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京東(花都)智能産業園在廣州花都區開園,繫京東産發在大灣區首個旗艦智能制造園區,定位“工業智造+電商”平台。園區交通便利,一期已吸引27家優質企業,将助力區域産業升級。
觀點網 2025年,全球産業科技領域正迎來深度變革:智能制造與數字經濟加速滲透融合,供應鍊智能化升級成為企業核心競争力,區域産業集群化發展趨勢顯著,外貿企業“出口轉内銷”轉型步伐加快,而政企協同構建産業生态則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在此背景下,7月9日,京東(花都)智能産業園在廣州市花都區正式開園。作為京東産發落子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旗艦標杆智能制造園區,該項目以華南首個“工業智造 + 電商”特色産業生态平台的定位,不僅将重塑京東在大灣區的供應鍊體繫,更将成為花都區攜手企業共建産業共赢生态的重要支點。
區位與規模:交通樞紐賦能産業綜合體
京東(花都)智能産業園坐落于花都區花山鎮,坐擁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距廣州北站20公里、白雲機場10公里、珠三角環線高速路口僅1公里,高鐵、航空、高速三維交通網絡無縫銜接,為企業物流運輸與全球業務拓展提供高效支撐。
園區總占地100畝,其中一期占地75畝,總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聚焦“研發辦公 + 科技孵化 + 智能制造”三大功能,重點發展聲光電、汽車零部件及生命健康三大産業方向。
項目自2022年底開工建設,歷經兩年籌備,于2024年12月竣工,目前已吸引27家優質企業入駐,全部為規上或潛在規上企業,其中包括9家高新技術企業及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入園企業已陸續投産運營。
圖片來源:京東産發
生态與協同:政企聯動構建發展新範本
“花都區‘産業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企業家友好型’的營商環境,為京東深耕實體産業提供了沃土。”京東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自身實體企業基因與數字技術能力,園區将打造全生命周期産業服務體繫,以“實助實”賦能區域經濟。
此次開園亦是廣州市與京東集團深化戰略合作的重要落地成果。此前,廣州市政府與京東集團簽署框架協議,明确通過強強聯合探索政企協同新路徑。
根據《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花都區所在的北翼産業帶被定位為先進制造業基地,京東花都産業園恰好處于臨空高技術産業發展區,與區域産業規劃高度契合。
值得關注的是,該園區成為廣州市首個實現批量式産證辦理的園區。開園儀式上,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完成入駐簽約並獲頒不動産權證,這一高效服務舉措不僅彰顯了“以企業為中心”的理念,更為後續吸引優質企業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京東産發
賦能與實踐:供應鍊激活實體産業新動能
依托京東生态資源,園區已為入駐企業帶來切實賦能。一家園内專精特新企業通過京東工業平台拓展KA客戶,業績突破千萬元;花都區老字号食品企業、花山鎮知名紙巾品牌則通過京東采銷驗廠與培訓,成功入駐京東自營平台,讓傳統品牌煥發新生。
針對外貿企業轉型需求,園區積極響應京東2000億出口轉内銷扶持計劃,聯合京東京喜、京東健康、京東物流等多闆塊舉辦“京東來了”選品采購會,吸引超150家企業參與,其中近六成是外貿企業,有效緩解了企業經營壓力。
圖片來源:京東産發
未來規劃:三大基地打造華南産業標杆
據悉,京東(花都)智能産業園未來将聚焦三大定位:京東供應鍊智慧生産基地、花都外貿優品展銷選品基地、華南電商人才雙創示範基地。依托京東的技術、物流、渠道資源,園區将全方位賦能企業成長,推動智能制造、研發孵化、電商融合的産業生态成型,助力花都區産業轉型升級,為大灣區智能制造高地建設注入新動能。
京東集團、行業協會及入園企業代表共同出席開園儀式,各方期待以園區為紐帶,政企協同探索實體産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京東(花都)智能産業園的開園,無疑為大灣區智能制造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其在産業生态構建、企業賦能等方面的探索,也為産業科技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實踐經驗。而這份實踐成果與發展思路,也将在 8 月13日在海南舉辦的2025博鰲産業科技大會上得到更廣泛的交流與探讨。
屆時,會議現場将匯聚國内外知名的産業、物流、數字科技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以及金融機構、服務商、政府平台公司等,緊跟中國當前的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關鍵節點,找出深層次的發展邏輯,共同探讨中國産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博鰲房地産論壇繫列活動期間将發布《觀點指數· 2025中國房地産全産業鍊發展白皮書》,将對産業物流科技進行深度解讀,剖析傳統升級與新興崛起現況,探索智慧科技創新如何加速行業叠代升級。
此外,觀點指數研究院從多個維度出發,構建出客觀、全面的“影響力指數繫列”研究成果,並在博鰲風尚盛典上為過去一年在全産業鍊中極具影響力的企業、項目及人物進行授牌。
其中産業相關的研究成果包括:“2025年度影響力産業運營發展企業”、“2025年度影響力産業輕資産運營企業”;物流相關的研究成果包括:“2025年度影響力物流資産投資運營企業”;數字科技相關的研究成果包括:“2025年度影響力科技服務商”、“2025年度影響力數字化發展企業”;以及全産業鍊更多研究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