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實現了扭虧為盈,但依然面臨着來着市場和消費者等諸多不确定性的挑戰。基于此,其在鞏固呷哺呷哺和湊湊業務發展前提下,也在進行新品牌和新收入模式的探索。
觀點網 8月27日,呷哺呷哺餐飲管理(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發布中期業績公告,並于28日召開業績發布會。
公告顯示,2023上半年呷哺呷哺收入28.46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銷售額由去年上半年的10.64億元增長29.5%至13.77億元;湊湊銷售額由去年上半年的10.24億元增長36.8%至14.02億元。
淨利潤方面,呷哺呷哺期内利潤扭虧為盈,由去年上半年的虧損2.78億元轉盈,錄得利潤210萬元.
在營餐廳總數則由去年上半年末的1008間增長至今年同期的1094間,包括中國大陸1080間餐廳,海外地區14間餐廳。
從上半年表現看,雖然呷哺呷哺實現了扭虧為盈,但依然面臨着來着市場和消費者等諸多不确定性的挑戰。基于此,其在鞏固呷哺呷哺和湊湊業務發展前提下,也在進行新品牌和新收入模式的探索。
扭虧為盈
呷哺呷哺為中式傳統火鍋與現代吧台就餐結合的國内規模較大的中餐連鎖企業之一。
最新業績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實現收入28.46億元,同比增長32%;淨利潤扭虧為盈,由去年上半年的虧損2.78億元轉盈,錄得利潤210萬元。
整體來看,上半年業績有明顯改善,此前的2021年淨虧損2.83億元,2022年淨虧損則進一步擴大至3.43億元。此次扭虧為盈的數額雖然不多,但足以說明其經營狀況有所改善。
對于業績扭虧的原因,呷哺呷哺于公告中表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于疫情管控措施取消使客流增加、經營環境好轉;二是規模的增長,在營餐廳總數由去年同期的1008間增長到今年上半年的1094間,餐廳網絡成功南下擴張;三是上半年比去年同期的其他收入增加了4270萬元。
對于上半年雖然轉虧為盈,但盈利微小的情況,呷哺呷哺認為主要是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較大,由于市場恢復未如預期且消費降級,公司采取了周年慶會員活動、營銷活動等使得利潤不高;此外上半年的計提資産減值損失約3200萬元也是影響之一。
不過也需要注意到,目前呷哺呷哺這類餐飲消費品牌正面臨不小的調整。當前市場環境下,大衆的消費、出行欲望集中釋放,客流量有大幅升,但人均消費卻相比疫情前降低,消費者更加審慎,餐飲消費亦是如此。
針對這個情況,呷哺呷哺表示會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在市場上的競争力。如開設成本低、效果好的新小店模式餐廳;同步推進數字化進程滿足業務的高速發展需求;增加戰略供應商家數量及集中采購的優勢,有效降低平均采購單價,穩固和擴大行業内供應鍊的優勢等。
此外,還将繼續推進付費會員業務,提升客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借助品牌力的提升,向核心商業體争取更有利的租賃條件。
據觀點新媒體了解,得益于此上半年呷哺呷哺的物業租金及相關開支占比有所下降,由2022年上半年的6.2%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4.9%。
增長探索
中報顯示,呷哺呷哺旗下主要有呷哺呷哺、湊湊及趁燒三大品牌,目前營收主要來源是呷哺呷哺、湊湊兩大闆塊。
現有門店方面,2023上半年呷哺呷哺在中國大陸新開設89間呷哺呷哺餐廳,目前共在22個省份及自治區以及3個直轄市(即北京、天津及上海)共經營841間呷哺呷哺餐廳;同期湊湊則新開27間餐廳,于中國24個省份及3個直轄市(即北京、天津及上海)共經營237間湊湊餐廳。
具體城市分布上,兩大品牌在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及以下均有分布,不過不同品牌的布局側重點有所差異。其中,呷哺呷哺在不同城市能級的分布上較為均勻,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占比均為37%左右,三線城市及以下則為24%左右。
湊湊方面,約56%的門店分布于二線城市,一線城市則占36%左右,三線城市及以下門店占比較少,僅占2.8%。
顧客人均消費金額上,基于不同定位下的兩個品牌差異明顯。走性價比路線的呷哺呷哺的客單價在58.4元左右,而相對高端一些的湊湊則能達到144.2元。翻座率上,兩個品牌對比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其中呷哺呷哺從同期的1.9倍提升至2.4倍,湊湊則從1.9倍提升到了2.1倍。
對于未來發展,呷哺呷哺表示,目前在大陸地區呷哺呷哺品牌預計2023年将開140家新店;而湊湊的開店速度則有所下降,2023年從原計劃的70家門店下降到45家門店。
至于新燒烤品牌趁燒,雖然目前僅在上海有2家門店,但今年下半年将持續拓店,在廣州、深圳、杭州等新城市開出首店,同時也會對上海市場進行加密。
資料顯示,趁燒是一家擁有“燒肉餐廳+酒吧+茶飲站”的一站式餐飲集合店。市場競争方面,與火鍋不同,燒烤目前還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目前燒烤賽道的特點為多點發展,區域性發展,並未形成全國性的連鎖企業。
呷哺呷哺此前也曾表示,趁燒是其在燒烤行業尋求差異化發展的全新布局,希望能在最短的速度里成為集團第三大發展引擎。随着趁燒的加入,目前呷哺集團旗下有呷哺呷哺、湊湊火鍋、趁燒三大品牌,完成了大衆、中高端、高端餐飲消費賽道的布局。
最後是于今年5月推出的付費會員模式,雖然有較大想象空間,但目前還在探索階段。
據管理層表示,會員收費業務截止到7月底時的收入為4057萬元,僅達成目標率的3成左右,與預想有一定差距,不過利潤並未因付費會員業務有所下降。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彩雲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