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制造業來講,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突破一些發展瓶頸,需要厚積薄發,這很不容易。但是,我認為,國家給民營企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舞台,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勇于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我相信我們民營企業一定能高質量發展。
觀點網訊:7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下午3時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會上民營企業家代表圍繞“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定做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此次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了5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分别是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先生,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先生,内蒙古鄂爾多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王臻女士,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劉百奇先生,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雲先生。
會上,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波表示,對我來講,最能感受到“大有可為”、“正當其時”的瞬間是7月9日我們在雲南的第二個綠色鋁産業基地的投産,因為這是集團響應我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号召,實施綠色轉型的重大舉措。我們從2019年開始,從山東轉移200多萬噸電解鋁産能去雲南,利用雲南豐富的水電資源,把煤電生産變成用水電生産,實現綠色化轉型。這個舉措不僅大大提高了我們集團的能源綠色占比,也大大減少了生産過程中的碳排放總量,同時還為雲南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因為發展西部需要工業帶動。更讓我欣喜的是,它實現了社會、企業和百姓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談到民營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我對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相信,随着我們民營企業家們的共同努力,民營企業“正當其時”、“大有可為”的瞬間将越來越多。
張波還表示,說到傳承,我是2018年接過了父輩的接力棒掌管這家企業集團,這之前已經跟我父親一起打拼近20年。我是1999年加入集團的,對于我來講,接班之後我傳承了什麼?我認為我傳承的不僅是父輩的财富和權力,更是我父親那一代創業人的家國情懷和艱苦創業的工作作風,這也是支撐我帶領新的董事會這些年一路披荊斬棘、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我有這些傳承之後,特别希望下一代年輕的管理者能夠傳承我們的基因,能夠記住自己的初心。
魏橋創業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為國創業、為民造福”,我們秉持的企業使命就是實業報國、制造業強國。我希望,年輕一代管理者一定要繼承這個精神底色,牢記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但要把我們企業管理好,還要把企業經營好,更要為黨和國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員工負責,持之以恒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當然,還有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希望我們年輕一代管理者要傳承下去的。我認為,只有把家國情懷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好好傳承下來,才能支撐年輕一代管理者應對所有挑戰和困難,打造出百年企業。
張波指出,傳統制造業要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特别是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怎樣推動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我們這些年也在摸着石頭過河,吃過苦頭,也嘗過甜頭。我們總結了三條實實在在的路徑:
一是綠色低碳發展,這是響應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号召。企業未來發展之路首先要做到綠色低碳發展,這給傳統制造業帶來很大挑戰,比如鋁産業闆塊,因為它的生産特性就是一個高能耗産業,怎麼讓高能耗産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這是很大的挑戰。除了轉移一部分産能到雲南,利用水電生産之外,我們在山東部署了大量的光伏太陽能發電,提高山東當地産能的綠電占比。同時,在産業轉型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再生鋁。大家可能知道,因為鋁的特性是可以多次循環使用的,但是第二次使用的時候能耗只是第一次生産的5%。所以,通過再生鋁也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和能耗。所以,第一條路徑就是追求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積極推進數智化轉型。現在人工智能、AI技術叠代非常迅速,給傳統制造業帶來了非常好的機遇,利用我們豐富的應用場景,結合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全面提升改造傳統制造業。比如,紡織闆塊方面,過去幾年建設了十幾座綠色智能化工廠,相比傳統的生産模式,能耗降低了40%。大家知道,紡織行業現在經營相對比較困難,由于我們實現了智能化改造,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企業紡織闆塊的競争力。同時,鋁闆塊在全球率先把AI技術引入電解鋁生産工藝,用“智慧大腦”替代人工經驗判斷,使得生産效率、設備利用率大幅度提升,能耗也大幅度降低。傳統制造業要想實現突破發展瓶頸,第二條路徑就是數字化轉型。
三是創新驅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産品創新、工藝創新之外,還有企業内生動力所帶來的創新行為,包括我們跟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成立國家級的技術中心,這些都是在企業内生動力方面做的工作。人工智能、大數據也會給我們帶來經營模式、管理模式的創新,所以企業不但要積極實施一些産品工藝的創新,還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促進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創新,同時帶動企業組織架構改革。我們要完全符合數智化要求,傳統制造業最大的挑戰是原有組織體繫的改革。
以上是我們總結的三條實實在在的路徑。對傳統制造業來講,想實現高質量發展,突破一些發展瓶頸,需要厚積薄發,這很不容易。但是,我認為,國家給民營企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舞台,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勇于創新、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我相信我們民營企業一定能高質量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