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中國經濟“三次探底”

观点网

2013-06-16 20:52

  • 美國經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去杠杆化接近尾聲,正在穩步復蘇;歐洲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會繼續在債務和銀行的危機中掙紮。

    美歐兩大經濟體的現狀對中國意味着什麼?自2001年以來,外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而歐洲經濟長期衰退使我們對其不能寄予希望。美國經濟雖然在復蘇,但更多的是制造業復興,而制造業回流意味着對中國的需求下降。

    外需不如以前,内需其實也很尴尬。内需包括兩項,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但實際上都很難靠上。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甚至在短期内存在愈演愈烈的趨向。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是長期過度投資造成的産能過剩。放眼一望,很多行業都産能過剩,不僅限于光伏,還有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玻璃、建材、煤炭、汽車、發電設備、電力、電視、手機、空調、服裝、玩具、鞋襪……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企業願意投資擴大産能。從投資品到消費品,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生産能力幾乎都是世界第一,可中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一半,人均收入比美國低得多。購買力和生産能力嚴重失衡,産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

    再來看消費。消費的基礎是收入,是财富的積累。但在過去十年間,收入分配並不是朝着“藏富于民”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改革的前15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後15年則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在收入分配不斷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情況下,怎麼靠消費來維持增長?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從45%一路下滑到35%,消費拉動内需又怎能靠得住?

    因此,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要深刻反省,轉型是大勢所趨。在經濟低迷期間,中央政府推出了4萬億元刺激計劃。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本來就産能過剩,4萬億元投下去,使得結構性問題比以前更嚴重,産能過剩問題更突出。政府花錢,不能創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動經濟好轉,但不可持續。

    要确保經濟持續增長,在于企業的創新和發展,而不在于政府花錢。在政府推出4萬億元政策的時候,我就預言,4萬億元之後一定是“二次探底”。如今,“二次探底”發生了,就發生在去年上半年。

    接着是政府以“二次寬松”應對,也就是業内盛傳的“4萬億2.0版”,會有什麼後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又開始批項目,這次批的項目大多是地鐵、城軌之類,資本市場也在開閘放水。冷靜觀察一番,還是覺得政府應對經濟探底是老一套。這次财政沒那麼多錢了,就開始發債券,包括城投債和企業債。如果出現“三次探底”,會在什麼時候,我還不确切,也許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當前,經濟形勢之嚴峻要求繼續推進改革。如果不改革,經濟勢必“三次探底”。“三次探底”之後,稅收會下降,政府債務還不了,銀行也會出問題,屆時中國經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

    撰文:許小年    

    審校: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