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與退場 | 聯合辦公報告

观点指数研究院

2021-03-23 14:56

  • 規模並不代表盈利,後者才是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如何在規模與盈利之間找尋一個合适的平衡點,将會是行業未來的重點課題。

    “雙創”于 2015 年提出後,蜂擁而至的資本與創業者推動聯合辦公行業快速崛起,後者也憑借靈活的空間與價格優勢獲得青睐。

    在發展初期,聯合辦公行業的特征是燒錢換規模,再用規模換份額。因此,充沛且源源不斷的“彈藥”就是行業快速成長的核心支撐。

    經過初期擴張之後,資本熱度逐漸減退,創業潮回落改變了聯合辦公行業的發展軌迹。

    回顧 2020 年,疫情席卷全球,沖擊經濟。聯合辦公市場亦經歷諸多動蕩,進場、離場、乘勢抄底、固守城牆……各種信息都顯示,國内聯合辦公市場已經度過了近五年摸索期,開始了深度洗牌。

    縱觀目前市場上的企業,開始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發展策略,形成品牌競争力與産品優勢,行業逐漸往好的方向邁進。

    市場穩步增長,城市下沉加速

    2020年,疫情給傳統辦公物業與聯合辦公帶來巨大挑戰。行業競争加劇、用戶減少與需求升級等成為挑戰,部分企業進行業務優化收縮,及時止損,以應對低迷的市場環境。

    不過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2013-2020年,國内新增市場主體穩步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2179萬戶,同比增長1.37%,日均新設企業達到2萬戶。

    而在2020年,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502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2.2萬戶,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4億戶。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觀點指數整理

    從數據來看,與往年相比年内新增市場主體有所提高,或受惠于多項相應的創業補貼。而總量的穩定增加,帶來了巨大的客戶潛力,這也成為聯合辦公行業的發展基礎。

    數據來源:Frost & Sullivan、觀點指數整理

    數據顯示,過去5年國内聯合辦公市場飛速發展,2014年市場規模僅1.85億元,2019年達到25.83億元,增幅高達1396%。

    2020年,國内聯合辦公市場營收規模預計達252.1億元人民币,增值服務的市場空間亦在進一步擴大。

    2014年,聯辦行業增值服務營收規模僅為1.4億元,市場空間占比約7%;而2020年增值服務市場空間規模達到8.43億元,占比約25%,逐年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頭部聯合辦公企業積極開展各類增值服務,調整收入結構。如OFFICEZIP就配套了OF咖啡、OZFit、PEPA+托育等多元布局,找尋新的利潤增長點,並在2020年收入占比顯著提高,得益于其前瞻性布局,一舉奪下“2021中國聯合辦公企業運營表現TOP10”第四的位置。

    淺析原因,随着行業發展逐步成熟,産品同質化問題漸顯。聯辦企業積極開展多元增值服務,不僅可以開拓收入源,增加産品獨特性,亦可以提高基礎空間的溢價能力,增加市場競争力。

    下一個五年,預計中國聯合辦公市場将保持穩定增長,到2023年達到519.9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40.3%。

    未來,在傳統商業、辦公物業中設立聯合辦公空間有望成為行業趨勢,這給存量物業的改造與資産價值提升提供了一定參考。

    數據來源:Frost & Sullivan、觀點指數整理

    從滲透率來看,在發展初期,國内一線與新一線城市的聯合辦公市場滲透率不足1%,2017年至2018年顯現出明顯的增長。2019年,一線城市聯合辦公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7.4%,預計2020年會進一步提高。

    随着行業發展逐漸成熟,辦公空間的靈活性與服務多樣性優勢逐漸被更多企業和個人接受,聯合辦公正變得越來越流行。

    此外要留意到,目前國内聯合辦公市場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不過,由于一線城市聯合辦公企業聚集,品牌競争壓力大,招商與獲取優質項目的費用相對高昂,會令部分規模較小或現金流不充裕的聯合辦公企業發展承壓。

    在這個過程中,聯合辦公企業辦伴在行業承壓的背景下逆勢擴張,開店數量持續擴大,年内成功簽約十多個項目,品牌實力強勁,成功進入“2021聯合辦公企業運營表現”研究結果名單。

    同時,可以看到近年來諸如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積極進行産業調整,第三産業占比逐漸提高,客戶群體增長勢頭良好。相信未來不僅限于大型企業,中小型聯合辦公企業對新一線城市的拓展和布局也會增多。

    城市更新時代,存量物業改造新方向

    過去二十年,可持續發展概念已在城市更新中普遍應用,而城市更新現階段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土地資源再分配。

    如何盡量減少對現有建築物的拆除並有效利用城市土地資源,聯合辦公提供了對老舊建築物更新並再運用的一種方法。比如2020年11月,WeWork與上海廣場達成戰略合作,将新項目落地于上海廣場3-6層,總工位數達到3000以上。

    上海廣場自2018年由美羅、華淩、融創和禦沣Collab四方共同收購後,便開始對商業部分進行改造,並早于2020年4月與WeWork中國合作,打造“商場+辦公”場景融合商業體。

    商業物業在考慮價值提升時引入聯合辦公,不僅是為了去化要求,還可以為商業物業帶來多元的人群和社交需求,以及相對穩定的人流和到訪率,為資産再升值提供一定助益。

    此外,現階段商業環境不斷變化,大型企業經常面臨頻繁的人員變動,導致對靈活工作空間的需求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聯合辦公企業通常會為客戶提供額外的企業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這些服務也讓聯合辦公與傳統的寫字樓運營區分開來,使得前者對企業更具吸引力。

    在行業發展由淺入深的時候,擁有充足現金流的聯辦企業乘勢擴張,而手握大量存量物業的房地産開發商亦開始入局,以緩解自持物業的去化壓力。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觀點指數整理

    如2020年6月,萬科旗下聯合辦公品牌牛小時Office蘇州社區正式開業。據了解,牛小時Office首個項目面積約6000-7000平方米,目前出租率在50%-60%。

    事實上,開發商入局聯合辦公行業的案例並不在少數,早在聯合辦公興起之時,SOHO中國、金地、遠洋和中駿等開發商就開始試水聯合辦公業務,但成效並不理想,如SOHO旗下SOHO3Q甩賣11個項目予築夢之星;中駿集團、金地商置旗下的FUNWORK與ibase亦已停運大部分項目。

    此番開發商二次進局,是由于聯合辦公靈活的特性很好地契合了當下高企的空置率。同時,開發商亦可以對現有業務進行補充和延伸,利用自有物業試水,可為未來多元化業務拓展提供實驗藍本。

    規模與盈利思辨,如何保持可持續性?

    一直以來,聯合辦公盈利能力頻遭質疑,企業上市被否、估值下降,虧損持續擴大,資本也随之回歸理性。缺少資本加持的聯辦企業擴張減緩,行業發展進入冷靜期。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觀點指數整理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聯合辦公空間融資額達67.15億元,創歷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氪空間和優客工場所獲融資額達45.44億元,占比近68%,中小型聯辦企業則難以獲得資本支持,發展舉步維艱。

    到了2020年,聯合辦公行業融資熱度略有回暖,據觀點指數不完全統計,年内獲得資本加注的納什空間、WeWork中國,無一例外都是來自老股東。而優客工場亦在年内通過SPAC形式登陸資本市場,預計融資超4億,並且将從19位投資者手中獲得至少6650萬美元的投資。

    在融資艱難、疫情突襲的雙重壓力下,聯辦行業發展比預期差,包括有一些聯合辦公企業被爆出現資金鍊危機,拖欠租客押金。

    目前來看,導致聯辦行業遭遇融資寒冬的核心因素,在于盈利與運營模式的可持續性。

    以優客工場為例,截至2020年9月30日,優客工場運營辦公空間數量達158個,較2019年底174個減少了16個,運營中的可用工位數量降至約5.8萬個,較2019年底7.3萬個減少了1.5萬個。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優客工場主動調整規模之外,又受疫情影響,淨收入有所下降。

    2020年前三季度,優客工場淨收入為5.985億元人民币,較2019年同期下降31.6%。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自2015年4月成立以來,優客工場尚未實現盈利,2020年前三季度淨虧損達3.588億元,較2019年同期5.707億元收窄。

    2017年至2020年第三季度,優客工場累計虧損額接近20億元,主要由于門店擴張、重整、收購等需要大量的資金。

    觀察另一聯合辦公企業創富港,2020年上半年新增門店12家,全國簽約門店數量達到191家,簽約建築面積合計26.92萬平方米,其中自營店占比94.59%。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規模增長的同時,營收與淨利潤亦有所提升。财報顯示,2020 年上半年,創富港實現營業收入 2.8 億元,同比增長10.4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 0.18 億元,同比增長 103.73%。

    疫情導致客源流失與一線城市空置率高企雙重壓力下,創富港上半年仍能保持正向盈利水平,這無疑為聯合辦公行業低迷的市場帶來生機和希望,其經營策略頗具參考意義。

    一直以來,規模與盈利都是聯合辦公企業關注的問題。若将時間線拉長,創富港的營業收入雖然維持逐年上漲的趨勢,但盈利水平卻持續出現波動。

    數據來源:企業公告、觀點指數整理

    從創富港 2017 年上半年 -2020 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和新增運營面積數據來看,當期新增面積上升時,淨利潤會出現明顯下降;當期新增面積下降時,淨利潤則回升。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不外乎是受新店裝修、招商周期影響,從而利潤出現延後性。

    另一方面,2016 年 -2019 年,創富港新增運營面積分别為 2.78萬平方米、0.17 萬平方米、7.19 萬平方米、5.66 萬平方米,當年新店帶來的營業利潤分别為 -1428 萬元、158.87 萬元、-1683萬元、-2035 萬元。

    由此可見,開設新店的高額成本支出,也直接反映至企業的利潤上面。

    總的來說,規模並不代表盈利,後者才是行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如何在規模與盈利之間找尋一個合适的平衡點,将會是行業未來的重點課題。

    (以上為繫列報告之一,如需閱讀《卓越指數· 2021年度房地産企業表現報告》全文,請進入報告專題下載查閱)

    撰文:陳耀國    

    審校:歐陽穎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