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産科技真正變成普惠的科技,無論是客戶還是生态夥伴,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能夠很快應用到地産開發項目里面,實際提升地産企業的産品力,開發項目的競争力,這才是今天最重要要解決的問題。
金濤(華為中國政企大企業繫統部地産首席專家):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同仁,有幸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觀點。
這里我先介紹一下華為智慧建築地産繫統部,我們的業務主要是面向六大場景,包括住宅地産、商業地産、文旅地産、産業地産、公共建築和智慧建造。
基于建築地産的六大領域,華為深耕三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弱電智能化,是整個建築和地産行業上層應用的基礎,比如網絡、WIFI以及SD-WAN,如果做這個行業的可能了解,SD-WAN是總部分支模式的雲網協同方案。
第二個領域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就是物業管理和商業運營,在這一塊我們目前能夠提供的方案包括設備設施管理、零碳園區的全鍊條解決方案。針對物業管理的需求,基于AI和物聯網技術會面提供智慧安防、智慧人行車行、資産管理等方案。
商業運營除了智能運營中心(IOC)方案以外,可以幫助商業地産做客流分析,做商業大數據分析。以上商業方案可以部署在公有雲,也可以部署在本地的超融合一體機的底座。
在地産項目中,我們服務的客戶主要是園區場景。80%以上的GDP是産生在園區里面,企業和居民90%的時間是生活在園區里面,園區會産生大量的數據,同時也會産生更多的智慧化服務的需求。傳統的智慧建築5A繫統是典型的煙囪式的部署方式,需要一個功能就增加一個子繫統。這種方式不再适合建築智慧化建設需要。首先數據在子繫統間難于共享,業務應用也無法聯動。
基于這個思考,華為的園區解決方案基于統一數字化平台可以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聯動。同時通過平台能力封裝AI、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讓地産企業和夥伴都可以以最簡單的方式使用最新的ICT技術,開箱即用。
華為的使命是什麼?讓地産科技真正變成普惠的科技,無論是客戶還是生态夥伴,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能夠很快應用到地産開發項目里面,實際提升地産企業的産品力,開發項目的競争力,這才是今天最重要要解決的問題。
華為基于ICT核心能力,通過園區平台+生态重新定義園區的連接、園區的中樞和園區的業務。
建築弱電繫統的連接涉及大量接口標準和接口協議。電信行業有ITU的統一國際標準,4G、5G乃至未來的6G標準都有相對清晰的國際標準定義,在建設之初避免了廠家、繫統間兼容性的問題,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會少走彎路。今天,我們嘗試通過IP、光、WIFI以及PLC等最新的ICT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簡化建築弱電繫統的連接組網。
第二個,前面的專家也講到,建築智能化存在每個功能場景需要一套繫統,一套服務器,建築中就會部署很多的子繫統,來實現不同的功能,可以通過超融合一體機來整合這些繫統。
華為智慧園區平台對上對下實現了兩個主要功能。一是對下的匯聚連接,通過物聯網統一接入標準。華為在中國區域也成立了OpenLab與生态夥伴以及客戶合作,做繫統預集成。降低地産項目中的弱電以及智慧化應用的集成難度。
軟件定義攝像機和AI算法已經在地産開發項目和大型公建類項目中普遍應用, AI算法在科技地産領域中不僅僅是做圖像、視頻分析,還應用于建築能效的分析、預警和自動調優。随着光通信技術的發展,我們看光纖在逐步替代網線,從街邊櫃(FTTC)到建築(FTTB),到家庭(FTTH),最後到家里(FTTR),這已經成為普遍趨勢。
為什麼建設全光家庭,我們認為一是它的傳輸介質決定了它的傳輸速度10倍以上的網線速率,未來可以無限演進。可以支持多個AP間的漫遊,對于大戶型業主,無論打遊戲還是視頻聊天,在移動中都不會出現明顯卡頓,可以保證極佳的體驗。對于智慧家居,家庭里以後要部署上百個傳感器。全部連接到家庭網絡,對家庭網絡高可靠、高性能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穩定、高帶寬、低時延的家庭網絡,才能滿足未來數字化生活的需求。
關于零碳園區,華為成立了專門的能源組織來承接這部分的工作。通過AI内生算法,零碳園區方案可以節能20%以上;80%的主設備實現預集成;園區負載可以自動控制,實現從分鐘級到秒級的高效調度。
華為智慧園區的核心服務開放,在元宇宙、AR/VR應用領域,我們為客戶的數字化營銷提供很多新穎的方案,比如基于華為河圖技術的AR智能導航、智慧營銷已經在北京坊、龍湖天街、敦煌、國博等項目中應用。
數字人技術在直播的應用。區别于市場上的數字人直播方案需要穿戴傳感器裝備,要花上萬元甚至更多的投資,華為通過攝像頭以及算法也可以提供數字人方案,極大簡化了初期投。
華為的智慧園區2019年發布了1.0版本,到2022年叠代到2.0版本,差不多也就是這三年時間,智慧園區項目已經超過兩百個,並且覆蓋住宅地産、商業地産、文旅地産、産業地産、公共建築五個主流的場景。
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建設項目,實現了四個100%, 100%的5G覆蓋,100%視頻覆蓋,100%設備設施接入以及100%的能耗計量管理。關于智慧社區的展望,從最早的單點智慧到子繫統聯動,今天的智慧園區進入成熟期,具備了良好的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化分析能力。
未來的智慧社區将具備自我進化、自我學習的能力。希望未來的智慧園區能夠更高效、更智慧地為生活和工作在園區里面的人們提供更好體驗的服務,為地産科技生态賦能。
我的演講就到這里,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金濤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