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擠的港交所大廳 周六福、聖貝拉、穎通三只消費股同日敲鑼

观点网

2025-06-26 22:03

  • 港交所龐大的待上市企業儲備和已完成上市企業,主要以“硬科技+新消費”為主。

    觀點網 6月26日,港交所交易大廳氣氛不同尋常。

    三家企業——周六福珠寶、穎通控股和聖貝拉同時敲響上市鐘聲,将香港IPO市場的熱潮推向新高點。

    其中,周六福以24港元定價登陸主闆,這個珠寶品牌公開發售獲得711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近千億港元。

    而香水分銷商穎通控股以2.80-3.38港元招股價區間登場,母嬰護理企業聖貝拉則以6.58港元每股面市。前者公開發售超額認購約35.84倍,後者獲193倍認購。

    一聲鑼響,三只股票正式開啟資本市場之旅,随後股價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三股同日上市

    漲勢最明顯的是聖貝拉,該公司被認為是中國最大産後護理及修復集團,此次上市也有“全球家庭品質護理第一股”概念加持,自然受到追捧。

    除193倍超額認購之外,聖貝拉在本次發行中共引入7名基石投資者,58同城、華夏基金、蕭山國資聯合财通資本、新風天域、和睦家等累計認購4150萬美元。

    聖貝拉自身業績表現也站得穩腳跟,其以高端月子中心起家,逐步拓展出聖貝拉、艾嶼、小貝拉3個定位不同的品牌,後再将觸手深入到家、養老、服飾等領域,成立“S-bra”及“予家”等産品線,客戶交叉購買率達84%。

    産後護理賽道前景良好,聖貝拉以截至2024年末77家自營及在管的月子中心占據市場最大份額。

    最高端月子中心據稱一次服務收費近20萬,仍然供不應求。聖貝拉營收也快速增長,近三年(2022年-2024年)實現收入4.72億元、5.60億元、7.99億元,月子中心收入占比超過八成。

    但同期内,由于“我們的大量月子中心正處于業績爬坡階段,月子中心網絡的快速擴張使我們産生巨大開支”聖貝拉尚未實現完全盈利,3年淨虧損分别達到約4.12億元、2.39億元和5.43億元。

    此次上市前,急需資金拓展的聖貝拉曾先後獲得騰訊、高榕資本、唐竹資本、神骐資本、C資本、國壽投資、新鴻基等企業和機構的7輪融資。

    截至6月26日收盤,聖貝拉報8.8港元/股,當日漲幅33.74%。

    周六福的表現也不差,截至收市該股報27.1港元/股,當日上漲12.92%。

    作為中國頭部珠寶品牌之一,周六福從A股轉戰港股,歷經6年最終圓上市夢。在此之前,周六福最早于2019年遞表A股,兩度沖擊未果後于2024年轉戰港交所。

    此次上市,周六福同樣引入多位基石投資者深圳羅湖區國資投資平台羅湖投資、永誠資本、凱因家族辦公室、ACCF Capital和廣發基金等,合共認購約5.73億港元的發售股份。

    周六福主要收入來源是其快速擴張的下沉加盟網絡,並以此向加盟商售賣産品,以及收取服務費用。截至2024年12月31日,該公司擁有4129家門店,其中加盟店占比97%以上。

    2022年-2024年,周六福營收分别為31.02億元、51.5億元、57.18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别為5.75億元、6.6億元、7.06億元。

    數字化戰略是其業務的另一個亮點之,數據顯示,周六福過去三年線上收入復合增長率達46.1%,2024年線上收入占比升至40%,成為主要增長引擎——這與傳統珠寶企業有很大的差異化。

    目前,越來越波動的金價直接影響珠寶企業成本和加盟商生存能力,周六福急需更多資金來支撐其擴張速度。據悉,此次IPO募集資金,周六福将主要用于擴大和加強銷售網絡。

    第三家上市企業是穎通控股,它是中國内地、香港及澳門香水市場上最大的品牌管理公司,管理包括Hermès、Van Cleef & Arpels、Chopard、Albion、Laura Mercier等在内的72個外部品牌,也主要依賴它們産生收入。

    同時,穎通控股也開發了自有香水及眼鏡品牌Santa Monica,但提供收入不多。

    過去三年(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至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穎通控股實現營收16.99億元、18.64億元、20.83億元,對應淨利潤1.73億元、2.07億元和2.27億元。

    展望未來,國内香水零售額市場仍會增長,但目前包括大牌香水在内的高化市場行情並不算好。這或許拖累了穎通控股的股價表現。

    截至6月26日收盤,穎通控股報2.4港元/股,當日下跌16.67%。

    擁擠的交易大廳

    消費企業赴港上市熱潮遠不止今日這三家,今年以來“消費”已成為香港新股市場最活躍的闆塊之一。

    再疊加中概股回流等因素,有望助推港交所在2025年重奪IPO融資額全球第一寶座。

    在不久前6月20日舉行的港交所成立25周年慶典上,港交所主席唐家成就透露,年初至今,已有33只新股完成上市,共集資約880億港元。此外,目前還有190家公司排隊等待上市。

    龐大的待上市企業儲備和已完成赴港上市的企業,主要以“硬科技+新消費”為主。

    消費企業紮堆赴港上市背後存在多重動因。

    其一,過去數年A股放緩IPO節奏後,赴港上市成為衆多消費企業的優先選擇。相比A股,港股上市流程更高效,案例之一是椰子水飲料品牌IFBH從遞表到通過聆訊僅用時兩個月。

    其次,資産重估浪潮讓全球資本對中國新消費故事重新抱有期待,投資者似乎像害怕錯過中國科技投資那般,害怕錯過中國消費領域的復蘇。

    在高盛最新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的回歸:潮流已經逆轉》報告中,就仿效美股“七巨頭”,列出了中國“十巨頭”民營企業。

    騰訊、阿里巴巴、小米、比亞迪、美團、網易、美的、恒瑞醫藥、攜程和安踏,覆蓋媒體、零售、科技硬件、汽車、餐飲、娛樂、家電、醫藥、酒旅和服飾等多個行業,當中多只股票涉及“大消費”範疇。而這批企業也均在香港上市。

    消費股的火爆,也體現在股價表現上。尤其是泡泡瑪特、蜜雪集團(蜜雪冰城)和老鋪黃金3只代表“新消費”風潮的千億股表現最為突出,受到市場極大追捧。

    資料顯示,截至6月26日,泡泡瑪特2025年内漲幅已達到178.6%,總市值錄得3397.65億港元;蜜雪冰城年内漲幅76.6%,總市值錄得1943.65億港元;老鋪黃金年内漲幅231.6%,總市值錄得1499.70億港元。

    除此之外,古茗、布魯可、衛龍美味、毛戈平、上美股份等消費企業年内漲勢也十分明顯。

    這批現象級案例,反映港股市場對消費企業的估值認可度提升,自然也為消費企業IPO創造了難得的窗口期。

    據統計,目前仍有十余家消費企業正在排隊上車。下一家是誰,答案或在不久後就能揭曉。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劉子棟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金融

    港股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