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江暖屋眼前“這小小桔紅的暖燈”,或許可以讓人看到未來有無限光明。
編者按:置身百年未有的時代浪潮之下,企業和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迅速企穩和復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此間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深刻的改變已經滲透各行各業。
面對變化的世界,我們應以更高視野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那些始終保持信心、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缪的企業,他們的體繫、模式與策略,成為當下和未來制勝的關鍵。
歷經數十載傳承與創新,博鰲房地産論壇繫列活動一直緊跟全局形勢,不斷革新模式與架構。故此,觀點新媒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3博鰲特别報道繫列——“有心者勝”,通過企業研讀與報道、深度采訪與交流等,傳遞信心與希望,講述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
作為其中的“租賃篇”,我們以“房住不炒、租購並舉”的宏觀大方向為依托,通過面對面采訪、深度研究等多元方式,觀察正在加速向新發展模式過渡的行業與企業,探尋住房租賃領域機會之所在。
觀點網 “現在房價很高,年輕人都不買房。”類似的感慨已屢見不鮮。
2017年4月,彼時已在租賃行業打拼多年的陳馳,在觀點機構主辦的2017城市觀點論壇上海行介紹到:“因為現在房價居高不下,所以有人主動放棄了買房,轉為租房,主動租賃的時代已經到來。”
他當時表示,我國住房租賃市場潛力很大,未來品牌公寓在租房市場里的潛力也很大。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随着政策面利好不斷,長租公寓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自如、相寓、萬科泊寓、龍湖冠寓、魔方、樂乎等活躍在賽道中。
作為杭州這座新一線城市房企中的佼佼者,濱江集團也在2018年3月創立長租公寓品牌——濱江暖屋。
打開網站頁面,logo上的“WARM”及那盞暖燈,映射着暖屋“産品放心、服務暖心”的品牌理念。
與多數品牌“二房東”模式不同,濱江将暖屋定義為自持商品房租賃社區。
6月中旬,觀點新媒體與陳馳面對面交流,如今他已擔任濱江暖屋總經理5年時間,從籌備到初啟再到小有收獲,對其中諸多細節早已了然于胸。
濱江暖屋眼前“這小小桔紅的暖燈”,或許可以讓人看到未來有無限光明。
過去、現在與未來
濱江暖屋品牌2018年初創立,2020年正式亮相。
彼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房住不炒”,把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作為主要手段,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推進“租購並舉”,加強長租公寓運營研究和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在杭州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試點基礎上,加快完善政策性租賃住房制度框架,有效擴大供給。
在對話中,陳馳向我們介紹了租賃行業更生動的過往。
比如早在2009年,行業最早的集中式公寓運營商魔方自南京開始發展,當時海外資本華平投資來中國考察後,發現南京魔方有一定專業度和規模,便選擇投資。
陳馳認為,上海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但一方面很多二房東自己在做,沒有機構出來單獨幹。另一方面,上海那時中介二手房收益很高,他們看不起這點錢,就沒有人做。
華平便推動魔方到上海發展。
“絕大多數長租公寓的集中式公寓,一開始都是舊改産品,以剪刀差邏輯、二房東模式發展。租進來是100塊,租出去是120,這時候有20塊的差價,去掉成本還能賺10塊,這個模型就成立了。”陳馳這樣介紹。
這種模式下,為了讓收益更高,就得提高坪效,和極致的出房數量。“1萬平方米出200個房間和出250個房間,收益是不一樣的。于是,可以發現市面上所有集中式公寓大量都是小單間。”
陳馳補充:“以前流行共享廚房,共享空間,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舊改房屋性質或者房間做小以後沒辦法做廚房。但小單間對初入社會或者收入低者有一定吸引力,比合租要好,所以有市場,人群的基礎也大,大家都在做這個生意。”
“‘二房東模式’下,面臨擴大規模的問題,大家都在搶房源,無形之中将房源原來的租金提高,就無法掙錢。”
陳馳表示,後來有人想出“長租短付”的方法,“這種情況下如果真的能續上還好,續不上,窟窿就會越來越大,就會出現之前那些跑路現象,造成行業動蕩。”
動蕩期尾聲,一些被關掉,一些進入專業化,另外地方城投公司也參與進來,行業格局就相當于三足鼎立(個人、機構、國家隊)。
濱江暖屋則走差異化路線,以自持地塊建設,100%重資産持有,杜絕運營商改造式長租公寓的弊端。
原有模式是以坪效、出房量為邏輯往前沖,自持則是以功能、以服務、以品質為導向。
“持有性、多房間的産品,必須做好服務和品質,才有人願意買單,這其實更像地産邏輯。開發也是一樣的,房屋的品質、配套、物業服務好,就有人願意為更高的價錢買單。”
據陳馳介紹,即租房者與自購房業主除了産權上不同之外,其他功能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也享受濱江物業的服務。
觀點新媒體了解到,2017年3月,杭州推出全新的土地競價規則“溢價封頂後競自持”,後又将自持物業定位在“租賃住房”。據浙報傳媒地産研究院數據,自2017年4月出現首宗自持地塊至2021年7月,杭州已經出讓含自持比例地塊超過200宗。
對于競自持政策,陳馳也認為,這個政策是階段性的,但對于濱江來說是有優勢的,因為整個項目能夠在競自持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盈利。
第三面金字招牌
在與陳馳對話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濱江暖屋對于未來的從容不迫。
據他介紹,目前濱江暖屋有6個項目運營,包含在建以及交付項目共有20個,“房源規模的原因,目前市場份額還是很小,所以我們沒有明确占有率多少”。
但目標其實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做到中國住房租賃標杆:“在杭州将暖屋做成標杆,是我們的近期目標”。
陳馳還提及來自集團的态度,“物業公司前面六年只做了一個項目,第十年才外拓,不能急,前面要把服務做好、内功做好、品質做好,才能往外走。”
陳馳表示,更希望在所有項目完全交付以後能夠更穩健的做一些對外發展,同時在杭州的租賃市場或者高端租賃市場能有一席之地。
“對暖屋來講,如果要大規模擴張,需要做一些人員上的儲備。”
項目交付方面,陳馳稱,今明兩年是濱江暖屋的交付大年,今年一共有4-5個項目交付,已經交付了1個;明年交付到整體自持體量的90%,1-2個在後年交付。
目前6個運營項目中,4個已滿一周年,其中3個項目出租率達到99%,價格在5000-7000元左右的水平。另外1個稍弱的項目為高端繫列産品,價格大概在1.5-2萬元。
他表示,整體高端繫列産品價格都在往下降。雖然租戶對經濟收入預期下降,但不可能不租房子,還會有一些從我們高端産品搬往我們更經濟的産品,但仍然在我們的體繫内流動。
他還坦言,最近租金下降在高端産品明顯一點,而中檔産品沒多少感受,今年還往上調了一點。老項目最開始時是有開業活動的,所以有調價空間。另外,租戶在求穩的心理下,漲一點價,敏感度不是很高,當然也是因為認可我們的服務才願意付錢。
“漲價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這200塊,是為了在競争更激烈的環境下提供更好服務,能夠把租戶黏住。”
另外,在談及濱江暖屋是否要走出杭州進行規模擴充時,陳馳表示,暫時不會考慮以重資産方式去外地發展。
他解釋到,長租公寓是長周期的低頻消費市場,不像高頻的酒店生意。所以說在一個領域里面做透做深是完全可能的,就跟濱江在杭州發展住宅市場一樣的,把它做透以後,反而機會更多,生命力更強。
對于未來濱江暖屋将來是否會被轉售、資産證券化及分拆上市等問題,陳馳也做出了回應。
“轉售項目是一個被動選擇,但有一個原則,我們不會主動賤賣自己的資産。實際上,對于濱江來說,這沒必要,因為我們並不缺資金。”
從暖屋角度看,並不是一個重資産企業,因為資産是集團持有,所以資金壓力並不大,也沒有馬上融資的想法和需求。從集團資産看,已經做了一些嘗試,有一兩個項目的ABS金融融資。
他還表示,REITs在集團内部提及不多,只是在觀察,因為對資金的需求沒有那麼強,有自己的穩定的融資渠道。
“REITs其實一定要建立在優秀的運營基礎和有一定規模上,濱江暖屋實際運營也就兩年多時間,大量的房源沒有交付,還不到最佳狀态,就算未來要做,也是運營做到極致以後,要把價值發揮到最大。”
今年5月份舉行的濱江集團2022年度網上業績說明會上,董事長戚金興也表示,濱江暖屋從交付以來,租賃運營非常健康,如果未來有需要會考慮發行REITs,但暫未考慮出售。
濱江也對暖屋寄予厚望,“希望濱江暖屋未來是集團的第三面金字招牌,前面一個是濱江集團,第二個是濱江服務,第三個希望是濱江暖屋。”
對住房租賃的未來,陳馳也提到:“我是覺得未來住房租賃市場可能會出現多樣業态,滿足人們的需求。每一個細分市場領域里面,都有足夠空間讓幾個出色企業可以活的很好。”
正如冰心名篇《小桔燈》中所傳遞的暖意,濱江暖屋眼前“這小小桔紅的暖燈”,或許可以讓人看到未來有無限光明。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濱江暖屋總經理陳馳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濱江暖屋很多都是圍繞自持地塊進行,現在保租房公募REITs是适用的,未來在這些方面有什麼計劃嗎?
陳馳:保租房和我們的産品不一樣,人群是不一樣的。
保租房更多是要保障人民基礎的居住需求,我們的産品相對來說是改善性居住,或者是剛改的居住需求。
我們内部現在提REITs不多,只是在觀察,因為對于資金的需求沒有那麼強,有自己的穩定的融資渠道。
REITs其實一定要建立在優秀的運營基礎和有一定規模上,我們實際運營時間也就兩年多,大量的房源沒有交付,所以說還不到最佳狀态,就算未來要做,也是運營做到極致以後,要把價值發揮到最大。
觀點新媒體:收益方面有沒有量化或者達到預期的?
陳馳:當前對于收益的量化,最主要是看入住率和現金流。因為入住率起來以後才有機會調整價格,才有機會做好服務,把收益做到更大。
前面持有的房源是跟濱江集團拿地開發結合在一起考慮的,這些地塊都是杭州市實行競自持規定之下拿的項目,這種項目算賬時是項目整體算賬。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沒有像行業里面以前做項目時只看IRR(内部收益率)多少,只看投入回收周期多長,或者只關注現金流是什麼樣的情況等,並沒有用以前的標準去看自持租賃的發展。
競自持是個階段性的政策,但是對于濱江來講是很有優勢的,因為我們能夠在競自持的基礎上,整個項目繼續保持盈利。
很多企業一旦競自持可能就要虧錢,我們在自持以後整個項目繼續保持盈利。
我們覺得在那個階段能留下一批優質資産,其實還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現在基本上是在錢江新城、蕭山核心闆塊這邊,都是比較有潛力的。
觀點新媒體:未來有沒有計劃往其他城市擴展?
陳馳:主動以重資産的方式去外地擴張,可能暫時不會考慮。除了在杭州,因為畢竟是大本營。
第二,現在杭州拿地的時候還會遇到一些商住用地,畢竟純宅地相對來說是比較優質,或者銷售價格上面有優勢,我們不會考慮把它主動留下。
但是商住用地中商業上的一些産品,我們覺得如果未來價值會提升、收益能保證的話,會考慮留一些商業資産在杭州。
觀點新媒體:剛剛您提到暖屋有一些融資渠道還不錯,具體是集團幫助還是有一些投資者?
陳馳:暖屋不是一個重資産企業,因為資産都是集團持有,現在是濱江集團100%控股子公司,所以說我們的資金壓力並不大。
只是單從暖屋來看,我們現在還沒有融資的想法和需求;從集團資産上來看,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ABS。
沒有做REITs是因為我們資金上沒有這個特别迫切的需求,還在等待價值最大化的更好時,嘗試做了一兩個項目的ABS金融融資。
這方面現在都是由集團财務統一把控,我們介入的相對比較少一些。
觀點新媒體:将來會不會考慮跟一些其他房企合作,幫他們做自持地塊的運營?
陳馳:現在這個階段,僅僅做個别項目的探索是可以的,但是考慮到暖屋所有的項目還沒有完全投入運營,管理能力半徑和人員儲備也還不足以支撐公司馬上大規模向外擴展。
特别是有一些地産公司或者城投公司找過來想合作,因為持有的體量比較大,需要繫統性的思考清楚以後才能推進,所以,我們也委婉的拒絕了一些。
觀點新媒體:今年住房市場面臨租金的下降,暖屋是否會受到影響?
陳馳:今年整個經濟環境來看,中高端繫列産品價格都在往下降。
剛需産品是租戶無法避開的,就算收入預期下降,也得租房子,不可能不租。但是對于改善性,特别是豪改的,經濟預期下降以後就可能會節約一點。
有一些租客搬走的時候直接說今年收入預期不是很好,自己掙錢會減少,所以要找一個便宜一點的房子。
這個在我們的高端産品上面體現明顯一些,對此我們也做了一房一價進行價格體繫的優化,個别租客會從我們高端産品往我們經濟型的産品的轉移,但是仍然在暖屋的體繫内流動,客戶忠誠度還是比較高的。
觀點新媒體:可以結合租賃市場人群的特點,包括行業發展,預測一下未來趨勢?
陳馳:租賃這個行業,最早的集中式公寓運營商魔方09年開始在南京起步,海外資本華平投資來中國看了一圈,發現魔方有一定專業度和規模,選擇投它,當時在上海都沒有這樣的機構運營商。
上海的市場化程度相對來說高一點,有很多二房東自己在做,所以沒有機構出來單獨幹。另外上海那時候中介二手房收益很高,也看不起這點錢,所以沒人做。
當時是華平把魔方帶到上海來發展,大家開始都在學習。它的東西是從舊改起步的,絕大多數長租公寓的集中式公寓,開始都是舊改産品,就是剪刀差的邏輯、二房東模式,租進來是100塊,租出去是120,有20塊的差價,去掉成本還能賺10塊,這個模型就成立了。
為了讓收益更高,方式是提高坪效,極致做出出房數量,1萬平方米做出200個房間和250個房間,收益是不一樣的。所以以往只是考慮怎麼極致怎麼做,怎麼小怎麼做,因為常規情況下,房源量越大、收益越高,對二房東模式就有支撐,是這樣的一個邏輯。
所以你會發現市面上集中式長租公寓大量都是小單間,以前經常流行共享廚房、共享空間,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商業的通不了燃氣或者房間做小以後沒辦法做廚房,雖然這些功能不是每個人的必需品,但是畢竟有些人有這個需求,所以就發展城共享模式。
這類産品對初入社會或者收入低的人群有一定吸引力,比合租要好,人群基礎也大,大家都在做這個生意。
我們一開始就是自持商品房,定義為自持商品房租賃社區。暖屋的這種自持産品類型一開始可能是歷史産物,但是現在從符合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角度看,我們是越來越有信心,因為符合人性、符合經濟發展規律。
從這個角度講,未來其實應該是百花齊放的過程,不會像以前只有一種小單間産品為主。
現在提住房租賃,範圍更大,長租公寓的範圍很小。未來這個市場可能會出現多樣業态滿足人們的需求。每一個細分市場領域里面,都有足夠空間讓幾個出色企業可以活的很好。
原有那個模式以坪效、出房量為邏輯往前沖,自持的應該是以功能、以服務、以品質為導向,因為服務和品質是能體現價值的。服務做的好,品質做的好,租戶願意買單,這就是暖屋的價值。
這個其實更像地産邏輯,開發也是一樣的,房屋的品質好、配套好、物業服務好,住戶就願意為更高價格買單,這個就是區别。
另外,區域性既兼顧了當下,也兼顧了長遠。美國住房租賃市場EQR(公平住屋Equity Residential,美國第一家上市的公寓型REITs,是標普500的成分股之一)這種,一開始就是全國各地做,慢慢就收縮了,只在幾個城市做。
租賃市場是區域性市場,不是全國化的。不是因為租戶是暖屋會員,在杭州租了我們的房子,就一定會在成都也租。
暖屋不可能到處建長租公寓,這個市場是長周期的低頻消費市場,不是高頻的酒店生意。
所以在一個區域里面做透做深是完全可能的,就跟現在濱江在杭州做住宅市場一樣,機會更強一些,對我們也是一樣的。選擇在杭州發展,或者以杭州為起點,絕對是非常理想的狀态。
對暖屋而言,我們希望在所有項目完全交付以後,再穩健的對外發展,同時能夠在杭州租賃市場或者高端租賃市場有一席之地。
觀點新媒體:暖屋未來是不是也不排除分拆上市這種可能?
陳馳:戚董現在的指示是,希望濱江暖屋未來是集團的第三面金字招牌。前面一個是濱江集團,第二個是濱江服務,第三個希望是濱江暖屋。
至于濱江暖屋未來只是在長租公寓領域發展,還是要擴大自持資産,會在後面探索之中慢慢明确。
有可能變成一個資管平台,這個還在摸索過程之中。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蘭英傑、龔麗欣
審校:鐘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