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調存款準備金率而不加息的原因何在?

观点网

2006-07-24 09:08

  •   7月21日18時,央行宣布,經國務院批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6年8月1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暫不上調,繼續執行現行存款準備金率。

      周末發布消息,這在央行來說,似乎已成慣例,對此,人們早已習以為常了。但是,多多少少有些出乎人們預料的是,央行這次貸币政策調整,是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而不是此前大多數人普遍預期的加息。

      今年上半年各項經濟數據出來之後,衆多專家一致認為,緊縮性的貨币政策已經不可避免,但是,在猜測央行會選擇何種緊縮性貨币政策時,大多數專家傾向于加息。然而,央行的決策,最終卻是與這些專家的預計恰恰相反。

      那麼,央行此次貨币政策緊縮,棄“加息”而用“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背後,其真正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加息”不能遏制“以投資求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GDP增長了10.9%,二季度更是達到11.3%的驚人水平,這是最近十多年來最快的一次;而在過去20多年中,我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在10%以下。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更是一馬當先,投資GDP的比重達到40%以上,遠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

      與此相應的是,央行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銀行信貸持續高速增長,前6個月人民币貸款增加2.18萬億元,同比多增7233億元。新增貸款額竟占去央行預定全年指標的87%。

      本輪宏觀調控的一大特色,是在“有保有壓”原則下,堅持土地供給和信貸投放兩道閘門一起管,即在“有保有壓”的前提下,圍繞着“管好土地,看緊信貸”這一基本精神進行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投資過熱,部分行業出現産能過剩,造成信貸不良資産,避免宏觀經濟的過度波動。

      “收緊地根”,對于降溫經濟過熱,原本能夠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以投資求增長”沖動下,“管好土地”並沒有正确堅持“有保有壓”的原則,該保的沒有保,不該保的保了,這就導致了“地根”的全面失守和房地産價格的非理性上漲。

      2005年國土資源部開展執法檢查發現,2003年10月到2004年9月,全國15個城市70多個區縣違法用地宗數和面積數分别占新增建設用地宗數和面積數的63.8%和52.8%,有些地方高達80%和70%,有的甚至在90%以上。2004年9月以來,一些城市的違法用地少的在60%左右,多的甚至在90%以上。而今年以來,各地發展經濟的熱情更是異常高漲,大量投資最終落在了土地上,土地需求更是急劇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項目用地是違法用地,而嚴重的土地違法問題幾乎都與地方政府有關。

      這說明,我國經濟的過熱,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經濟的“熾熱”,最根本的原因,是源于地方政府主導下“以投資求增長”的“投資沖動”。

      這種地方政府主導下“以投資求增長”的“投資沖動”,往往很少考慮經濟效益,因此,“加息”對其的遏制作用,遠不及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強化流動性管理,直接凍結商業銀行資金來得更加有效。而如果央行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而選擇加息,那麼,在人民币升值預期加強的情況下,再加地方政府為追求GDP高速增長——大力吸引FDI、鼓勵出口,很有可能吸引更多海外套利資金進入中國,迫使央行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币,這樣,不但抑制不了投資過熱,相反,很有可能是助長了投資過熱。

      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央行要與泡沫破滅賽跑

      今年上半年,除了少數房地産熱點城市的房價在悄悄下跌外,其他房地産熱點城市的房價依然在上漲,有些甚至在瘋漲。然而,這種房價的瘋漲並不是建立在真實有效的需求基礎之上的,而是完全建立在房地産市場各方主體——房地産開發商、自住購房者、投資者,堅信房價上漲的預期上——

      首先,對開發商來說。據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到5月末,我國商品房空置面積1215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8%。其中,商品房住宅空置面積為6728萬平方米,增長13.4%。從空置時間來看,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為7979萬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的比重為65.6%。而據美國地産商協會統計,美國國内的平均房屋庫存期是4.3個月,6個月接近正常;當它增加時,意味着有麻煩來了。

      沒有賣不出去的商品,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空置面積上升,尤其是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的大幅度上升,從本質上講,我國房地産開發商“賭”的是将來房價的上漲,會超過囤房的資金成本,開發商要賺是這兩者之間的差額。

      其次,對自住購房者來說。按照理性的分析,在我國許多房地産熱點城市,現在購房不如租房合算。但還是有許多自住購房者不顧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甚至故意虛報收入,采用欺騙銀行的手段進行了按揭購房。這是因為,他們相信了許多專家學者有關“房價上漲是常态”、“房價還将穩定上漲幾十年”的說法。“遲買不如早買”,他們之所以在購房不如租房合算時購房,“賭”的也是将來房價的上漲。

      而按照國際通行慣例,月收入1/3是房貸按揭的一條警戒線。美國銀行就明确規定,每月償還的按揭貸款以及與住房相關的稅費,不得超過貸款人稅前收入的28%。而根據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統計年鑒》和各國統計年鑒,分析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我們就可以發現,以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為例,其住房消費支出比例最大的為英國13.8%,最小為法國8.3%。

      我國人均GDP是2003年達到1000美元的。而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有調查顯示,我國在貸款買房的人當中,54.1%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20%~50%,甚至有31.8%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超過了銀監會《商業銀行房地産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應将借款人住房貸款的月房産支出與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的警戒線,成為“房奴一族”。

      最後,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房價快速上漲而租金漲幅卻不大,甚至房價快速上漲而房租反而一路下跌,房價和房租嚴重背離,甚至房租的影子價格與房價相去甚遠的情況下,一些投資購房者之所以購房,關鍵是他們相信了一些專家學者教導他們的理論——

      投資房産的收益,應該是由房租和價格增值兩部分組成的,房地産值不值得投資,並不是單純地由房租收入決定的,因為租金收入在收益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房屋價格增長很快的情況下,即使房租下跌,樓市依然還具有投資的價值。

      總之,開發商長時間地囤房,投資者不顧房價與房租背離而投資購房,自住者超越自己實際收入水平按揭買房,從本質上講,他們其實都是将“寶”押在了未來房價的上漲上。

      房地産市場各方主體——房地産開發商、自住購房者、投資者,都将“寶”押在了未來房價的上漲上,這是非常可怕的。這說明在這些房地産熱點城市,房地産市場從本質上說已經成為投機市場,而且在貨币市場流動性泛濫的條件下,往往會很快演變成充滿巨大泡沫的投機市場。

      在充滿巨大泡沫的投機市場,一個很細小的偶然因素,都有可能導致人們預期的改變,從而一下子刺破美麗耀眼的泡沫。

      這對中國商業銀行資金的安全性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為,中國商業銀行從存貸差中赢取巨額利潤,對于房地産貸款的倚重由來已久;開發商超過70%的資金或直接或簡接地來自于銀行,房地産業高度依賴于銀行也是不争的事實。

      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以地生财”的需要,是當地房地産市場最大的“操盤手”。而銀行業在自身利益訴求及地方政府要求之下,全力扶植了房地産業發展,也因此陷入了信貸風險劇增的怪圈。在這個怪圈里,商業銀行兩肩挑着房地産發展,一頭擔着房地産商的開發貸款,一頭擔着個人住房貸款,任何一頭出問題,最終承擔風險損失的都只能是銀行。

      去年底,上海發生的退房風潮,已經給銀行敲響警鐘。今年以來,上海出現的“群租現象”,更是說明——脫離了民衆實際承受力的房價想繼續長久地往上漲,無疑是“一個人揪着自己的頭發想上天”。

      該來的,終歸來了。7月20日,上海銀監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商業房貸不良貸款增加了1.1億元,房貸整體質量呈下降趨勢。

      “加息”對資本市場自然是重大的利空,而且影響更多地會體現在心理上,即對預期發生改變。歷史的經驗表明,房地産泡沫的破滅,利率水平的上升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維護金融穩定”是央行的天職。為維護金融的穩定,央行的調控必須注重前瞻性、預見性和可控性。

      “只加貸款利息不加存款利息”、“按揭貸款首付的提高”以及這次“不加息”而“再調存款準備金率”,從央行的這些調控手段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央行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樣是在與房地産泡沫破滅而“賽跑”。

    撰文:章林曉    

    審校:0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