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樓空,桌椅閑置,這是商辦行業不得不面對的一部分現實。
(2023年7月23日)鼎盛之時,互聯網大廠們搶地買樓,現如今,連寫字樓里一張辦公椅都要套現最後的價值。
今年初,格林尼治時間1月17日下午3點,拍賣行Heritage Global Partners進行了一場Twitter“剩余辦公室資産”線上拍賣。
867件拍品占據了20頁名錄,從工作台、顯示器、自動咖啡機,到小藍鳥logo雕塑,被馬斯克一一打包抛出。
其中,備受關注的同款eames椅在國内電商平台價格一千元起,而當時起拍價僅50刀。
椅子上承托的似乎不只是打工人的屁股,更是大廠的臉面。
人去椅空
2022财年仍陷于虧損的共享辦公巨頭WeWork,以提供精致辦公環境聞名,在2019年IPO計劃失敗,開始關店並裁員2000人時,也甩賣了大批高檔辦公家具,如價值數千元的全新HAY椅子以500元擺上貨架。
據《紐約時報》今年2月25日報道,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一衆科技公司選擇遠程辦公,此外,谷歌等科技巨頭為降低運營成本啟動裁員。當實體辦公空間需求降低,二手辦公家具交易應運而生,推動了Chairis 、Move Loot等二手家具經銷商蓬勃發展。
矽谷所在的加州舊金山的二手辦公家具甩賣最多,而去年舊金山地區的商務辦公用房空置率飙升至28%,2019年該數字僅為4%。
全美房地産經紀人協會(NAR)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美國辦公室空置率達到創紀錄的13.1%。這一數字超過2022年歷史高點,當時每個季度的空置率都在12%以上。而在疫情爆發前的兩年里,季度空置率在9.5%左右。
全球經濟遭受下行壓力,商辦空置率上升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大廠“甩賣桌椅”的故事在國内也已發生。
早年間融資200億元,員工一度多達6000名的共享單車神話“ofo”,曾在北京中關村擁有30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以及數千套升降桌等高端辦公桌椅。
至于後來,“ofo”和“升降桌”“人體工學椅”在二手交易平台“閑魚”上被綁定在一起,有商家在介紹中稱,“ofo小黃車在理想國際大廈的辦公地點更換,大量二手9AM電動升降桌出售。9成新、價格低、數量多。”
除了早已隕落多時的小黃車外,在2021年,市值達到2400 億美元的美團也有上萬名員工分布在北京望京十幾處辦公地點。
有市場消息指出,美團當時急速擴張,“幾乎把望京最便宜的寫字樓都租下來”,沒有食堂,沒有健身房,就連一張最普通的人體工學椅,員工也需要為此排隊等待近一年半。
或許有的員工沒能等到那把椅子,因為到了2022年9月份,美團望京區域出現整棟退租,提前解約櫻輝大廈、退出融新科技中心,釋放面積達30891平方米。
人去樓空,桌椅閑置,這是商辦行業不得不面對的一部分現實。
辦公椅的價值
高力國際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二季度,北京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達到17.7%,淨吸納量持續為負值。此外,“中國矽谷”中關村子市場受到互聯網企業退租的影響,空置率達到18.1%。
據統計,字節跳動、微軟、愛奇藝均不同程度地退租了在中關村的寫字樓,合計退租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
當我們看到空無一人的辦公桌椅,或許很難想到這本身也是産業鍊條一環。
據中國家具協會和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我國辦公家具銷售收入約占家具銷售收入的20-25%。其中,我國辦公椅占整個辦公家具市場份額最大,約為31%,文件櫃和辦公桌占比均在10%及以上。
那些随着馬達運轉而緩緩升降的辦公桌,以及貼合脊椎曲線的人體工學椅,一直是商辦運營中不可或缺的資産,既能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又影響着企業形象。
甚至各家互聯網大廠對不同辦公椅品牌情有獨鐘,比如字節跳動用的是美國的Humanscale牌,官方零售價8000多元;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用的是海沃氏,零售價6000多元;華為用的是保友,零售價3500元左右。
常年飽受腰痛困擾的馬化騰更是聲稱“涉及員工舒适和健康的錢值得花”,騰訊所采購的Herman Miller牌人體工學椅,零售價含稅可高達萬元。
一方面,一批又一批閑置辦公桌椅流向二手市場;另一方面,頭部企業青睐的辦公桌椅價格仍然高昂。
辦公家具和商辦運營之間,天然就存在相互對照,折射出真實的辦公行情——淘汰的危機與升級的機遇並行。
2021年11月2日,中海商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安琪在觀點商業年會演講時指出,未來如何度過辦公生活是行業一起思考的命題。
“實際上我們理解除了提供效率、秩序、理性,更重要的其實是對這里面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種承載。”她這樣說道。
而在2022年4月12日的觀點物業大會上,萬物梁行首席執行官葉世源指出,Z世代對辦公空間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
例如萬物梁行服務字節跳動的團隊可以在3分鐘内響應訴求;快手員工對辦公區溫度要求高,物業則每小時測量一次環境溫度;虎牙直播間使用時,物業安排專人維持周邊音量。
今年8月7-10日,觀點機構将繼續在海南舉辦2023博鰲房地産論壇及繫列活動,在博鰲大講堂現場,來自辦公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領導人等,将共同探讨新階段下的行業發展機遇,分享具有可借鑒意義的企業盈利模式,梳理關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嘉炜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