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的糧倉 | 綠城篇:現金、規模之重與中交入主這三年

观点指数研究院

2018-01-08 16:05

  • 綠城23年的歷史中,談情懷的宋衛平曾致力于把它打造成豪宅的烏托邦;在中交進入的3年後,綠城逐漸走向更加制度化、管理規範、安全的企業。

    編者按:2017年,中國房地産創造了新的成交紀錄,“萬億時代”已走過了一半的路程。進入2018年,行業峰回路轉,看淡房地産的“小年”情緒繼續蔓延。

    2018年3月22-23日,觀點地産新媒體主辦的2018觀點年度論壇将在深圳揭幕,論壇主題已确定為“小年大周期”。

    圍繞關鍵詞小年、周期,觀點地産新媒體旗下研究團隊——觀點指數觀察房企2017年經營策略和業績表現,重磅推出“小年的糧倉”繫列深度原報道,通過分析、研究標杆房企發展情況,他們将如何應對即将到來的“小年”?

    觀點指數 2016年成功實現千億後,綠城在2017年繼續略有增長,交出了1463億的成績單,同比上漲約28%,基本保證了不掉隊的局面。相比之下,“碧萬恒”三大巨頭紛紛跨過4000億,曾經的“合作方”融創也一路狂奔至3000億級别。

    延續2016年的形勢,綠城的千億成績單中,代建仍然濃墨重彩的一部分。根據綠城月報統計,1-12月,代建業務貢獻了431億的銷售,剔除這部分金額,2017年屬于綠城集團的合同銷售額約為1035億元,而代建所占的比例由2016年的16%提高到29%。

    股權争奪、三四線布局泥沼讓綠城面臨着規模增長緩慢、土地儲備不足、毛利潤下降的痛點。經歷過生死邊緣,綠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穩定。

    只是,當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以及大股東中交對規模的要求,綠城也不得不面對“規模即地位”的壓力。因此,2017年成為綠城近五年里罕見的土儲大年。

    從大環境看,經過連續兩年的銷量大年之後,業界普遍認為,2018年很可能将會是房企的銷售小年。如何面對即将到來的周期更叠,企業的調整尤為重要。

    資金與規模之重

    自從2000年走出浙江,開始全國化布局後,綠城也曾有過一段快速上升的時光:2009年,綠城以529億的成績在房企銷售排行榜上僅次于萬科位列亞軍,此前,綠城全年銷售從未沖破過200億。

    然而,由于缺乏财務管控能力,早期綠城的規模擴張主要依賴高負債,這也一度導致綠城資金鍊短缺。2008年到2011年,綠城接連遭遇“清算危機”、“信托危機”,淨負債率連續三年超過100%。其中,在連續兩年銷售超過500億後,2010年綠城的負債率達到210%的峰值,高負債運營模式下,“資金狀況”成為綠城老生常談的話題。

    另一方面,由于産品定位高端,2011年,樓市調控令綠城的銷售業績跌入低谷。應接不暇的問題中,九龍倉、融創入股並導致出現股權争奪戰,使綠城上下疲憊不堪。

    反映在數字上,2009-2014年,綠城的銷售復合增長率只有不到10%。2014年底,随着創始人宋衛平的離場,央企中交正式入主,這家房企巨頭開始有調整和喘息時間,負債率也逐年下降。

    及至2016年、2017年,當同行的銷售呈幾何級增長時,綠城則在代建的支持下,連續兩年完成了千億的業績。雖然增長相對緩慢,但也基本保證了不會掉隊的局面。據觀點指數統計,2017年,綠城以1463億的銷售額位列房企銷售排行榜第10位。

    與此同時,降負債、積累現金、去庫存,尤其是三四線去化等歷史遺留問題,成為2017年綠城最主要的工作。

    首先,從現金流表現來看,從2012年到2016年,綠城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都維持在正數,說明公司的房地産銷售回款基本穩定,同時也反應出綠城在可供發展物業的投資上有所減弱,公司的整體規模擴張地較為緩慢。

    2017年上半年,綠城出現大量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出,而這一年綠城在土地投資上的也支出大大超過前幾年。

    另外,融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淨額也由2012年的負數開始回正,主要由于綠城的銀行及其他借款籌集按年上升,綠城在融資方面的需求正在擴大。半年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綠城的銀行及其他借款籌集為165.5億,導致期内的融資活動現金淨額高達191億。

    現金方面,數據顯示在2014年的低谷後,綠城銀行存款及現金的額度逐年上升,最新的2017半年報指出,綠城有銀行存款及現金367億元,較2016年末增加了117.65億元,是近五年來的最高點。

    根據綠城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曹舟南在業績會上的說法,綠城現在賬上有600億元現金。此外,綠城近五年的淨資産也有一定增加,不過上升的幅度沒有銀行存款及現金大,說明公司近幾年的流動負債也在增加。

    總體而言,綠城的流動比率一直較為平穩地保持在1.5倍以上,經歷過清算危機的綠城,近年來在财務管控、償債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在中交入主後,綠城的資金問題已經有所纾緩。

    去庫存與利潤平衡

    衆所衆知,綠城的産品一直都是其核心競争力之一,但猶如硬币的兩面,好的産品如果沒有銷售推動,最後反而會成為企業的“麻煩”。龍湖吳亞軍就曾說過“存貨是房企的癌症”,而在綠城最艱難的幾年,庫存也一度成為其症結所在。

    年報數據顯示,綠城的存貨結構中,發展中物業一直占了大部分,同時,已竣工可出售面積在2014年和2015年也出現增長,這反應了綠城在銷售力方面的不足,導致庫存水平較高。

    2016年和2017年,國内房地産市場迎來銷售大年,借助市場升溫以及過去兩年一二線城市的限購限售政策,綠城在迅速消化融綠時期累積的大量三四線庫存。

    圖表中,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已竣工可出售物業較之前實現了下降。綠城執行董事李青岸也曾明确表示:“有些三四線城市,只要在不虧損,或者少虧的情況,也要把它賣掉了,不要再去堅持了。”

    從2017年綠城每月的銷售情況也可看出,自3月份全國一二線的限購限價政策推出之後,綠城銷售金額基本都突破百億,銷售均價也随之下降,說明綠城正在努力處理三四線的庫存。

    不過,三四線大量去化也拖累了綠城的利潤表現。上半年,綠城的稅前總利潤為20億,較2016年同期的毛利人民币23.77億元減少13.8%。2014年、2015年、2016年,綠城的銷售毛利率還維持在25.38%、20.81%、20.78%,而2017年上半年,綠城銷售毛利率僅為19.6%,不及行業的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從2013年到2015年,綠城無論是毛利潤、利潤還是淨利率是處于下降的趨勢,直至2016年後,利潤表現稍有回升。

    另外需注意的是,2017年5月,綠城中國出售了兩個商業項目,出售代價分别為17.85億元及16.91億元,而兩個項目産生的淨收益為16.26億元。

    對此,曹舟南表示,2017年中報反映出來的是2014年的項目,甚至更早的項目,大多位于三四線,因此利潤較低。另外,出售物業将成為綠城“常态化”戰略。

    在他看來,酒店和商業類持有型物業本身的經營能力很難覆蓋基本的财務費用,持有型物業比例過多是綠城中國極大的負擔。

    綠城的“糧倉”

    無論是利潤還是規模,綠城仍面臨不小的壓力。從曹舟南多次公開的表述不難看出,綠城也開始重視規模了。

    2017年11月7日,北京土拍現場,綠城一擲86億拿下京城年度總價最貴限價地塊,距離其上一次在北京拿地已經過去整整20個月。據觀點指數統計,綠城一直十分低調,在土地市場出手的次數不多,2015年和2016年的新增項目都是個位數。

    高調回京令市場的鎂光燈再度回歸這家曾在風口浪尖的房企上。有業内人士指出,該項目在自持20%以及限價的情況下,企業的收益較為有限,對綠城而言,追求規模擴張的意圖可能更多一些。

    實際上,拿下北京年内最貴地塊的“光環”的背後,綠城早已經悄然在全國攻城略地,重回土地賽道。

    半年報顯示,綠城2017年1-6月的買地投入金額為245.2億元,超過前兩年全年土地金額。

    下半年,綠城又陸續加碼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一二線城市,以至單月的拿地金額高達200多億。

    據觀點指數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底,綠城2017年的土地金額已達到570億,雖然和碧桂園、恒大、保利等拿地大戶相比仍有差距,但這一數字已經遠遠超過其2014-2016年三年的買地總額。

    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綠城的新增土地成本僅為180億元,2015年153億元,2014年則是203億元。

    經過2017年的積極補倉,于2017年6月30日,綠城共有土地儲備項目92個(包括在建及待建),總建築面積約3057萬平方米。不過,與2015年前相比,綠城的土地儲備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此,曹舟南表示,2018年還将拿出700億投資于土地市場。

    雖然加大了土地投資,但穩定依然就綠城的主旋律。出于對未來兩三年房地産行業的悲觀看法,千億之後的綠城無意在短期内做更大的提升。在曹舟南的規劃中,這兩年,綠城會将規模穩定在1200億元-1500億元,買地也控制在足夠未來兩年使用。

    從土地成色來看,綠城在一二線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到77%。其中,除上海、北京等久違的土地市場外,綠城也加大對此前鮮少出手的華南及西南區域的投入。年初,綠城40億奪得廣州廣鋼新城地塊,上半年再收入佛山北滘地塊;此外,11月,綠城以32億首入成都,12月再下一城,同時于年中加碼重慶,進一步開拓西南版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冒險拿地王,然而在巨大的土地投資下,綠城的平均土地成本並不低。

    據觀點指數統計,2017年,綠城付出的土地投資總額為570.37億元,而對應的新增土地面積則約為502萬平方米。相比之下,融創以980億就撬動了約6600萬平方米土地,華潤置地524億納儲780萬平方米土地,綠城2017年的新增土地成本基本可以位列房企前三。

    分項目來看,在2017年新增的26個項目中,樓面價在一萬以上的累積土地面積達62%。其中,杭州塘北地塊樓面價在4萬以上,另外有35%的地塊樓面價格在2萬元/平方米以上,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和義烏。
    未來,随着土地的紅利逐漸變小,綠城要獲得高利潤将更加不容易。

    中交入主的三年

    對綠城而言,無論是資金上的改善,還是土地上的進取,都體現了中交的影響。憑借着中交的背書,綠城的加權平均利息成本從2013年的8.66%降至2017年上半年的5.6%;另據中交内部人士透露:“2017年綠城重返北京、上海都是經過集團層面授意的。”

    實際上,在目前綠城的股東中,央企中交注重規模,港資九龍倉以利潤為先,而宋衛平則是堅定的産品主義者,要同時滿足各方的要求,並非易事。

    顯然,作為第一大股東,在融綠之争最關鍵之時充當白武士角色的中交,並不只甘當純粹的财務投資者。

    在綠城中國的董事會成員中,包括聯席主席劉文生,中交已占據四席,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此前,在談及綠城的情況時,劉文生就曾直指,綠城在事權管理、特别是市場戰略、業務發展戰略、内控方面仍沒有達到中交的標準。

    對綠城而言,在中交進入的這3年中,自身也在進行一場變革。

    變革的主導者是宋衛平選中的接班人曹舟南,這位浙江财政繫統出身的執行總裁自上任起,就在解決綠城内部最核心的财務問題。為此,曹舟南推出了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從前期成本上開始控制,減輕各項财務費用,為綠城積累更多的資金。

    據悉,2018年綠城還将推行事業合夥人制度,增加中端産品的投資、開發短平快項目,加快周轉率。

    以義烏桃花源項目為例,5月份拿地,當年11月份就已經開盤銷售。不難看出,無論是事業合夥人制度還是新增的中端産品線,綠城最終的目的都是擴大規模。

    按照曹舟南的規劃,等行業這一輪周期結束,綠城将在2019年登上規模和利潤的新台階。

    此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這幾年,綠城對内部業務進行歸納梳理。從2016年至今,綠城先後成立了資産集團、小鎮集團和生活集團,加上房産集團和管理集團,在2017年正式形成“一體五翼”的組織架構。

    中交對綠城的影響還體現在綠城從未涉及的海外市場上——2017年初,綠城成立海外房地産有限公司,按其規劃,依靠中交在澳洲、北美和東南亞三大區域的土地儲備和業務布局,綠城計劃五年完成至少10個海外項目的落地、深耕,儲備超過200億元人民币的海外可售貨值。

    另一方面,對中交而言,綠城已成為其房地産闆塊的一部分。2017年4月,随着中交繫自身錯綜復雜的地産重組取得階段性成果,“並表綠城”也被納入該公司的時間表中。

    此前,中交集團發出的公告中明确表示,将在未來三年内,對中房地産和綠城中國的房地産資産和業務進行統籌規劃,通過行使股東權利,推動上市公司進一步明确業務發展戰略定位及業務拓展範圍。

    目前,中交集團已形成中交地産(A股)、綠城中國(H股)、中交海外地産(海外)三個主要的房地産開發平台。在産品和戰略布局上,中交地産主要為剛需及改善型住宅産品,土地大多集中在二線城市幾個重點項目上,而綠城則為中高端産品,戰略布局也有所差異,暫時不會構成太多競争。

    值得一提的是,12月3日,中交董事長吳文德辭去公司董事會所有職務,也預示着中交繫地産業務整合将進入另外一個階段。

    綠城23年的歷史中,談情懷的宋衛平曾致力于把它打造成豪宅的烏托邦;在中交進入的3年後,綠城逐漸走向更加制度化、管理規範、安全的企業。未來三年,一切是否能如曹舟南和中交的設想般發展,時間将會給出答案。

    原報道 | 用事實說話,用客觀、深入的态度記錄和報道;洞察全局,綜合分析,運用材料與數據,呈現事物原有的面貌。

    撰文:黎倩    

    審校:歐陽穎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資本金融

    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