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朗詩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观点网

2017-06-04 21:07

  • 像朗詩這樣将綠色環保視作多年發展的長期戰略,並一直堅持下來的企業實際上少之又少。

    觀點地産網 有人問田明,朗詩一直在做綠色地産,但這個領域在國内剛興起不久,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嗎?田明竟感慨道,十幾年前做綠色地産比現在可難多了。

    十幾年前,綠色建築概念剛傳入國内,沒有示範性項目,市場認可和接受度低,材料采購成本高,各方面資源匮乏。

    現在呢?空氣、水等環境污染成為全球性問題,可持續發展被列入政府重點工作計劃,綠色健康、低碳環保以各種形式嵌入日常生活,受到各方關注。

    國家領導人近幾年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連一向以利潤為重的資本市場也将可持續發展納入了企業的評估考核中。

    2015年底,香港聯交所正式宣布,要求平台内的上市企業發布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ESG),披露企業運營過程中對環境和社會影響的相關指標。随後,上交所及深交所亦先後發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要求企業在發展的同時,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

    顯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再僅針對政府,企業也需要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承擔對消費者、社會和環境的責任,于生産過程中體現人文價值,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現在綠色建築在中國的發展時機越來越好。”一直堅持做綠色建築的朗詩在經歷市場拓荒期後,也迎來了春天。

    堅持綠色住宅的意義是什麼?

    全球環境問題懸而未決,要推動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關繫民生的房地産行業無疑需要“挑大梁”。

    5月26日,目前正擔當國内綠色建築“挑大梁”角色的朗詩綠色地産在香港舉辦了一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介紹其發展歷程以及其中所體現的企業社會價值。

    “我覺得聯交所做這件事情挺對的,要發布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難,而且有一個非常好的展示機會。”朗詩綠色地産董事局主席田明表示。

    對多數房企而言,綠色建築不僅需要技術,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利潤的壓縮,所以像朗詩這樣将綠色環保視作多年發展的長期戰略,並一直堅持下來的企業實際上少之又少。

    即便最初朗詩更多是出于尋求差異化發展的目的而選擇綠色地産領域,但十余年來其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作的貢獻並不因此減少。

    從2004年實施綠色科技差異化發展戰略開始,朗詩的理念便是“為人造房”,推崇人、社會、環境和諧共生,遵循總資源消耗最小化的原則,提供健康、舒适、節能、環保的産品和服務。

    獲得多項國際認證大獎的朗詩“布魯克被動房”,就是使用絕熱材料和復雜的門窗結構保溫隔熱,同時利用太陽能和家電設備的散熱為居室提供熱源,減少或不不使用主動供應的能源的新住宅産品。

    這些說辭看着或許有點虛,結合數據後就能真正體現朗詩所堅持的“綠色環保”這四個字背後的實質性價值。

    2016年,朗詩所有地源熱泵機房總碳排放量6萬多噸,比普通的減少1.49萬噸,相當于節省2100萬度電,而這些電可以讓特斯拉跑1億公里,繞地球赤道2600圈。

    簡單幾組數字,關于朗詩的綠色住宅卻無需再多言。憑此技術優勢,朗詩占據了目前國内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築市場90%的份額,業務也迅速在綠色住宅需求量同樣巨大的美國市場鋪開。

    近來備受内地房企追捧的香港市場,朗詩也有意拓局,但與其他房企将獲取比内地更高利潤回報目標不同的是,朗詩瞄準的,是香港建築高能耗下潛在的市場和價值。

    因為需求量太大,開發商幾乎穩賺不賠,不重視産品質量,建築節能性差,加上全年氣候基本屬于高熱高濕,一年有11個月要開空調,香港綠色建築的發展與其全球經濟金融中心的地位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據悉,2015年香港建築運行産生的能耗在香港社會總能耗中的占比達到了58%,而在全球絕大部分地區,該項比例普遍不超過50%。

    所以,田明直言,“朗詩特别想到香港來”,也一直在争取機會進入香港市場,不僅因為這是一次絕佳的品牌推廣機會,更因為“如果在香港把綠色建築做好的話,價值非常大。”

    顯然,一旦找到機會進入建築能耗驚人的香港,朗詩的綠色科技将有更大“用武之地”。

    由此來看,除了抓住機遇滿足自身發展需要,朗詩繼續堅持綠色住宅的意義,似乎已慢慢傾向于當今環境管治議題下企業責任和價值的體現。

    綠色建築不僅燒錢,還要賺錢?

    因為綠色建築每平方米成本會比普通建築高出不少,所以並不受大多數企業的青睐,即便願意嘗試,更多也只停留在項目或營銷層面。

    相比之下,朗詩旗下已擁有160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築以及30萬業主,2016年經營收入48.45億元,同比增長約170.2%;年度利潤約為6.07億元,同比增長約26.5%。

    這一組數據,就如同朗詩告訴其他企業,“做綠色建築不僅是個燒錢的事,還是賺錢的事”,從而推動更多房企進入綠色建築領域。

    在田明看來,朗詩在綠色科技地産領域最大的貢獻也並非實現了行業技術上的創新,而是“做綠色建築賺錢了,而且賺錢效率比其他的高。”

    十幾年前,綠色建築概念剛從西歐傳入,國内沒有示範性項目可參考,客戶接受度低,采購成本高企,且從設計咨詢到施工、設備、物品選購等資源都嚴重不足,當年選擇進入綠色建築領域“吃螃蟹”的新手朗詩可謂勇氣可嘉。

    如今越來越多國際企業被吸引到國内辦廠,建築材料采購成本大幅下降,配套、客戶、市場等問題也基本解決,加上政策的支持,綠色建築在中國的發展條件和市場時機越來越好,未來無疑會有更多的房企擇機布局。

    已在綠色建築領域領先同行多個身位的朗詩,也開始以綠色建築為基礎進行轉型升級,尋找新增長點。“朗詩所有的戰略、布局等都是基于對宏觀市場的看法。”

    田明判斷,房地産行業正從住宅快銷、高周轉的1.0模式向精細化、專業化的2.0模式轉變,房地産行業也越來越接近泡沫破滅臨界點,未來十年内或将出現一次行業大洗牌。

    鑒于此,2014年朗詩開始向“産品差異化、資産輕型化、市場國際化”戰略轉型,定位縱向一體化專業能力的國際化開發服務商。

    圍繞地産業務,朗詩培育了建築設計、裝飾、物業服務、地産金融、養老服務等事業部,並讓這些業務各自落地生根,最終如榕樹般“獨木成林”,抵禦未來可能到來的危機。

    2016年朗詩開發服務等輕資産業務與重資産投資産生的利潤已基本實現了對半,未來還将取代傳統重資産成為盈利中的大頭,在項目中的平均股權占比也逐步從2015年的73%下降至39%左右。新拓展的養老、設計院、裝飾、金融等業務亦都已産生現金流。

    “朗詩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田明表示,目前戰略轉型已棋到中盤,預計再用2-3年時間便可完成。

    即便資本實力、土地儲備、規模等在行業中仍處于中等規模,但田明並不認為大就代表強,在房地産這個大海里,規模多大的企業都猶如其中的一艘小船,可能會在風浪中“翻船”。

    憑借産品技術、商業模式等長處,風浪來的時候,提前做好防守準備的朗詩就會顯現其真正的戰鬥力,“朗詩發展歷程中,每次超越都是在冬季。”

    撰文:黃冬豔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綠色地産

    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