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 邱曉華:房地産會回到正常軌道

观点网

2024-04-13 01:13

  • “只有淘汰不好的企業,向好的企業集中,才能夠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也是适應國家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的一種需要。”

    觀點網 4月初的廣州,溫度慢慢升高,天氣也不太穩定。

    雲端的變幻莫測讓這次行程有了些不确定,邱曉華從北京飛往廣州的航班一次次延誤。幸運的是,planB不需要用上,踩着時間點趕上了年度論壇,給我們帶來了一場幹貨滿滿的演講。

    行程的疲累似乎沒給邱曉華的狀态帶來太大影響,站在我們面前的依舊是西裝筆挺、神采奕奕的學者形象。

    演講後,我們來到一間茶室,想聽聽這位經濟學家的一些觀點和想法。

    作為一個直接相關産業有60多個的行業,房地産的深度調整,導致包括建材、家電、家裝等上下遊企業都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越是支柱的産業,在調整時帶來的拖累也會越大。邱曉華告訴我們,過去地産是經濟支撐因素,現在成了一個拖累因素。

    現實的情況還有,不少購房者對經濟基本面的擔憂也減弱了大宗消費的欲望。他們對工作、未來收入的謹慎預期導致主動縮減大宗支出,並轉向儲蓄。2023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萬億元,而在2022年,這一數值為26.26萬億元。

    這直觀體現了居民保守的消費心态。邱曉華分析稱,房地産影響經濟,還是經濟影響房地産,這存在一個先後關繫:“房地産的深度調整,影響了經濟是沒錯的,經濟受影響後又反過來影響了房地産。”

    不過,政府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采取包括三支箭、白名單等在内的一繫列政策調整。邱曉華指出,對開發商來說,支持的政策已經恢復,但遺憾的是,政策的輻射是區别性的。

    他直言,地産商依舊苦樂不均,政策雖好,但陽光沒有普照到大地。對于安全性的驅使導致銀行救富不救貧,好企業本來就不缺錢,差企業缺錢,銀行也不敢貸。

    這是一道難解的“題”:非良性的循環,造成部分地産商很難擺脫調整的困難。但邱曉華卻較為樂觀,認為目前政策已經明确,市場也有期盼,房地産會回到正常軌道上來,只是還需要時間。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提及,推動建立房地産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産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邱曉華此前一直呼籲住房的雙重性政策:第一個雙重性,是住房既有商品性,又有福利性。第二個雙重性,是住房既是消費品,也是投資品。

    他認為應該圍繞住房雙重性制定相關政策,目前保障歸政府,改善和發展歸市場這一基本思路已經明确,後續只待政策如何進一步明确。

    他相信,今年地産行業會出現逐步好轉的趨勢。一方面,投資降幅會逐步收窄,但能不能夠由負轉正,還比較難。

    第二,住房銷售方面,随着大局穩定,正常需求會逐步變現,能夠支撐一定的市場。

    第三,原來一些約束限制的政策會逐步退出市場,新的制度将逐步浮出水面,給大家一個比較穩定的預期,因此遠期需求也會逐步釋放出來。“值得期待,但短期要完全改變,還需要一定時間。”

    但也仍舊有不少企業進退維谷。

    邱曉華認為,房地産行業的分化重組是大勢所趨,兼並重組一定會發生,而且是改變困局一個很重要的路徑:“只有淘汰不好的企業,向好的企業集中,才能夠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也是适應國家高質量發展新要求的一種需要。”

    邱曉華在論壇演講時也提及,“兩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向新而行、往高而攀”。

    “向新而行”就是向着新質生産力前進,發展新質生産力;“往高而攀”就是往高質量發展去攀登。

    新質生産力是一個當下熱詞,是以技術的革命性變革作為推動力,以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作為主要方式,以産業的深度轉型升級作為方向。

    因此,新質生産力更多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發展上,這就是今後中國式現代化的主旋律——戰略性的新産業、未來的産業以及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新産業。

    邱曉華采訪中也指,新質生産力一方面是由新基建帶來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比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另一方面是鋼鐵企業、煤炭企業這些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另外是一些未來産業,比如說低空經濟、深海經濟等等。

    但他認為,眼下最大政策紅利就是大規模的設備更新和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這是投資者應當去把握的。

    “因為這既有政策的紅利,也有實現的可能性。”

    撰文:陳玲    

    審校:鐘凱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房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