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 | 李小加 鏡中的世界

观点网

2019-10-10 23:17

  • 比起“放棄與堅持”,李小加把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鏡中的世界)作為英文版第二篇網志的標題。

    ONE

    “港交所現在就象完美的風暴中間的一艘大船,無論是什麼環境和顔色,我們都在這艘大船里面,是下沉還是突破風暴,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說的,港交所和香港一樣,都處于這場“風暴”之中。此次296億英鎊收購倫交所失敗消息來得猝不及防,與一個月前李小加發布信心十足的網志産生截然不同的态度。

    10月10日,李小加在香港出席上市會議後接受媒體群訪。見面伊始,他便以輕松的姿态向到場媒體問好,並率先發表對港交所近期發展的看法:“目前香港IPO市場非常健康,還在繼續前行。”

    毫無疑問,在媒體群訪的全程,提問的出發點基本上是此次“告吹”的倫港聯姻。歷時将近一個月的倫港博弈迎來了最新的結果,10月8日李小加在兩千多字的中文網志中表态,宣布放棄收購倫交所,但國際拓展的步伐不會放緩。

    夢醒時分,李小加已不願再透露更多此前收購倫交所的細節,而是極力強調港交所作為東方交易所代表之一,在發展和業務模式等方面與西方交易所的不同,其仍然堅持立足中國、連接全球、擁抱科技的戰略。

    或許他也非常希望,媒體的聚光燈能夠放在港交所的發展本身,而非已經成為“過去式”的倫港聯姻上。

    TWO

    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為了倫港聯姻,李小加月内連續發表了兩篇網志。而在第二篇英文網志的末尾,他引用了《愛麗絲鏡中世界奇遇記》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說過的一句話“We only regret the chances we didn’t take.”(我們只為沒有抓住機會感到遺憾。)

    和直白、透露出信心和激動心情的首篇“聯姻”網志不同,李小加在宣布放棄收購倫交所的網志中,除了對未來發展前景的笃定,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此次收購的失望和遺憾。

    比起“放棄與堅持”,李小加把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鏡中的世界)作為英文版第二篇網志的標題。在他看來,此次收購事項雖然失敗,但一面鏡子,呈現出來的不一定是現實。倒不如把它看作是從夢境中窺見西方,從而看見背後的資本較量以及其堅持港交所國際拓展的步伐。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于9月11日,港交所收市後公布,拟以現金加股份,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作價達296億英鎊(約2582.3億元人民币),較倫交所前一日收市價高逾兩成。

    在港交所極力争取收購的過程中,有外媒報道,合共擁有倫敦證券交易所(LSE)約3%股權的3名股東表示,要求港交所最少增加收購作價20%,以及提高現金比重才可能支持港交所的收購建議。

    另一方面,木星金融機會基金的負責人Guyde Blonay在與港交所聯席總裁Romnesh Lamba會面時也表示,提議對方增加每股作價介乎90至100英鎊,原建議的每股作價為83.61英鎊。

    假若收購價調高至每股100英鎊,此次港交所收購倫交所的總作價将會增至354億英鎊(約3088.3億元人民币),相較于之前的出價超出逾500億元人民币。

    倫交所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交易所,在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後,其形成自身價值、成熟交易體繫等,以及去年底與上交所形成的滬倫通機制的啟動等因素,都吸引全球各大交易所争先並購。

    然而港交所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要收購倫交所的平台,此前德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歐洲聯合股市、瑞典的OMX集團、麥格理銀行都收到過倫交所的拒信。

    于昨日(10月9日),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在參加新加坡會議時就透露,從去年開始就已考慮收購倫交所,但當時由于英國脫歐存在不确定性。今年9月中旬出手收購是因為倫交所于8月公布将收購數據商Refinitive,若成功收購,倫交所将變得體量過大而難吞並。

    不僅面臨收購成本上升及體量過大的風險,同時在英國的兼並收購受到嚴格的監管、未能取得倫交所管理層的積極響應等不可控因素,史美倫與李小加都在公開場合,一致表明不想展開敵意收購。因此對于收購事項,迫不得已選擇了“放棄”。

    對于媒體提及是否會考慮收購其他交易所,李小加表示“nothing in,nothing out”(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但未來一切都有可能。

    THREE

    “有機會收購倫交所這樣的項目能完成跨越式發展,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就小步快跑。”李小加在麥克風的簇擁下,向到場的媒體表示。

    港交所作為一個為企業提供國際性交易的平台,其自身也在風險和機會的平衡中掙紮前行,此次失敗的經歷似乎更加增強了李小加想要連接全球、拓展國際市場的決心,並喊出“港交所是全世界唯一的、創新的連接性市場”。

    在過去的幾個月,香港一直處于輿論漩渦之中,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正面臨嚴峻的市場環境,發展前景也存在較多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片沃土之上的各利益相關方。

    在“小步快跑”的道路上,李小加對一些市場的看法做了澄清。其中包括将港交所看作是一個過去靠交易支撐起來的市場,而西方交易市場擺脫了以交易為主的模式。

    “這是一個誤解,交易所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交易功能,把所有資源集中,實現最大、最有效的價格。交易業務本身就應該是交易所的核心競争力,西方交易所把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弄丢了,只能另尋出路。”李小加解釋道。

    他進一步補充道,與西方市場以資本增值稅在金融市場征稅不同,東方市場基本以交易稅即印花稅形式征稅,因此交易成本占比小,有巨大的保護性和續航能力。此外,美國目前有超過50家交易所,因此所有的資産變現能力已經分散。

    關于港交所業務模式,李小加介紹道,港交所不是中國門戶市場,而是亞洲市場與内地市場互聯互通的市場,也是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淨結算閉環相接的市場,與A股市場同時互通,充分監管互助、清算結算等,得出來的以淨結算為主的國際市場。

    過去的這一個月對李小加而言是漫長的,從李小加單方面發布“提親”網志,到倫交所拒絕提議,引發敵意收購傳聞,再到建議提高收購價等的博弈過程,這可能是他任職生涯中最為曲折的收購經歷。

    據了解,李小加曾有過豐富的金融證券與兼並收購經驗,在成為港交所行政總裁之前,他還先後在美林證券、摩根大通就職,擔任過萬科與浦發銀行的獨立董事律師。

    資料顯示,李小加畢業于廈門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後在報社當過記者。随後,李小加便赴美留學,留學期間取得了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新聞繫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

    在其後的職業生涯中,李小加也迎來了數個高光時刻,比如他曾參與我國第一次全球主權債的發行工作、參與了我國最早一批國企跨境上市的交易、參與策劃發起中國海洋石油競購尤尼克事件等。

    而對于此次提議收購倫交所,李小加並沒有感到後悔,而是在萬分遺憾中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

    “對于港交所來說,收購倫交所現在已經暫停了,但依舊會執行立足中國,連接全球的戰略。如有好的機會,依舊會進行收購,其中也包括科技領域公司的收購。”李小加稱。

    撰文:鄭培茵、黃子慢    

    審校:鐘凱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樓市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