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者勝·新經濟篇 | 觀點與顧偉對話:數字化的本質

观点网

2023-08-04 21:17

  • 比完美主義更可貴的,是懂得如何取舍。

    編者按:置身百年未有的時代浪潮之下,企業和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迅速企穩和復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此間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深刻的改變已經滲透各行各業。

    面對變化的世界,我們應以更高視野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那些始終保持信心、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缪的企業,他們的體繫、模式與策略,成為當下和未來制勝的關鍵。

    歷經數十載傳承與創新,博鰲房地産論壇繫列活動一直緊跟全局形勢,不斷革新模式與架構。故此,觀點新媒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3博鰲特别報道繫列——“有心者勝”,通過企業研讀與報道、深度采訪與交流等,傳遞信心與希望,講述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

    作為其中的“新經濟篇”,将以創新、多元與專業的視野,觀察相關標杆企業在土地、不動産、産業、資本循環組合構建的新經濟産業領域所取得發展,以及可借鑒的經驗。

    觀點網 當高考分數線出爐,填報志願再次成為一年一度的熱門話題。

    如今互聯網行業受到一定影響,但相關專業仍是首選行列,也有人顧慮,現在報信息工程,是否就相當于十年前報土木工程。

    對此,騰訊雲副總裁、智慧建築與不動産行業負責人顧偉向觀點新媒體表示,從普适性的角度看,信息工程和土木工程沒有可比性。

    在他看來,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已經融入到社會方方面面,未來這些能力會成為一切工作技能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信息工程的從業者在專業性、快速學習、創新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依然大有作為。

    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對話中,話題從地産轉型、數字化、語言大模型之間來回跳躍,最後我們向顧偉表示,他看起來像一位“完美主義者”。

    “我最近也發現了,所以要改,這不好。”顧偉回應。

    結合對騰訊雲建築與不動産服務闆塊的一些取舍,這個回答並不令人意外。

    騰訊第一大收入來源

    顧偉符合我們對“理工男”的大部分想象——畢業于上海大學,電磁場與微波專業碩士學位,加入騰訊前,曾任明 源雲高級副總裁、SAP中國區副總裁。

    回顧過往,顧偉認為他經歷過兩次較大的經濟環境改變:“在人生前兩次我沒有抓住機會,第一次是1998年,那時候剛畢業,談不上抓機會;2008年金融危機,我還在做技術顧問,沒有太多商業頭腦,只是回想起來會受到一些影響。”

    面對新的一輪危機,如今他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帶領團隊抓住機會,否則若幹年後再次回想,也仍然不會有深刻的印象。

    他以最近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例:“以前這種大會,騰訊雲出席基本上都是自己去講,但今年包括閱文集團、遊戲、CSIG,大家共同參與,介紹人工智能給我們的業務帶來的變化和調整,這就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顧偉指出,壓力之下,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能否聯結其他部門形成合作,優勢互補,“我覺得這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正因如此,騰訊雲的作用得以凸顯。

    3月22日,騰訊發布2022第4季度和全年業績報告,騰訊雲所屬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闆塊第4季度收入472.44億元,占總收入33%;全年來看,該闆塊收入1771億元,占比32%。

    從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來自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的收入已經連續7個季度占總收入比超30%,成為騰訊第一大收入來源。

    與外部企業對比,顧偉認為各家的“雲”各有千秋,背後都有互聯網大廠的基因。

    其中,騰訊雲在自研數據庫等領域優勢較為明顯。

    今年3月30日,國際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TPC,Transaction Processing Performance Council)發布了最新榜單:騰訊雲數據庫TDSQL刷新紀錄,以8.14億的tpmC(每分鐘處理事務數)和每tpmC成本1.27元人民币的評測成績,實現tpmC和性價比雙榜世界第一。

    TPC-C被業界認為是數據庫領域的“奧林匹克”,也是OLTP(聯機交易處理繫統)數據庫性能測試唯一的國際權威榜單。

    地産轉型里的數字化

    騰訊雲提供的400+雲産品服務中,建築與不動産行業解決方案包括智慧建築、數字營銷與建築連接器,幾乎遍布不動産行業乃至城市建設全部場景。

    在顧偉看來,這反映了數字化三個字的本質:“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數字化”。

    他指出,地産行業早期信息化轉型中,大量外圍甚至底層支撐業務的内容並沒有數字化,技術層面提供的更多是流程驅動的數字化轉型,更強調合規和效率。

    “對企業來說,想做到數字化轉型僅靠ERP(企業資源計劃)遠遠不夠,非常多的場景沒辦法也不能落到ERP里,要靠一些場景化的業務和技術來驅動數字化轉型。”

    他舉例稱,幾年前某雲服務商為地産客戶設計了整個ERP繫統,但以實施結果來看,從管理層、财務、合規、采購等内部角度,可以滿足企業管理訴求,但對一線來說,很多數據還是手工填報,而且流程原來可以順暢地線下推進,結果變成一定要在繫統内等待批復。

    推行全場景數字化同樣面臨衆多困難,首先要面對的是獲客。

    地産企業對成本管控愈發嚴格,對數字化場景預期自然更高,尤其一些缺乏成功案例的數字化場景,要說服公司投入會比以前更加艱難,用顧偉的話來說,“要把ROI講得非常清晰”。

    通俗地對比,如果從人工變成數字化只能達到原來一樣的水平,企業沒有必要掏錢。說到這里,顧偉給自己抛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做數字化的工作意義何在?

    5月26日,合景悠活宣布與騰訊雲圍繞物業服務數字化轉型展開戰略合作,包括打造雙方首個物業行業創新實驗室。

    據介紹,兩家公司計劃打造物業行業首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智能客服,騰訊雲将為合景悠活提供一整套包含即時通訊、視頻會議、智能客服能力的解決方案。

    顧偉透露,與合景悠活高管溝通,“讨論通過AI、大模型介入,提升物業客服業務,最後取得一致,做這件事情不是為了減少管家,而是讓管家和物業從業者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取代高頻低效的日常活動。”

    “就好像财務,很多工具最終不是為了取代财務核算人員,而是讓他們更多往管理會計方向發展,幫助企業經營分析、決策。”他補充道。

    另外,騰訊雲和中建三局合作的無人操控塔吊同樣如此,以往想讓員工坐在辦公室操控,會因為高延時或影像分辨率不夠,很難完成復雜作業,技術提升後,可以把人力從危險環境里解放出來,甚至可以一人同時操作幾台設備。

    後退一步的真義

    在2021年财報中,騰訊曾提及要改善利潤率,從單純追求收入增長轉向為客戶創造價值及實現高質量增長。

    2022年财報則決心要進一步減少虧損業務並優化成本,專注于利潤率更健康的自研PaaS解決方案。騰訊雲的調整中,明确了将資源集中到PaaS、SaaS(軟件即服務)等産品上。

    企業戰略背景之下,騰訊雲智慧建築與不動産行業闆塊自然随之調整,而在這兩年里,房地産和物管行業對雲服務的認知也在逐漸轉變。

    在2021年,萬物雲董事長朱保全曾說過,萬物雲未來的競争對手不是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微軟雲等,“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微軟雲等等雲來說,大家做的是底層的IaaS,並沒有做具體的雲的運營”。

    而到了2022年,朱保全則表示,未來萬物雲的競争對手或将是科技類公司的下沉。

    對于這種戲劇性轉變,當我們的問題闡述到一半時,顧偉已揣測到題中之義,忍不住笑了。

    果不其然,我們剛一說完,顧偉就笑着說:“難怪我最近約他(朱保全)吃飯約不出來。”

    他緊跟着解釋:“這應該有些誤解,相信保總不是這麼認為。6月中旬,我們還接待了郁亮和他在騰訊參觀。”

    顧偉表示,騰訊雲與萬物雲等地産繫科技公司之間更多還是合作關繫,雙方優勢互補。

    “今天騰訊會退得更靠後,我們一直是把萬物雲、興海物聯、合景悠活這樣的公司當成夥伴,而不是客戶。因為很多東西是既為他們内部管理服務,更是為他們的業務打開外部市場,並不是說要搶生意。”

    簡而言之,騰訊雲的地産業務並不傾向于打入市場直接銷售,而是讓開發商、物業們走在前面。顧偉稱,騰訊雲不會大包大攬。

    比完美主義更可貴的,是懂得如何取舍。

    顧偉加入騰訊雲後叫停了不少原有的業務研究:“我們之前在打造一款微客來的産品,當時定位是會員大平台,現在改了一個定位,叫客戶連接器。”

    調整後的微客來客戶運營平台,更多地将騰訊雲會員權益的底層能力,包括LBS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整合為一個平台,讓夥伴和客戶在此基礎上最大程度復用騰訊C端連接能力,打造自身會員繫統。

    他還透露,騰訊雲即将發布一款新的建築連接器産品。

    “我們也退了一步,重新定位為建築連接器,把它封裝好,接口暴露出來,讓夥伴在上面做應用、創新、開發。”

    在騰迅雲内部,曾經有一些員工對此並不理解:“原來我做大會員,一個項目一兩千萬,今天變成連接器,可能只有一兩百萬,怎麼辦?”

    顧偉的答案是:“那你們就勤快一點,多跑客戶,多一些機會。”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與騰訊雲副總裁、智慧建築與不動産行業負責人顧偉的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IDC發了一個全球雲的排名,第一是亞馬遜,第三是阿里,前10里面有騰訊、華為。阿里、華為和騰訊在雲方面的優勢各自在哪里?

    顧偉:大家的優勢不太一樣, 技術層面各有千秋,騰訊雲在自研數據庫等的優勢也非常明顯。更多的不同還是每一家的基因。

    觀點新媒體:騰訊雲組建的是建築不動産甚至加上城市建設與城市服務的團隊,這里面包含哪些場景?

    顧偉:應該是反映了數字化這三個字的本質,就是把所有東西都變成數字化。

    原來為什麼叫信息化?只是把企業最關注、最核心的東西變成數字化,變成了線上化。但是大量外圍甚至底層支撐這些業務的元素,並沒有變成數字化。

    ERP只是流程的數字孿生,或者财務狀況的數字孿生,並不能體現真正的數字孿生,尤其是建築、地産,本身業務就非常分散。

    觀點新媒體:針對住宅開發是要覆蓋的?

    顧偉:住宅開發和物業服務,再由物業服務引申出去的未來社區和城市公服、商業。商業就包括了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寫字樓,再進一步延伸到産業園區。

    我們現在内部都在拉通,否則很難讓客戶去接受方案。比如說TOD,講清楚建設階段沒用,他們更看重的其實是在運營側,涉及交通怎麼規劃等,這就涉及到騰訊雲交通行業。

    建造期間的數字孿生,未來運營店鋪規劃,怎麼選址,選擇什麼樣的店鋪,怎樣能夠讓客戶在趕火車、地鐵、飛機時,還能夠擠出一些時間光臨感興趣的商店,這些都要思考。

    觀點新媒體:您認為騰訊雲未來跟萬物雲這一類地産出身的物業雲平台業務是否會重疊?更多是競争關繫還是合作關繫?

    顧偉:萬物雲也好,興海物聯也好,包括綠城的科技公司,騰訊雲跟所有的這些科技公司之間更多還是合作關繫,雙方優勢完全不一樣,而且互補。

    今天騰訊會退得更靠後,我們一直把這些公司當成夥伴,而不是客戶,因為很多東西既是為他們服務,更是為他們打開市場,並不是說要去搶生意。

    我們會做業務,但不太會拿到市場上直接銷售,我們更希望他們在前面,在騰訊的平台、産品之上做業務。

    觀點新媒體:有點像華為不造車,做生态,汽車廠家是我的客戶。

    顧偉:是的,比如說對于物業服務的工單繫統處理方面,我們是不會做的。

    我來了之後叫停了非常多原有業務的研究,之前有一款産品叫微客來,當時定位會員大平台,但今天很多客戶都在提全域會員管理,所以我來了之後改了一個定位。

    原來叫會員繫統,現在叫客戶連接器,更多把會員權益的底層能力,包括LBS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整合成一個平台,讓夥伴和客戶在這個平台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復用騰訊C端連接的能力,打造自己的會員繫統。

    觀點新媒體:很厲害,因為退一步生态更大。

    顧偉:對,我們馬上要開的産品發布會,一開始的定位也想封裝建築領域跟建造、材料相關的内容在里面,後來發現這樣做不對,所有夥伴都變成了競争對手。

    後面我們退了一步,定位為建築連接器,把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放在平台里封裝好,接口暴露出來,讓夥伴在上面做應用、創新、開發。

    觀點新媒體:完全吃下也很麻煩,都變成你的敵人了。

    顧偉:涉及到自身定位,我們很多同學不理解,說原來做一個大會員,一個項目一兩千萬,今天變成連接器,可能就只有100萬、200萬,怎麼辦?我說你們就勤快一點,多跑客戶,多一些機會。

    觀點新媒體:看到你們有一個十億計劃?

    顧偉:就是面向夥伴的,現在還在提,也有一些新的思考。

    最早這個十億計劃是希望找到一群夥伴,一起把事業做大。後來在推的過程中發現,騰訊的定位要不斷調整。

    比如前段時間跟一個物業老總談大模型,我講的是一起合作,但分工邊界定位好,比如未來形成的知識産權如何界定。

    今天會更加謹慎地審視這個十億計劃,如果不把定位問題想清楚,别說十億,可能十萬都做不到。

    觀點新媒體:邊界如何思考清楚?

    顧偉:我更傾向于以聯盟的方式做這件事,但不是說我們就是鍊主或者盟主,更希望大家都是平等的參與方。

    觀點新媒體:行業對數字化的理解目前還是初步階段,您會怎樣用一段話概述?

    顧偉:數字化轉型是伴随企業發展自始至終的一件事,要抱有足夠的好奇心、适應力、耐心。

    如果指望着投1塊錢馬上就帶來2塊錢收益,我覺得不可能。但如果今天不投,可能5年之後連投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數字化轉型的魅力。

    有心者勝 | 面對變化的世界,以更高視野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嘉炜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科技

    科技創新

    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