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變革都有陣痛,房地産迎來新模式的道路上伴生着一些企業的創傷不可避免。”
觀點網 在2021年10月違約之後,當代置業和交易對手方融創一樣,沒能發出年報,12月29日晚間,這份年報姗姗來遲。
而在今年7月,當代置業美元優先票據的債務重組計劃便得到批準和債權人同意,境内債的展期亦達成協議。
預期的重組計劃生效日期自7月延長了12次到了發年報的12月30日,終于落地。
最新公告顯示,當代置業各項重組生效日期條件均已達成,目前已發行5只新美元票據分别在2023年、2023年、2025年、2026年、2027年到期。
延期12次的重組
據了解,2022年7月5日,當代置業關于境外債務重組計劃便獲得開曼群島大法院批準,優先票據持有人同意重組未償還本金13.4億美元(約84.8億元)及至重組生效日的所有應計、未付利息。
重組代價包括,其一,現金贖回2300萬美元,
其二,分5批發行新票據以取代現有票據,到期題為發行後1年至5年不等。
第一批有限票據8000萬美元将于計劃完成日期後第一年償還,此外公司亦獲得票據持有人的批準,可選擇以實物方式支付未來2年利息。
據了解,為履行現金贖回額的支付責任以完成計劃,董事會已批準與一名第三方簽訂初步協議,出售集團一間合營企業所持的若幹項目。于2021年12月31日,該等項目的賬面值占當代置業總資産不足1%。
出售事項仍須待合營企業合夥人董事會批準以及與對手方落實協議,方可作實。截至該等合並财務報表批準刊發日期,重組尚未完成,公司正尋求優先票據持有人的書面同意,以将目前的最後截止日期進一步延長至2022年12月30日。
此外,在2022年7月,境内借款展期亦有進展。
當代置業與賬面值為7.1億元的境内債持有人達成協議,根據該協議,境内公司債券的還款日期被延長至2023年7月30日。
其他措施還包括債權人溝通、融資以及經營方面,例如積極與其他現有貸款人商讨不要求即期償還,直至公司成功完成物業建築項目及自此産生充足的現金流為止。
計劃中還提到将繼續實施政策,加快開發中及竣工物業的預售及銷售,並加快收回未付銷售所得款項及其他應收款項;将繼續尋求從現有股東及潛在的股權投資夥伴獲得更多新的融資來源,或尋找合适機會出售若幹項目開發公司股權,以産生額外的現金流入;繼續控制行政成本及避免不必要的資本開支,以及積極尋求各種方法,以解決集團未決訴訟。
董事審查過後,認為上述計劃及措施是否能實現仍存在多項重大不确定因素。
但也認為,假設上述所有假設、計劃及措施得以及時成功實施,當代置業将有足夠資金進行營運,並履行2021年12月31日起計至少18個月内的到期責任。
遲來的年報
在經營上,當代置業受到重創。
根據12月29日最新發布的2021年度報告,當代置業2021财年實現收入約114億元,同比降低27.3%,毛利約6.54億元,同比下滑82.8%;毛利率約5.7%,較2020年同期下降18.3個百分點;淨利潤虧損23.3億元,同比下滑308.6%;公司所有人應占淨虧損20.54億元。
流動負債方面,一年内到期的銀行及其他借貸為134.5億元,一年内到期的公司債券約為7.1億元,一年内到期的優先票據約為84.8億元,三項合計約226.4億元。較之2020财年,分别增長約114%、446%和149%;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産約48.9億元。
除了上述債務,當代置業還因各種原因卷入其他幾宗訴訟及仲裁案件,于2021年12月31日已就索償及訴訟計提撥備2.6億元。
“所有該等事件或情況表明,有多項重大不确定因素可能會令集團持續經營的能力嚴重存疑。”公告寫道。
董事會主席張鵬對此表示:“任何變革都有陣痛,房地産迎來新模式的道路上伴生着一些企業的創傷不可避免。”
應對流動性危機,當代置業采取了債務重組和展期、處置資産、引入戰投等全方位應對策略,以求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傳導和風險蔓延。
展望2022年,當代置業将在纾困銷債的基礎上,努力保交付,持續積極探索未來的發展模式。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合並現金余額約人民币40億元,該等現金絕大部分存放于項目層面監管賬戶,為項目後續正常運營提供了較好保障。”年報如是陳述。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郭雅倩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