在内地,所以香港人必須學好普通話。”

    談到此處,陳啟宗站起身,一邊交流一邊來回踱步,時而停下來思考。

    我們得以再次打量這次見面的地方,與其說是會客室,更像是他的書房,兩面牆擺滿中外書籍。陳啟宗座位背後是兩張櫃台,一張擺放着印證香港歷史變遷的黑白照片,另一張是各地公益組織回贈的紀念品。

    我們還談到今年3月24日由特區政府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的“裕澤香江”高峰論壇,旨在吸引更多環球家族辦公室來港,陳啟宗亦在嘉賓之列。

    “(論壇)有點效果,我在幫他們,最近也帶了保時捷家族到香港來。”陳啟宗透露。

    誠然,香港人要學的“新語言”不單指一門普通話。

    近年來,随着亞洲家族辦公室業務逐步興起,香港和新加坡作為亞洲兩大金融中心掀起一場“家辦”争奪戰。據分析公司Handshakes統計,2022年有1500個家族辦公室落戶新加坡,4年間增長54倍。

    陳啟宗認為:“這些人把錢放在新加坡還是政治上的考慮,以為香港還是太接近大陸了,所以就放到新加坡。”

    “但最安全的還是香港,他們不相信香港,以為新加坡好,真不夠聰明。”至于一部分遠渡英倫購置巨額不動産的同行,陳啟宗的評價則是:“他們在跳火坑,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好悲慘。”

    我們對陳啟宗先生說,從他所做的一些工作來看,像是一位社會活動家。這位觀點的老朋友佯裝生氣道:“社會活動家是一個非常貶義的詞,你在罵我,豈有此理。”

    說完卻又忍不住笑了出來。

    復蘇的曲線

    除了地緣關繫導致的橫向分化,此刻世界還發生着另一種縱向分化。

    針對當下經濟局勢,我們首先援引出一個問題:此前六月上旬,高盛預測中國的房地産将是L型復蘇,也就是下行結束後,進入平穩周期。

    我們在紙上畫出一個“L”字,指着上面的轉折點向陳啟宗先生問到:“您覺得現在走到這兒了嗎?”

    他眉頭略微收緊,先是與我們談及國内經濟諸般現實,最後才給出不确定的回答:“你問我第一個問題,到了L型的底部沒有,不敢說。”

    “現在不止是房地産,有幾個事情互相疊加。你剛才說了,像某些公司也在裁員,政府因為疫情花了太多錢。但最嚴重的不是這些事情,而是大家失去信心,消費信心、投資信心都沒有,沒人消費、沒人投資,那就很難。”

    同樣是今年早些時候,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曾表示,今年内地消費復蘇屬于“K型復蘇”,超額儲蓄集中在高收入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的資産負債表受到一定損傷。K型復蘇意味着不同行業之間的修復出現分化,以及疫情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出現分化。

    反映到消費領域,一邊是廉價順風車大行其道,一邊是僅前五個月就有一百萬人新換了豪車,讓30萬以上車型成為中國車市里唯一增長的細分市場。

    在這次采訪中,更為關注的是中産及以上人群的消費取向。

    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擁有1000萬元淨資産的高淨值消費者,在2019年奢侈品消費占比為73%,但疫情後的2020年和2021年,分别為77%和80%,預計2022年達到82%.

    換個角度看,富人在奢侈品消費占比提升,對應就是中産階層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下降。過去咬咬牙就能掏出信用卡的越級消費,如今相當一部分只能停留在華麗的專櫃櫥窗外。

    用陳啟宗的話來說:“商業地産的興旺反映整體經濟的狀況。”

    關于中産階層奢侈品消費減少對恒隆廣場的影響,他在2023年中報業績會上表示,恒隆主要的目標客群不是中産,客群人數可能會減少一點,但是銷售額不會受影響。他說,内地整體零售復蘇未如預期,主要來自一般性消費市道,但恒隆主打奢侈品消費,較難被網購等方式所替代,雖然内地一般性消費表現較疲軟,但奢侈品消費一直處于上升, 對公司影響不大。

    他在恒隆地産2022年致股東函同樣描述了這種現象:“客流量減少對高端購物商場銷售額的負面影響較小。”

    最新發布的2023年中報顯示, 2023年上半年,恒隆地産總收入52.37億港元,維持穩定态勢,物業租賃收入增加5%至52.37億港元,整體營業溢利增長3%至38.24億港元。

    報告期内,次高端商場沈陽皇城恒隆廣場、天津恒隆廣場收入略有下滑,而最核心的高端商場收入增長16%,如上海恒隆廣場收入強勁增長23%。

    期内,恒隆内地租賃組合整體收入為人民币31.38億元,同比增長13%。過去二十年,恒隆在内地的租賃收入從未出現過下滑的情況,陳啟宗一以貫之的商業邏輯仍然有效。

    高端商場及奢侈品市場表現亮眼,有一部分原因在于重奢漲價,客單價提升。

    如今年2月,LVMH傳出全球調價,上調幅度在8%-20%,而LV也是各地恒隆廣場的重要入駐品牌,LVMH上海總部就位于靜安區恒隆廣場。

    “品牌的檔次越高,能支付的租金就越多,因為這些品牌的邊際利潤率較高。”陳啟宗曾這樣說道。

    在恒隆2022年報《董事長致股東函》中,陳啟宗提到,恒隆一直努力吸引這些奢侈品牌進駐旗下購物商場:“比如說我們以最令人向往的約25個頂級品牌為例。在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三年間,我們七座高端購物商場里這些品牌的數量翻了一倍,這段期間銷售額也是此前的三倍。”

    商業消費在國内接下來的經濟恢復與增長中,将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了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種種困難挑戰,並對中國經濟的復蘇進行科學判斷,提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

    會議指出,要積極擴大國内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通過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或許我們無法決定何種復蘇曲線,但我們仍能選擇生存的方式。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嘉炜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房地産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