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人眼中,蔡瀾一生潇灑。
觀點網 維多利亞港的燈火依舊璀璨,只是少了那雙看透人間煙火的眼睛。
2025年6月25日,83歲的蔡瀾在香港養和醫院安然閉目。兩天後,一則簡短訃告出現在他擁有千萬粉絲的微博:“遵從先生遺願,不設任何儀式,遺體已火化。”
就在幾年前,面對“病危”傳言,他還曾調侃:“叫他們不用擔心,說不定我活得比他們還久。”
在旁人眼中,蔡瀾一生潇灑。
如今,這位與金庸、倪匡、黃霑並稱“香港四大才子”的老人,以最安靜的方式告别了喧嚣人世。
從南洋少年到影視大亨
祖籍廣東潮州,父母為避戰亂下南洋,蔡瀾于1941年出生在新加坡。
父親蔡文玄是新加坡邵氏電影中文部經理,副業則是作家與詩人。這位潮汕儒商的生活里,東西方文化糅雜着膠片光影,如南洋香料般交融發酵。長期的熏陶為蔡瀾積累了深厚的文學、影視底蘊。
1955年,14歲的蔡瀾在新加坡《南洋商報》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影評《瘋人院》,稿費到手便呼朋引伴吃喝玩樂——這成為貫穿他一生的價值取向。
兩年後,蔡瀾子承父業進入邵氏電影公司工作,主要負責國外購片、宣傳和發行等工作,很快便嶄露頭角。
1959年赴日本留學期間,蔡瀾就被任命為邵氏駐日經理,白天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攻讀電影編導,晚上為邵氏挑選日本影片。這種半工讀、職業化的求學經歷,在蔡瀾1963年畢業移居香港後很快發揮了作用。
當時,正值香港戰後電影復興時期,新加坡邵氏電影在香港紮根,引入工業化制片模式推動了當地電影行業發展。蔡瀾則在邵氏電影公司内擔任制作經理,慢慢積累經驗與人脈。
據了解,在邵氏期間,蔡瀾與李翰祥、張徹、楚原等著名導演建立了深厚友誼,並參與了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
到1980年代,香港電影進入所謂“黃金十年”的巅峰期,當時行業年産量達200–300部,本土票房和海外市場的強勁表現支撐起“世界第二大電影出口地”地位。
蔡瀾此時已加盟嘉禾娛樂,以制片經理、出品人或監制等身份,先後助推了嘉禾數十部影片的面世。包括由成龍主演的《龍兄虎弟》,1987年該片在香港就狂攬3500萬港元票房。
除此之外,蔡瀾參與的電影作品數量龐大,監制出品電影涵蓋功夫片、豔情片、文藝片等類型,其中不乏影響深遠的作品。
到上世紀90年代左右,蔡瀾逐步離開電影業界,加強向電視綜藝、文學創作方向發展。例如1989年開播的《今夜不設防》,由蔡瀾搭檔好友黃霑、倪匡,三位才子創造的“不設防空間”,讓巨星們卸下“铠甲”。節目氛圍輕松幽默,話題自由奔放,並由此打造出香港電視史上收視傳奇。
正是在轉戰電視、文學界的同時,蔡瀾的生活重心逐漸向美食靠攏。
人生不設防,豬油拌飯的終極浪漫
新加坡一座民宅内,戰火中的紅雞蛋成為蔡瀾的人生初味。
“我生日,忽然間‘咣’一聲,一個炸彈炸在我們屋頂上。”炸彈落在屋頂的瞬間,他抓起生日紅雞蛋塞進嘴里,差點噎死。
“差一點噎死。”他在《十三邀》節目中回憶這個充滿隐喻的場景時大笑。
什麼都懂的蔡瀾,這一生和吃離不開關繫。為了一口吃,自然要遊歷四方,蔡瀾此後的作品産出也大多用此為題材。
據了解,蔡瀾從1980年代開始寫作,並推出過很多作品,内容以食經及遊記為主,寫作話題涉及食物點評、吃喝玩樂以及男女情感,擁有廣泛的讀者群。
在他筆下,有寫杭州苋菜梗“用鹽水腌得腐爛,皮還是那麼硬,但里面的纖維已化為濃漿……用來和臭豆腐一起蒸,就是名菜'臭味相投'了。”
記錄鄭州老蔡記蒸餃“用筷子去夾,不必擔心湯流出來,送進口,啊……那陣味道錯綜復雜,又加上松針的香”的細膩風味。
也有在中東吃羊眼“角膜像荔枝那麼爽脆”、吸羊腦“吃得滿臉是油”、“抓羊塊蘸鹽,洋蔥當蘋果啃”的别樣視角。
源于獨特的觀察視角、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生活哲學,蔡瀾善于将市井食事升華為文化叙事。
“那是一只生的螃蟹,很多膏。媽媽把它洗幹淨把殼打開,拿醬油浸,然後再把豆瓣酥搗碎了撒在上面,再淋一點點白醋,就這樣生着吃。”他寫醬油腌螃蟹以懷念母親。
“膻,讀作‘善’,看字形和發音,都好像有一股強烈的羊味,而這股味道,是令人愛上羊肉的主要原因。”他會用通感打破味覺壁壘,将抽象氣味具象為文化符号。
也有稱“武漢豆皮,好大一張餅,面窩,Donut(甜甜圈)的老祖宗”的幽默。
寫了幾十年,蔡瀾的出版書籍超過200本。從文學作品出發,蔡瀾開始橫跨多個領域,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文化現象。
一方面,蔡瀾善用自身對美食和旅行的了解,創作、主持《蔡瀾歎世界》、《蔡瀾歎名菜》、《蔡瀾品味》、《蔡瀾食尚》等一繫列旅遊美食節目。2012年,更開始擔任美食繫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為輸出中國飲食文化做了相當多貢獻。
在商業方面,他于1992年創立暴暴茶(國際)有限公司,将普洱茶加入玫瑰制作成罐裝飲料,主打減脂清腸。該産品後來引入日本,大獲成功。
後來,蔡瀾進軍飲食業四處出擊,推出“暴暴飯焦”(油炸飯焦零食)等繫列産品,再開發了包括咸魚醬料、榄角瑤柱醬、菜甫瑤柱醬、勁辣醬等在内的“蔡瀾醬料”繫列。
1994年,他在香港開設“蔡瀾美食坊”,里面設有14間美食店,每間食店均由蔡瀾親自挑選,該品牌後來亦進軍内地市場。
到2018年,蔡瀾與甘棠明善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内地推出和引進“蔡瀾港式點心”和“蔡瀾 pho”越南河粉店兩大品牌。目前,“蔡瀾港式點心”已在全國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布局有約100家門店,而“蔡瀾 pho”則主要紮根粵港澳大灣區開設10余家門店,並有計劃向外拓展業務規模。
近年來,蔡瀾經歷家庭變故,幹脆賣掉古董家私,獨居酒店套房,雇團隊照料起居,似乎心中最多挂念的也是美食。媒體稱他“散盡家财”,他卻晃着香煙笑道:“現在不享受,豈不是好冤枉!”
金庸曾評價他,“酒色财氣什麼都懂,電影美食一流通達,是一個真正潇灑的人”。而蔡瀾卻自嘲:“我只是一個愛吃的人。”
蔡瀾曾經寫下文章《死前必食》,列數天下美食,無數珍馐中卻提到一碗氤氲着熱氣的豬油撈飯。
遊戲人間數十載,蔡瀾又從尋常食物里找到了生活本味。咸濕海風里,他恍惚又是那個乘船赴港的南洋青年。
觀點人物 | 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人物的故事,還有他和她的商業傳奇與沉浮。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劉子棟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