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政協常委黃少媚:關于“鋪好綠色低碳底色,共促高質量發展未來”的建議

观点网

2024-01-22 17:01

  • 走綠色發展之路,鼓勵企業環保綠色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

    提案人:廣東省政協常委黃少媚

    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綠色低碳發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繫統性變革,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經濟活力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承當着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責任。随着城市建設與生态文明建設的矛盾呈現,建築行業逐漸成為低碳循環的關鍵瓶頸。根據《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20)》數據,國内建築行業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超過50%。因此,走綠色發展之路,鼓勵企業環保綠色科技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

    問題:

    一:綠色建築政策落地不夠務實,成本核算觀念不強。

    目前,廣東綠色建築全周期管理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對綠色建築建設全過程的監管政策仍需要落地,需要更具操作性、更務實的工作指南。目前,《廣東省綠色建築條例》中,關于綠色全壽命的成本核算觀念不夠強,納入監管的綠色建材目前也存在産品覆蓋面不夠廣,綠色建材價格偏高、市場管理不夠規範等問題,導致市場與企業面臨監管程序繁復、成本上升的壓力,這對于綠色發展的效能是一種拖累,也不利于綠色環保工作的開展落地。

    二:對綠色研發科技創新激勵機制不足。

    目前,綠色建築主要從標識星級作為評定,從近幾年來看,獲得一、二星級綠色建築標識的項目總體上呈增長的趨勢,而三星級綠色建築項目占比卻是下降的。這說明存在兩個問題:第一:綠色建築從設計到運行的轉化存在一定困難。出于成本和復雜程度等現實考慮,最後施工不得不做了變更、取消等等。第二,對于綠色建築的實際經濟鼓勵激勵機制不足。目前,除了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組織的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獎(LEED)認證外,被公衆認知的社會荣譽幾乎沒有,企業缺乏激勵,“低碳情懷”難以持續。

    三:綠色金融産品的豐富性尚待加強。

    目前,廣東的碳市走在全國前列,但是仍靠政府的财政投入為主,企業資金投入較少,缺少市場力量的推動,綠色金融産品的豐富性、創新力不足。同時,建築行業的碳交易市場仍未具規模、標準不統一,碳交易平台建設與國際水平有着較大的差距。

    四、企業、市民綠色建築的認識存在參差,全民參與度仍不足。

    對于許多企業、市民來說,大家對“碳中和”、“高質量發展”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國家戰略、新聞熱詞層面,包含哪些内容、企業和個人具體可以做什麼,還沒有明确的概念。有些企業僅将綠色環保當做品牌宣傳的工具,也沒有真正落地執行。

    建議:

    因此,本人建議從以下方面思考,探索綠色建築、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增強全壽命周期成本核算觀念,建立務實、高效的流程管理。

    政策實施落地也要本着降本、增效的原則,要控制好成本,讓市場與企業在綠色發展中受益,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對于綠色建築的全壽命周期管控流程要盡可能高效,實現讓企業少跑動、零跑動;設計審查、施工監理以及工程驗收流程,也要盡可能實現問題前置,減少企業審批流程與整改成本。

    二:設立綠色建築科技創新基金、健全獎勵機制,鼓勵市場與企業參與技術創新。

    綠色發展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的創新,因此,大力推動綠色建築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要推動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綠色建築中的應用;構建市場導向的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技術創新體繫。建議可聯合企業、協會、高校及科學機構共同設立專項基金,為綠建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應用創造平台。對于自主創新並得到成功實踐的優秀企業,要給予更優的獎勵和案例推廣,為企業增加品牌價值。

    三:利用大灣區國際化優勢,加大綠色金融的創新,給予優秀企業更多激勵與融資優惠。

    應與香港、澳門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協同機制,開辟大灣區碳市場。同時,進一步探索更豐富的碳金融項目,推出更豐富的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挂鈎債券、碳中和資産支持票據,以及各類“雙碳”主題理财産品等等。加大對綠色建築的信貸支持,推動綠色建築和綠色金融協同發展,讓更多有志于推動綠色發展的企業,在綠色金融上獲得更多融資優惠。

    四:積極、全方位落實激勵措施,讓綠色發展成為企業自覺、公衆共識。

    綠色發展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事業,對于主動地去做節能減排、産業升級改造之事的企業,應該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容積率獎勵、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如按規定因采取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相關技術措施增加的建築面積不計入容積率核算;如獲節能科研技術突破,可獲得信用加分獎勵等等。

    同時要重視“樣闆的力量”,拓寬專項資金支持範圍,不僅僅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能擁有同樣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此外,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在公衆中養成綠色共識,對市民購買星級綠色建築自住住房,推行貸款額度比例上浮等優惠;積極參與綠色社區創建的市民,可獲贈綠色消費券。可加大宣傳,讓綠色生産生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審校:鐘凱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