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逃不掉的”艱難時刻

观点网

2023-09-08 00:41

  • 從WeWork “逃不掉的”艱難時刻到風波外的WeWork中國,也勾勒了共享辦公市場的天地。

    觀點網 自8月以來,WeWork更加頻繁地傳出消息,包括涉及引入一批在通過破産重組困境公司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新董事會成員,采取並股措施,被紐交所暫停權證交易等,並因此受到多方的關注。

    9月7日消息,WeWork對全球幾乎所有的租約重新談判,計劃退出“不合适和業績表現不佳”的租賃地點,並在不斷改進産品的同時,對最有實力的資産進行再投資。

    WeWork首席執行官在發布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将保留大部分辦公大樓,将及時通知會員,並提供替代安排和額外支持,以盡量減少任何幹擾或不便。”

    基于此前動态及最新事件,WeWork不免引發市場的一些猜測。

    事實上,剛公布的二季度報告顯示,WeWork期内實現收入約8.44億美元,同比增長4%;但虧損仍在持續,期内淨虧損約3.9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0%,運營虧損3.51億美元。截至6月30日,公司長期租賃負債超過1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将在2028年或之後到期。

    對于WeWork的争議,從該公司2021年上市以來便一直持續存在,一些風險在當時就已顯露。

    從起勢到連年虧損

    WeWork起源于2010年,在仍相對蕭條的紐約曼哈頓,大量寫字樓閑置。接手空置的寫字樓空間,並加以改造分割成若幹中小型辦公室,租給創業公司,是WeWork最開始的經營邏輯。

    新興理念的出現受到了追捧,對于WeWork而言,這也為其帶來了兩種人,一種是投資者,一種是客戶。共享經濟下,可以彼此連接的辦公場景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且能夠實實在在降低租客的使用成本。

    摩根大通、高盛、軟銀等,都曾是為WeWork帶去好運的人,融資融資再融資,資金的投入換來了規模的增長。截至今年6月,WeWork在39個國家共擁有777個辦公地點。從0開始,如今的規模背後自然有前人的功勞。

    但到了上市節點,繁華後的真相才得以被外界窺見。據公開信息,2018年底WeWor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招股書,2019年8月中旬公開向SEC提交了招股書,並于次月啟動IPO路演。

    數據顯示,2019年前6個月,WeWork營收15.35億美元,淨虧損超過9億美元。财報表現的真相另資本大跌眼鏡,WeWork取消了IPO計劃,原因是投資者對其商業模式、公司治理以及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表示擔憂,上市告吹。

    直至2021年,WeWork完成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BowX Acquisition Corp的合並,以SPAC方式成功上市。

    從上市至今,WeWork真正在資本市場停留的時間還並不長,但虧損始終與之伴随。

    過往數據顯示,WeWork于2021年營收25.7億美元,淨虧損46.32億美元;2022年營收32.45億美元,淨虧損22.95億美元。上市以來淨虧損超70億美元,股價也已經跌去99%。

    空置率方面,截至2022年底,WeWork空置率為25%,今年上半年空置率為28%。

    今年4月20日,因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收于1美元以下,WeWork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出的違規通知。WeWork表示,該通知不會立即導致公司退市,将有六個月的時間恢復合規。

    而據路透社消息,紐約證券交易所8月22日表示,由于WeWork認股權證的交易價格“異常低”,該交易所已暫停其交易,並将啟動将其除牌的程序。

    未來稱不上不清晰明朗,但一切好似已成定局。

    風波外的WeWork中國

    從過去到現在,WeWork也一直在着手作相應準備,只是略顯杯水車薪。

    早在2019年,泥淖中的WeWork就曾陷入裁員風波,彼時消息稱裁員人數接近約1.4萬名全球員工的30%,但最終确認裁員2400名員工,原因是公司致力于削減成本並調整業務規模。

    據稱,為了調整業務規模,WeWork會優先考慮三個市場——美國、歐洲和日本,並将從包括中國、印度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區撤出,甚至已經考慮在中國等地區的部分市場關閉辦公場所。

    去年11月,WeWork宣布将撤銷美國40個辦公地點,今年1月,又再表示将在全球削減300個職位,並視作撤銷不符合效益辦公室計劃的一部分行動。

    WeWork從共享辦公這一概念起勢,到上市後的連年虧損,不免懷疑是行業的問題還是商業模式存在異議?

    相較于國際市場上的風波,曾被“割舍”的WeWork中國是另外一番景象。事實上,在2018年7月與2020年9月的兩筆投資後,摯信資本取代軟銀集團成為WeWork中國的控股股東。

    在摯信資本控股之後,“WeWork”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成為一家中國公司,包括運營、決策、産品本土化,以及管理的本土化。

    今年6月,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北方區、南方區及港台地區總經理全斌在接受觀點新媒體采訪時表示,“以往決策還在美國,現在我們自己說了算,效率更高,更了解客戶,更理解用戶需求。”

    上海、北京、深圳和香港四個城市,是WeWork中國的核心城市,這幾個城市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

    為了形成規模效應,WeWork中國選擇在單一城市多點擴張。

    據觀點新媒體不完全統計,在上海、北京的項目數量分别為29個和21個,深圳和香港也是重點關注的城市。此外,WeWork中國在廣州、成都、武漢、南京、杭州、蘇州、西安、台北均有項目落地。全國共計項目約80個。

    也因此,近日消息中提到的,“WeWork希望退出不合适和表現不佳的地點”,或許暫時不會在中國市場出現。

    在WeWork虧損的同時,亦有其他品牌取得正增長。其中公開數據顯示,IWG半年核心利潤激增48%,達1.98億英鎊。

    此外,觀點指數發布的《2023年8月商辦與辦公空間發展報告》提及,行業遭受質疑之際,也有部分企業正朝着既定的方向持續深耕。

    如BEEPLUS和寰圖在接受觀點新媒體采訪中,屢次提及資管模式,IWG作為行業的老玩家持續看好靈活辦公模式在中國的增長潛力。

    期内優客工場、創富港、創聯工場等企業有新增落地項目。其中創聯工場1萬平方米的新項目落地青島府都大廈,由創聯工場統一招商運營管理。

    出租率下滑,租戶流失讓辦公租賃市場持續承壓,企業的寫字樓租賃部分收入也面臨下降的難題。

    從WeWork“逃不掉的”艱難時刻到風波外的WeWork中國,也勾勒了共享辦公市場的天地。

    8月24日,據知情人士透露, WeWork正在召集顧問幫助其進行重組,目前該公司正面臨沉重的債務負擔和糟糕的财務業績。

    上述人士稱,該公司聘請了房地産咨詢公司Hilco Global,再次聘請了咨詢公司Alvarez & Marsal,並重新聘請了凱易國際律師事務所(Kirkland & Ellis)就其接下來的選擇提供建議。

    知情者稱,WeWork尋求避免依據破産法第11章(Chapter 11)向法院申請破産重組,希望不需要借助法院、在庭外就進行債務重組。WeWork避免破産的能力主要取決于,該司能否終止或重新磋商在高租金市場的大批租約。

    此後,據相關消息,一批向WeWork提供融資的美國基金公司,讨論申請破産保護的可能性。

    撰文:潘玲宣    

    審校:鐘凱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靈活辦公

    商業

    W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