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述房企遭遇類似,復牌之後的中國奧園股價大幅下跌超70%,目前報0.330港元,總市值9.79億港元。
觀點網 9月25日上午,已連續停牌超17個月的中國奧園迎來復牌,成為繼中國恒大、花樣年控股、世茂集團、融創控股、當代置業之後又一家復牌成功的房企。
同上述房企遭遇類似,復牌之後的中國奧園股價大幅下跌超70%,目前報0.330港元,總市值9.79億港元。
而停牌前,中國奧園股價為1.18港元/股,總市值35億港元。
據了解,于9月22日晚間,中國奧園表示已完成刊發尚未刊發的财務業績及報告;完成證明並無與管理層誠信及/或任何對本公司管理及經營有重大影響的人士的誠信有關的合理監管疑問可能會為投資者帶來風險及損害市場信心。
至此,中國奧園完成了漫長的復牌之旅。
據悉,2021年,中國奧園官宣違約,之後啟動全面債務重組。再往後因财報披露推遲,自2022年4月1日起停牌。
自救路線並無其他,也是包括了出售資産、項目戰略合作、引入戰投等。
據了解,今年6月2日消息,中國奧園與中國黃金集團旗下控股公司中金國測投資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就奧園在廣州"巨無霸"舊改項目展開全面深入合作。
在這之前,其已先後引入了山東健康、南粵基金、西安航投科創等擁有國資背景的企業,與這些企業的合作領域也均涉及大灣區舊改推進。
另外,年初之時,中國奧園還與綠城置業發展集團、中經城投建設集團簽署品牌代建協議,以期全力盤活重慶、成都、西安、廈門等項目銷售。
一繫列的自救並非沒有效果。
在今年7月初,中國奧園一連刊發了2021年年度業績、2022年中期業績及全年業績等,朝着"復牌"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8月30日晚間,中國奧園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公告。基于此,該公司已刊發所有尚未刊發的财務業績。
以财報來看,中國奧園的境況依然不容樂觀。
2023年上半年,中國奧園總收入109.41億,同比上升25.1%;期内虧損28.96億元,股東應占虧損約為29.4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為29.21億元,同比上升0.8%。
報告期内,中國奧園實現物業合同銷售額約74.8億元,合同銷售面積約81.9萬平方米,華南片區銷售表現領跑。
截至期末,中國奧園資産總額約為2218.21億元,負債總額約2423.53億元,流動比率為0.8(2022年為0.9),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産約365.16億元;現金及銀行存款約33.74億元,受限制銀行存款約35.63億元。
同時,中國奧園銀行及其他借款為744.71億元,優先票據及公司債券約344.01億元,合共為1088.72億元。其中,1031.00億元于自報告期末起計未來12個月内到期償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奧園已拖欠若幹銀行及其他借款約370.44億元及優先票據及債券約285.40億元,觸發若幹其他銀行借款以及優先票據及債券違約及交叉違約條款。
2023年6月30日至2023年8月30日期間,除了上述款項之外,中國奧園尚未償還到期的銀行及其他借款約6.15億元。
盡管如此,中國奧園在債務重組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9月6日消息,"19奧園02"獲的同意通過本息展期方案。至此,奧園目前存續的12只境内標準化公開債務産品,全部順利通過整體展期,期限3年。
另外,中國奧園與若幹境内金融機構達成合同安排,本金金額約197.51億元借款的現有境内融資安排獲展期。
中國奧園也成為國内為數不多的幾家在公開債務市場沒有違約的民營地産企業,意味着奧園增信得以修復。
境外債方面,之前中國奧園與若幹境外優先債券及票據持有人組成的債權人小組及其各自顧問進行建設性讨論,以達成一致同意的全面重組。截至8月10日,重組支持協議已獲公司及債權人小組同意,而逾75%的優先票據持有人随後加入重組支持協議。
全面債務重組仍在推進。9月22日的公告中,中國奧園表示,公司及附屬AddHero就于境外債務重組公告所載的境外債務重組方案持續作出重大進展。該公司重組相關文件的準備已取得良好進展,並準備向相關法院備案。預期将于不久後向相關法院開始申請程序以開展于境外債務重組的協議安排。
中國奧園在公告中還提及,集團90%以上的房地産項目均按計劃進展,而中國奧園集團将持續整合資源,盤活項目建設與銷售,降低營運開支。
2023年中報中,中國奧園稱,将繼續尋找出售資産的潛在機會,增加流動資金,緩解或解決債務問題。
據悉,今年2月,中國奧園以現金代價2.56億港元出讓奧園健康29.9%股權,這筆交易已于7月17日完成。至此,中國奧園不再為奧園健康的控股股東,但仍為奧園健康的主要股東。
中國奧園曾表示,未來,将繼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注重回歸地産本質,開源節流,不斷提升産品及服務質量,在極具挑戰的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穩健前行。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仍有16家港股房企處于停牌狀态。其中,陽光100中國、天山發展控股、南海控股停牌時間均超過17個月,距離9月30日退市預警僅剩不到10天。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蘭英傑
審校:楊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