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蘇州河泰康路
這一年的某一天,一個叫登琨豔的台北人,騎着單車巡遊蘇州河。盡管此時他已經在上海呆了三年,但河邊綿延的倉庫還是讓他眼前一亮。在南蘇州路1305号,他發現了杜月笙建于1933年的糧倉,這棟樓的閣樓,二層和三層,很快被他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後期上海泰康路也出現了相似的街區。如同我們現在所知的,丁乙、陳逸飛、黃永玉、爾冬強等名氣藝術家都在泰康路或蘇州河建立了更為宏大的工作室。
這里是中國大陸開放以後最早出現的創意倉庫街區。上海的倉庫區之名流色彩比其他地方都來得醒目,盡管它現在也無可避免碰到了拆遷的難題。
2000年北京藏酷
用現在的話說,北京這家餐廳兼酒吧是典型的“海歸創業”。兩個主人中的姐姐在紐約蘇荷區住了N年,也學來了成熟後明星化後的蘇荷區商業操作手法,藏酷即是“倉庫”的明星化表達語匯。
藏酷是一個個體而不是社區,它影響的更多是内地的娛樂業。例如廣州曾經的當紅酒吧PARK 19。
2001年昆明創庫
這個地方是藝術家集體自覺並自我操作的一個社區,一方面它處于邊疆而被人忽視,這使得它的人為幹擾因素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它又是處于一個城市的核心生活地區,與市井的交融遠比其他案例深入。相比較上海和杭州的創意社區甚至798,這里顯然是更純粹的畫家村。2001年北京遠洋藝術中心
第一個成功利用創意與藝術之概念來獲得企業和項目增值的空間。雖然昙花一現,但可稱完滿的完成了自己的營銷任務。自此往後,LOFT和創意社區更多的被開發商來思考,如何借此來創造價值。
2002年北京798工廠藝術區
迄今為止成長過程最自然的創作社區,也是影響力最廣泛的,它的生長,蔓延,擴張和沖突已經成為一個備受注目的樣本。2004成都藍頂倉庫
四個藝術家在成都郊外的花市和苗圃中間,選擇一個廢棄倉庫成為他們的工作室,很難說這是一個創作社區,因為它過于閑适和單薄了,一派成都風情。不過又有好事者籌備着所謂的“西部藝術營”,讓人不得不對除了北京藝術家最集中的這個城市予以期望。
2005年深圳OCAT
中産社區再加上國有企業和國立美術館的背景,使這個項目充滿中産色彩。在這個城中之城,它更像一個稍顯冒進的商業實驗。當然,如果實驗成功,它對社區帶來的收益也不會僅僅是商業上的。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萬科周刊
審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