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基金的投資方向聚焦戰略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重點關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環保新能源四大方向。
觀點網 在科創一期、二期基金之後,上港集團繼續參投上海科創三期基金。
5月6日,上港集團對外披露稱,公司參與設立的投資基金——上海國際集團創科三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已完成基金備案。
産城園區評論獲悉,于2025年4月9日,上港集團就曾與關聯法人國際集團等8家企業簽署了《上海國際集團創科三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有限合夥協議》,參與投資上海國際集團創科三期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基金目標規模為80億元,首次關閉規模32.01億元,上港集團作為有限合夥人認繳出資4.8億元,認繳出資比例占合夥企業首關規模的15%。
上港再投科創三期
而在更早之前,上港集團就已參投科創一期、二期基金。
據了解,上海科創基金是上海國際集團在2017年發起設立的全國首家以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為核心使命的市場化母基金,引導各類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投硬,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截至目前,上海科創基金已投資超過100支子基金,子基金管理總規模近2500億元,投資組合企業近25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4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13家,已上市企業154家、科創闆上市企業71家,形成涵蓋母基金、直投基金、早期硬科技基金、S基金的“一體兩翼”産品矩陣,通過強化在管産品組合在投資階段上的梯次接力和投資策略上的協同聯動。
上海科創基金目標總規模為人民币300億元。2024年,上海科創基金開始啟動上海科創三期基金的募集。上港集團作為有限合夥人,以自有資金出資人民币4.8億元參與投資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國際集團也作為有限合夥人參與本次上海科創三期基金投資項目。
産城園區評論獲悉,科創三期基金的合夥人構成多元,包括上海科創(由上海國際集團持有約31.5%股權)作為普通合夥人、執行事務合夥人及管理人,上海國際集團、太保壽險等作為有限合夥人。
該基金的投資方向聚焦戰略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重點關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環保新能源四大方向;存續期為八年,包括四年投資期與四年退出期,可根據合夥協議約定延長。
在收益分配方面,普通合夥人及特殊有限合夥人的部分直接分配,其他有限合夥人的部分則按原則和順序分配,首先向該有限合夥人進行分配直至其還本,之後仍有剩余則繼續向該有限合夥人分配直至其達到年化8%(單利)的基礎收益率。如仍有剩余,則剩余部分的90%分配給該有限合夥人,10%作為業績報酬分配給普通合夥人、特殊有限合夥人和基石投資人。
上港集團曾表示,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定位緊貼國家戰略方向,主題鮮明、方向聚焦,可以成為公司深耕科技創新領域的重要抓手。
另外,通過投資上海科創三期基金,雙方将進一步強化戰略協同和業務鍊接,推動物聯網、5G、園區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安防監控、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數據與雲計算等高科技在港航領域特别是智慧港口建設方面的應用和推廣,助力公司建成科技引領的智慧、綠色、科技和效率港口,共同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加大S份額配置
值得關注的是,過去上海科創基金主要聚焦在子基金的布局和部分直投項目。但從二期開始,尤其是三期,上海科創基金開始加大S份額的配置。
S基金(Secondary Fund),也稱二手份額轉讓基金,它是專注于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私募股權基金的二次轉讓市場)的基金,投資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二手份額或投資項目組合。
這是一類專門從投資者手中收購另類資産基金份額、投資組合或出資承諾的基金産品。與傳統私募股權基金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基金直接收購企業股權,交易的對象是企業;而S基金是從投資者手中收購企業股權或基金份額,交易對象為其他投資者。
上海科創基金總裁楊斌曾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從投資角度來看,在私募股權市場里,S基金相對來說是最适合金融機構來投資的。
首先是S份額降低“盲池”風險,投資高透明度組合,所以風險相對較低。“因為已經存續了一段時間,已經完成投資和布局,里面的資産叫做‘明池’。在這個份額里,基金投了哪些項目,是清清爽爽的一張清單。每個項目投了多少金額,項目發展到什麼階段很清晰。而早期參與的基金是個‘盲池’,我只是參與基金,然後投什麼項目具體不知道。所以S交易的風險相比“盲池”基金來看要低一些。因為是“明池”,如果你不看好,可以不買。”
第二,從定價來講,相對有一定的折扣,相當于是個貼現;第三,基金回報速度會比較快。
據了解,私募股權基金的存續期一般在8-10年左右。而在投資人開始出資後的4-5年内,基金的對外投資、管理費及其他費用開支的總和往往高于投資項目取得的收益,使得整體淨現金流為負,平均需要3-6年才能取得收支平衡,LP們才開始獲得回報,而S基金在基金較為成熟的時期進入,縮短了負業績狀态期間,因此能夠獲得更短的回報周期。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陳玲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