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意見:“調結構”必須搬掉房産泡沫這塊絆腳石

观点网

2013-01-24 02:14

  • 調控房地産就是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使中國經濟形成長期競争力的重要前提。

      觀點地産網 調結構已經成為新一屆政府最重要的任務,但要想使調結構取得突破性進展,必須具備兩個大前提,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大概維持在7%左右;另一個就是房地産業必須調整,房價回歸理性,房地産泡沫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最大絆腳石。

      筆者曾經做過測算,目前中國新建商品房中,只有不到一半是用來滿足居住需求,也就是說一半以上是在滿足投資需求。大部分新增供給都被投資者買走了,因此出現了有的人擁有幾套,甚至十幾套、上百套房産。從全世界範圍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都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景,因此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投資需求呢?主要是由于貨币長期供應過多與房地産泡沫化本身的推動(投機需求過多,房價不斷大幅上漲使投機需求無限釋放)。房地産業利潤可觀,導致很多企業,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都把新增利潤的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拿出來投資房地産,資金不斷地從實體經濟流入房地産行業,房地産業成為我國資金投入的主渠道,蓄水池。而所謂經濟結構調整,就是要通過創新,使企業轉型升級,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過多的貨币和新增的盈利都向房地産轉移,必須導致其他重要的結構升級部門資金和資源不足。因此,我說房地産泡沫是結構調整的巨大絆腳石,是導致中國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大隐患,此患不除,後患無窮。

      另一方面,房子雖然是可交易的不動産,但它卻是不可貿易的,即使中國房地産價格上漲再多倍,也不能形成國際性的産品,反而卻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成本,並抑制中産階級的壯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正在逐漸削弱中國的國際競争力。

      因此,調控房地産就是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使中國經濟形成長期競争力的重要前提。具體來講,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調控。一是,保持貨币政策的穩健,不搞擴張性的貨币政策。從世界經驗來看,一個國家長期實施雙擴張的宏觀經濟政策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在堅持積極财政政策的同時,一定要保證穩健的貨币政策。例如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這一階段的貨币政策就是比較穩健的,而2012年9月份以來,由于“穩增長”的要求,貨币政策在穩健基礎上又有所放松,因此年底房地産價格又出現上漲的趨勢。因此,調控房價首先要控制好貨币投放。

      其次,要通過房産稅來調控。為了化解改革的阻力,可以預先設置一個征收房産稅的過渡期,宣布幾年後将對兩套或兩套以上的房産征收較高的房産稅。一方面,這項政策可以使擁有多套房産的投資者釋放出大量市場供給,促使房地産價格向合理區間回歸;另一方面,又由于過渡期的設計,不至于引起某些既得利益群體太強烈的反對。

      筆者認為,當前新一屆政府的領導者已經顯示出足夠的決心,為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進行強有力的改革。因此搬掉房産泡沫這塊巨大的絆腳石,已經指日可待。

      2012年11月底,在十八大之後的一次國務院會議上,李克強就明确表示,我們不片面追求GDP,将來的發展可能會經歷一個中速增長期,很難長久保持兩位數,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長,到2020年實現小康就完全有可能。

      這表明新一屆政府允許經濟進入中速增長,那麼貨币政策就會保持相對穩健,而不會出現2012年下半年的放松情況。這就從基本上保證了房地産價格不會出現大幅上漲。

      新一屆政府還提出了一個重要抓手,即“城鎮化”。但是現在很多房地産商和地方政府都把這個抓手理解歪了,以為新政府又要大搞投資,大搞房地産。我認為這種舊有模式其實是建了很多房子,但是沒有讓農民工真正進到城里來,實質上是反城鎮化的。而本質性的城鎮化,則是人的城鎮化,就是讓大多數人有房子住,變成市民,這樣才能促進消費,才能奠定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在筆者看來,新型城鎮化是政府加大“投入”,而不是“投資”,政府要不斷拿錢投入到保障房、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繫中,真正解決“人”的問題,實現“人的城鎮化”。

      這種新型城鎮化的導向,也決定了房地産泡沫必須得到消解,政府不僅不再鼓勵在這一領域的投資,而且由于保民生的需要,新政府在上任之初對于房價大幅上漲也會産生零容忍的态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房價也不會出現大幅上漲。

      而當前由于房地産行業投資需求比重過高,因此未來房地産價格只有兩個趨勢,一個是大漲,一個是大跌,不會出現中間狀态,即所謂的“平穩緩慢上漲”狀态。

      原因很簡單,當大筆投資在房地産行業看不到利潤時,資金必然撤離,進而促成房價大幅下跌,逐漸貼近理性價位區間。

      當房産泡沫的絆腳石被徹底打破,社會資金重新進入實體經濟,並在創新和升級領域獲得利潤時,也就是中國真正進入結構調整的時刻,而這個時刻已經近在眼前。

      (本文來源:王小廣的BLOG)

    撰文:王小廣    

    審校:武瑾瑩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