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意見:強刺激是“蛇”還是“井繩”?

观点网

2015-01-27 16:37

  • 當中國試圖進入一種新常态時,卻忽略了那些退出強刺激時的行政幹預其實並未解除。

    當中國試圖進入一種新常态時,卻忽略了那些退出強刺激時的行政幹預其實並未解除。

    任志強 2008年的世界經濟在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都分别采取了對經濟振興的刺激政策,包括貨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等,總之政府用上了各種能刺激經濟增長、減少失業和穩定物價上漲的手段和措施。

    中國也許是世界之最,用四萬億的投資和近十萬億的信貸支持,讓中國的經濟在下滑之中迅速轉調為快速上升,並高速增長。但也誘發了一些問題。除了産業政策的失誤之外,貨币的快速增長引發了房價物價的快速上漲,于是新一輪的限制措施又不斷出台,以抑制刺激之後的弊病。

    美國、歐洲,日本也都用寬松的貨币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回升,但卻並未像中國一樣,操之過急,而是限制和控制了刺激的力度與數量。因此,美國不是迅速地在短期内解決了就業和增長問題,而是經過一個較長的周期,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穩步地降低了失業率和實現了經濟的緩慢增長。如今,美國開始準備逐步地收回那些為挽救危機而出台的刺激政策,讓市場回歸常态。

    從美聯儲的表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臨時出台的特殊的刺激政策,並非常态的政策,而是專門為針對經濟危機時期出台的非常态的政策。一旦這些影響經濟下滑並可能引發危機的問題得到治理和緩解之後,這些非常态的政策就應逐步地收回讓經濟恢復到原有的常态之中。

    完全的市場經濟機制是對經濟有自我調節和恢復的能力的,但有時這個自然恢復的周期較長,會給社會和民衆帶來難以忍受的傷害和痛苦。因此,政府有必要在不過度破壞市場經濟的機制的前提條件下,用各種刺激的手段,幫助市場加快恢復的功能,並減輕這種恢復期中給社會與民衆造成的傷害。但絕不是替代或幹預市場原有的功能,重建一個新的市場規則。

    中國的強刺激确實一枝獨秀地讓世界各國都眼紅,讓GDP增速超常态的增長了。但卻是用政府的行政和貨币手段打亂了經濟自然修復的功能和機制而實現的,于是随後又不得不用“反刺激”的強制限制性行政幹預,再平衡這種突飛猛進帶來的災難,如各種緊縮與嚴控的貨币調整、居高不下的存準率、嚴格的存貸比管理,以防再次出現金融風險,同時一繫列的限貸、限購、限價等政策密集出台來調控房地産市場。

    最可怕的是用行政手段強制幹預市場的強刺激在被指責存在一繫列問題與後遺症時,社會與頂層都沒有檢讨到底是“強刺激”出現了錯誤,還是“強刺激”的方法出現了錯誤。于是“強刺激”這個詞變成了負面的一堵牆,似乎在中國的宏觀經濟調控中再也不能用“強刺激”的一切手段了。

    其實世界各國都在用遠遠強于常态的特殊手段刺激經濟的復蘇與增長,但大多用的是市場化的經濟手段不是直接的行政幹預,差别並非在于是否用“強刺激”的手段幫助市場機制調節修復加速,而在于手段是否破壞了市場的功能。

    當中國試圖進入一種“新常态”時,卻忽略了那些退出“強刺激”時的行政幹預其實並未解除,同時也強硬地拒絕了再提“強刺激”。

    “蛇”也許會傷人,但“井繩”卻可能救人,錯将“井繩”當成“蛇”則可能不但未能救人反而更加傷人。

    市場經濟的常态應是盡可能地取消一切政府行為對市場經濟的幹預,真正地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市場決定價格”。

    當市場自我調節有可能給國家與社會帶來災難與危機時,政府應用“刺激”的方法幫助市場加速機制的修復。當市場有了自我運轉的條件時,則退出這些“刺激”或“反刺激”的限制性措施,讓市場回歸常态。

    任志強 北京華遠地産前董事長

     

    撰文:任志強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