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特稿 劉愛明:一個人的長跑

观点网

2015-07-22 21:12

  • 在跑步的時候,整個人是孤獨的,跑馬拉松就是一個享受孤獨的過程。

    編者按:2015年,中國房地産值得記憶的年份,行業曾經的輝煌及驕傲正在改變,瞬間爆發的新概念、新思維、新元素不斷與這個行業交集。但與此同時,房地産行業傳統的開發、資本模式、商業業态卻正面臨着空前的失控與颠覆。所有人都在說着,要轉型、跨界、突圍,但前方是不是有清晰的方向?

    8月11-14日,博鰲房地産論壇将在海南開啟第十五周年大幕,觀點地産新媒體繼續推出“博鰲特稿”繫列報道,對中國房地産行業及上下遊全産業鍊的企業家、專家學者、政府協會人士、行業精英等,進行全方位的接觸與訪問,共同研判與交流“轉變時期的中國房地産”。

    觀點地産網 換上一身早已習以為常的運動服,将運動鞋帶綁緊,做足熱身動作,然後迎着太陽邁出第一步,注意調整呼吸、控制速度……

    劉愛明一般會在第10公里時選擇結束跑步,平均一周運動三次,一個月140公里,月復一月。

    6月底的早間,在深圳荔枝公園附近一棟老式寫字樓4樓,我們見到了剛離開協信獨自創業劉愛明。新公司還沒有正式的辦公室,見面的地點是劉愛明朋友的設計公司。

    那天,46歲的劉愛明身穿條紋POLO衫稍顯寬松,精神卻很好,手臂結實有力,這是長期運動給人所帶來的外在及内里的變化。

    過去20多年的職業生涯里,他打過高爾夫、劃過賽艇、登過高山,随後投身馬拉松長跑。對于運動的追求還在繼續,今年5月,他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新的挑戰目標——鐵人三項(遊泳1.5公里,自行車40公里,長跑10公里)。

    運動哲學也被運用到企業運營層面,曾經在中海、萬科、協信作為職業經理人,劉愛明從容應對每一次困境。在他看來,中海的九年是經歷,萬科的九年是經歷,協信的幾年也是一種經歷,只要去接受現實就可以了。

    如今,一路跑過職業經理人階段,劉愛明迎來自行創業的全新階段,沒有接送專車,沒有辦公室,沒有成形的規模及運營模式。不過他在微博上寫道:“(創業)就像馬拉松,平靜的完成,成就是非凡的。”

    或許對于他來說,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像平時跑步一樣,将呼吸調整至均勻平穩,控制好前進的速度。

    從理工男到“愛馬士”

    1969年,劉愛明生于江蘇省淮安市,在當地讀完高中並順利考上清華大學。24歲那年,獲得清華大學建築材料繫碩士學位後,抱着對特區的憧憬南下來到了深圳。

    中海深圳公司成為劉愛明職業生涯的第一站,他從東門項目的工程監理做起,一路做到地盤經理,再到董事總經理、中海地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外界曾如是評論稱:劉愛明做事很踏實,做一步就要成一步,要麼就不做。

    在任職深圳中海總經理期間,他的營銷才華初現光芒,成功打造陽光棕榈園、深圳灣畔花園等項目,還發起誠信2000、毛坯樣闆房展示、網絡營銷等一繫列創新行動,這一度令萬科相當有壓力。

    劉愛明的功夫都花在工作上面去了。上世紀90年代末,打高爾夫還是一項時髦且高貴的運動,他也參與其中。不過,他公開表示,高爾夫運動一方面體現的是美和休閑功能,但更多的價值在于背後的商務功能。

    2002年,劉愛明選擇加入萬科擔任執行副總裁。有消息稱,為了将劉愛明招致麾下,王石從醫院扯掉吊瓶前往懇切面談,劉愛明當時給王石的答復是,如果考慮離開中海,萬科是第一選擇,自己並不是為企業的高薪所動。

    其後,劉愛明在萬科負責企劃、工程、資金管理中心和财務等方面業務,從天津萬科董事長一路做到上海萬科董事長。從管理特點看,劉愛明繼續展現出嚴謹的一面,包括推行提高工作質量,打造90平方米三房戶型,成立物業公司等。

    2010年,萬科實現銷售金額1081.6億元,同比增長70.5%,首次邁入千億房企行列。其中,劉愛明是“千億戰略”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工作之余,王石是對劉愛明的運動愛好産生極大影響的那一個人。進入萬科後,王石把劉愛明帶入了賽艇運動,他被這項運動深深吸引。

    在王石等人的影響下,他還開始從事登山運動。他說,在登山過程中的感悟非常多,5000米以上的高山,沒有顔色,連氧氣都沒有,但對自己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清空。

    到了後來,他開始形容中海和萬科是“有清晰台階的山”,兩者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别,自己要做的只是按照台階往上走,“對我來說,希望有别的體驗,去找沒有台階的山爬一爬。”

    2011年,劉愛明離開萬科,出任重慶房企協信CEO。這個期間,他遇到了生命中另一個對自己運動愛好産生深遠影響的人——田同生。

    田同生是客戶關繫與品牌管理咨詢專家,也是一位馬拉松推廣者,被稱為“馬拉松傳教士”。受到田同生的影響,劉愛明從此喜歡上跑步,並成立“愛馬士”(愛馬拉松人士)團體,加入跑步推廣行列。

    跑步與企業管理

    談及個人經歷時,劉愛明曾公開表示,自己是個“不安分的人”,總是想接受一些新的挑戰,感受沖鋒的快意。

    來到重慶後,他經常順着重慶濱江路奔跑,觀嘉陵江的日出,賞夕陽下的長江,用雙腳丈量一座城市。通常每次跑步里程在10公里左右,每周跑不少于3次,平均一個月約140公里。

    劉愛明說,在跑步的時候,整個人是孤獨的,跑馬拉松就是一個享受孤獨的過程,“身體機械地做着重復運動,内心卻是長時間面對自己,這個過程就是清空自己的時候。”

    劉愛明還認為,跑步本身是為了樂趣,在進行大運動量後的一段時間里,思維是最敏捷的,這個時候利于做出最重要的決策。

    劉愛明加盟協信後,協信便開始謀劃商業地産快速擴張,範圍包括成都、上海、昆明、三亞、長沙、青島等。

    2011年6月,協信斥資1.32億元拿下成都成華區地塊,打造成都首個協信中心;随後首次進入上海市場,打造兩個代表性的商業項目。

    在協信主打的“商住産模式”(即商業+住宅+産業)方面,先後在重慶、無錫、青島等地打造“總部城”項目。以無錫協信未來城為例,項目規劃為以光電産業為核心,産業為主導,融合商、住項目,住宅部分開盤即獲認購300余套,一時成為無錫市場的銷冠。

    劉愛明熱愛跑步,在協信任職的2012年-2014年連續三年間,經常組織參加馬拉松比賽以及贊助馬拉松比賽。

    對此他的看法是,跑馬拉松和做企業的精神是相融合的。企業内部要求“簡單、專注、持久”,即簡單才能專注,專注才能持久,這和馬拉松一樣,就是簡單去跑、專注去練習、持久去跑完全程是一樣的。只有這樣才能把企業做久做長。

    2014年5月,協信董事長吳旭被紀檢部門帶走“協助調查”,其後公司一度出現資金緊張局面。在這期間,以劉愛明為首的職業經理人團隊維持了公司的良好運行,他還在内部信中引用“自助者,天助之”鼓舞士氣。

    數據也顯示,截止2014年11月,協信簽約銷售金額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76%,至年底實現全年銷售155.3億元。

    在回憶這段經歷時,劉愛明平靜地表示,當協信發生“特别的事”時,自己在心里很快就坦然接受,“這無非是一種經歷,就像老闆出國旅遊了,我來主政,這種經歷只要接受就好了。”

    劉愛明還将企業發展比作馬拉松,認為協信20周年經歷的風雨是“成人禮”。他表示,企業能做多久與企業短期的發展,好比馬拉松和短跑,兩個項目跑法完全不同,不可能在馬拉松比賽中以狂奔的姿态跑到最後。

    創業的新里程

    劉愛明的一段話,道出過往22年職業生涯的感悟。他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開始的時候戰戰兢兢進入職場,取得短期内的成功後信心爆棚,開始大踏步往前走,在經歷了磕磕碰碰後學會控制自己,有方法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最後再不斷設定目標去挑戰自己。

    劉愛明好友、前招商地産董事長林少斌如是評論劉愛明稱:“對他來說,馬拉松四十幾公里從頭到尾都很平靜。但他是個偉大的事業人,一場馬拉松跑下來不暈。”

    今年5月,劉愛明制定了新的挑戰目標——鐵人三項(遊泳1.5公里,自行車40公里,長跑10公里),更大的目標是長距離鐵人三項(遊泳3.8公里,自行車180公里,長跑42.2公里)。

    與此同時,在事業方面劉愛明也有了新的目標。5月份,他辭任協信回到深圳,籌建中城新産業控股(深圳)有限公司,開始涉足深圳的産業地産。

    劉愛民的創業呼應者甚衆,房企、風投機構、中介代理等對此予以支持,萬科、世聯行、中城聯盟更是成為新公司的原始股東。

    對于創業,劉愛明表示,自己喜歡研究産業,也喜歡經歷不同的階段,“創業也是一種經歷,别人問我緊不緊張,我回答說這有什麼好緊張,都挺好的。”

    他在微博上将創立中城新産業比喻為“極限運動”,“就像馬拉松,平靜的完成,成就是非凡的。”

    或許,長跑已經融入了他的生活,即便沒有穿上運動鞋,仍可以感覺到體内新陳代謝在高速運行,源源不斷地催生快樂。他要做的,就是将呼吸調整至均勻平穩,控制好前進的速度。

    在定位方面,劉愛明将中城新産業聚焦深圳的城市更新,聚焦産業升級、工改工等業務,瞄準的則是傳統制造業轉型。

    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始終需要依靠制造業轉型,廣東地區制造業的鍊條非常完善,加上聚集技術、人才、資金等,公司看好這方面的發展前景。

    “互聯網對地産的颠覆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傳統的地産商旗下寫字樓、商場、住宅、公寓、酒店等原本有一個完整的定價體繫,但現在互聯網破壞了這個定價體繫。”

    劉愛明多次強調,做産業地産必須先研究清楚未來租賃辦公樓的客戶角色是怎樣的,如果沒有明确認識,基本無從下手。“在空間價值改變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順着客戶的需求把問題研究清楚,從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

    劉愛明指出,互聯網導致開發商的目標客戶發生改變。具體而言,未來的企業将包含兩種類型,其中一類是按照互聯網思維成長的新企業,另一類則是傳統企業結合互聯網從而誕生的轉型企業。

    但行業對上述兩類未來的企業仍沒有清晰的認識。正因如此,劉愛明表示,中城新産業将會推出兩方面的輕資産業務,包括研究未來的客戶以及提供流動、多變、高效的空間,為企業提供“未來的服務”。

    在具體盈利模式上,他認為,在産業地産中,地産才是落腳點,出售和收租将是中城新産業的主要盈利模式。

    以下為觀點地産新媒體對中城新産業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愛明先生的專訪實錄: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作為一家新公司,什麼時候可以遷到新辦公地點?

    劉愛明:設計及施工時間加在一起要三個月,估計“十一”以後搬過去。在華僑城LOFT那個辦公室值得一看,因為我是做産業的,一些概念在辦公室里面總要有所體現。

    我們在里面辦公,重點不是以一個什麼樣的産業投資角色辦公,而是用兩塊很重要的業務作為輕資産業務。做産業如果不把這些東西搞清楚,是沒辦法做的。

    具體而言,就是未來的客戶尤其是未來的企業要研究清楚。未來的企業是什麼形态?會有兩類企業,一類是“互聯網+”企業,現在還在孵化器里,它們是完全按互聯網思維成長起來的企業;一類是“+互聯網”企業,指傳統的企業轉型,方向是結合互聯網轉型。

    觀點地産新媒體:這就是您所提的未來客戶的形式?

    劉愛明:對,産業地産的未來客戶就是這兩類。目前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對這兩類企業的形态、盈利模式、人員規模等方面都不清楚,所以也就不知道它們能承受多少租金。

    比如我抛出一個話題,是不是未來典型的“互聯網+”企業可能都是三五十人,沒有想象中那麼大規模?按照現在的理念,我們建個寫字樓,一層2000平米,然後由一家企業租下來,未來不存在這種情況,未來的企業可能只有三五十人,要租的面積可能只是200-300平米。這就是未來的企業形态,它們都偏小,所以現在帝國式的大企業形态在未來都會有所變化。

    其次是空間,即未來的主力90後、00後喜歡什麼樣的空間?至少從現在看,我覺得他們一定不喜歡那些摩天大樓,也不滿足于在200平米的空間里租下一個格子。他們喜歡的建築形态會和現在不一樣,可能喜歡好玩的空間。

    國外互聯網公司的辦公樓都打造得很酷炫,因為強調創意以及在里面的人彼此有更好的溝通,空間形态也不一樣。

    實際上,做産業對我來說就是要研究這兩塊,研究未來的客戶,研究未來客戶對空間的喜好,只有這樣,産業才能做得起來。

    觀點地産新媒體:公司處于研究未來客戶的階段,除了和深城投簽約的兩個項目,還有沒有其它正在部署的動作?

    劉愛明:談的項目很多,對此我是非常有信心的。現在很多人還沒認真思考産業地産的問題,我還是看好這個行業的,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和我們合作。這種機會也是很多的,其中還包括對産業鍊本身的研究。

    傳統的住宅行業沒有太多思考的地方,住宅就是物以類聚,剛需住在一起,有錢的又在豪宅區住在一起。商業地産就有點需要思考的地方了,要求将不同的商戶合理地組合起來,共同将商場經營好。産業更是這樣,必須有産業鍊條,有生态圈,什麼地方都可以復制産業的說法不成,這牽涉到生态圈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我在深圳碰到過一兩個高手,真正對這些産業地産的問題進行過思考。他跟我說過一番話,大意是他不是沒錢做産業地産,蓋樓說白了也不需要多少錢,他只是不敢做産業地産。這是因為他沒想清楚上面的問題。但他也算是高手,因為已經開始思考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若沒有研究清楚産業地産,大家确實不太敢随意建造一棟樓。如今的形勢不一樣了,産業地産的寫字樓靠打廣告是賣不出去的,需要用産業經營的概念去做。所以,如果研究清楚了,大家就會有很多的合作機會。

    觀點地産新媒體:在這方面,中城新産業有沒有具體定位于哪一類的客戶群?

    劉愛明:在深圳首選關注制造業的轉型,傳統的制造業轉型,在深圳是有非常大的空間和基礎的。

    未來,大家不能光想着“互聯網+”這些風口,更多應該關注中國的制造業轉型。因為中國是傳統制造業大國,要發展經濟需要依靠制造業轉型來完成。

    深圳具備制造業轉型的基礎,實際上廣東制造業的鍊條都是非常完善的,現在又聚集着和制造業相關的技術、人才、信息,甚至是資金等,所以說公司看好制造業的轉型。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的業務範圍包括從土地開發到後期的金融服務,幾乎涉及到了整個産業鍊,公司在業務投資方面會不會廣了一點?

    劉愛明:不是的。傳統的地産鍊條是很長的,每一段交給專業的部門做就好,這恰恰是分工明确的表現,是未來的趨勢。

    以前的情況是一家企業從頭到尾全部包攬,買地、蓋樓、設計、銷售、物業管理等,現在情況變了,企業需要在一開始就把未來資産證券化等每一個環節都設計好,然後由别的團隊專門負責具體環節。

    觀點地産新媒體:從5月份離職協信,到6月份新公司啟動簽約儀式,選擇創業對您而言主要有什麼理由?在您之前工作過的公司中,中海、萬科以住宅見長,協信也比較少涉足産業,如今您為什麼選擇做産業?

    劉愛明:還是個人的興趣所在。協信是做商業住宅,也做産業,我個人喜歡一些新事物,樂于研究産業的相關問題。

    之前做住宅20多年,我也折騰了很多新的東西。産業是很有意思的,現在大家都在關注這個領域,當然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做相關研究,但我認為它們還沒有研究到很深的地方。

    觀點地産新媒體:在中海、萬科、協信做了20多年職業經理人,到如今選擇辭職創業,每個階段是怎麼考慮的?

    劉愛明:創業是我的夢想,有些人就是有這個夢想,這是沒辦法的。再說我這個人也喜歡經歷一些不同的東西。

    就像去年在協信發生了一些很特别的事情,我心里是很快就坦然接受了。因為這無非是種經歷,就像老闆出國旅遊了,我來主持這個公司。這個經歷,只要接受就好了。

    創業又不是一個多麼吓人的事兒,把它當成不一樣的經歷,就會不一樣。我這段經歷也是挺有意思的,現在沒辦公室,因為辦公室在裝修,今天在這兒,明天在那兒,就是這種情況下,這個事情也還是推着向前走。

    在我心里面也覺得這是挺有意思的一段經歷,就是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有專車接送,走到哪兒都有倒好的茶水,現在是借了朋友的辦公室。這挺好的,也是一種經歷,總要把事情辦了。

    觀點地産新媒體:過去一個月,公司從籌備到成立,中間有哪些可以值得一談的事?

    劉愛明:沒什麼值得談的,就是幾個股東對中城新産業的概念很認同,就開始着手幹,同時找項目洽談。對我來說,更多要考慮的是組建産業團隊,包括研究、招商、運營等。

    新公司的團隊包括投資、财務、産業研究、研發、設計等,設計團隊有三五十人,除此以外其它團隊有二十余人。

    觀點地産新媒體:萬科、世聯行都和您是有關聯的,萬科是您的老東家,世聯行的陳勁松董事長是您的老朋友,這些機構加盟中城新産業是基于理念,還是私下的關繫?

    劉愛明:我和他們就在一個圈子,當然大家對中城新産業的理念比較認同,對“重倉深圳”的戰略表示支持,所以洽談加盟的時候非常容易。如果彼此不認識,一個月是很難談攏一件事的,更何況是組建一間這麼大的公司。

    所以說,萬科、世聯行等公司加盟更多是因為認同中城新産業,大家的理念、價值觀是一致的。他們都相信我會把新公司發展成一間走正道的公司,相信新公司到最後會和他們成為夥伴。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提到的“重倉深圳”的四個字里面,發展到什麼程度才算是重倉?在您的設想里面,這有沒有一個具體數字?

    劉愛明:“重倉”有兩重含義。首先,不管是商業、住宅還是産業都屬于重資産,資金需求量很大,重倉是指重點投資深圳,也就是說新公司的業務主要在深圳,未來北京、上海也會探讨。

    其次,做産業肯定要持有一部分,具體要視項目的運轉情況而定,但肯定要持有。至于說多大比例算重倉,這本身是一個相對的問題,要看未來公司的發展規模。

    觀點地産新媒體:在深圳發展都會面臨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土地該怎麼獲取?

    劉愛明:深圳有城市更新政策,包括工改工的政策。這個城市本身就有工改工項目,正如我之前所說,工業用地可以做産業升級,原來制造業的廠房在未來會變成以服務業為主的企業組合形态。

    觀點地産新媒體:公司以後會合作拿地,還是自己獨立參與?

    劉愛明:合作是主要形式,深圳很多工改工、工改住項目都要和村民合作,這是首要的合作環節。而且我本人是倡導合作的,向來都強調聯盟的力量,這點從中城新産業的股東構成也可以看出來。

    除了萬科、世聯行等三家股東,我的想法是再拉三到五家策略股東,每家占的股份不大,但合起來是個聯盟。我甚至考慮過,對于找策略股東,能不能用衆籌的方式去實現?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一家獨大的情況不會再有,但是聯盟的力量非常強大。

    觀點地産新媒體:萬科、世聯行很看重産業,聯盟的同時如何處理彼此間的競争關繫?

    劉愛明:公司經營方面,尤其是産業經營、研究等,肯定是要有更多的聯盟,大家來共同做一件事,但我們跟萬科、世聯行不存在競争關繫。

    第一,萬科做城市配套服務商,世聯行做銷售,大家經營的重點不一樣,中城新産業做的業務世聯行不做,萬科也不做或者只是偶爾做;第二,即便有競争也是很正常的,這個問題比較好協調,萬科洽談的項目我們都不洽談就可以了。畢竟深圳市場這麼大,這里可能有幾百家開發商,不可能把全部生意都壟斷了。

    萬科也是我老東家,所以說我和萬科不競争、不談判。你說我和萬科談什麼?我的概念就是萬科說啥是啥,競争這個事情很簡單,怎麼會沒有生存之地?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剛才說到的人多力量大,但如果真的進入合作階段,出現一些利益沖突,要怎麼平衡或者是協調這些問題?

    劉愛明:這肯定是一個問題,但我們一定要看到時代的進步,讓原來不可能的事現在變成可能。矛盾肯定存在的,就是父子、兄弟尚且有矛盾,有矛盾卻還是一家人。就像萬科現在也有80%、90%的地都和别人合作,如果我們不願意合作也可以選擇自己單幹。

    另外,有人會認為互聯網是一個可怕的東西,但是我覺得它有可愛的一面。互聯網使溝通變得很容易,使聯盟變得很容易,大家要去利用它的特點。

    對于形勢過快的變化,實際上聯盟就是一個應對之策,這種聯盟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這就是互聯網可愛的一面。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一直提到互聯網,在您看來,房地産到底應該怎麼和互聯網結合?

    劉愛明:互聯網對地産的颠覆已經實實在在發生了,按照互聯網那套邏輯去梳理,已經不再是什麼結合的問題了。

    颠覆發生在什麼地方?傳統的地産商旗下寫字樓、商場、住宅、公寓、酒店這些空間是有價值的,原來有一個完整的定價體繫是體現這種價值,但現在互聯網時代就不是這個定價體繫了。

    因為商業經營的内容不一樣,所以空間的價值和原來就不一樣。互聯網帶來的這種變化就是颠覆性的,原來認為一種東西值5萬,未來就是2萬,虧得連命都沒有了。空間的價值和原來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就必須得做商業、産業方面的研究。

    觀點地産新媒體:出現這樣改變的時候,您覺得自己是跟在後面去迎合需求,還是在前面領導?

    劉愛明:我覺得大家的反應都有點慢,嚴格來說整個行業做得不夠。房地産行業和中國很多傳統行業一樣,大家還是沒有認真積極面對這個事情。

    現在無論是商業、寫字樓、公寓等,大家只要能積極面對、認真思考,應對互聯網的颠覆也沒那麼難。

    就像一些90後的年輕人,創業的時候沒有錢,但非得在市中心辦公,催生出來的聯合辦公就是一種解決方式。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屬于主動擁抱互聯網帶來的變化。

    所以,在空間價值改變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順着客戶的需求把問題研究清楚,從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

    所謂的工業4.0就是這樣,定制化模式也是這樣,産品不再生産一萬件來賣,而是按照客戶的需求直接定制。企業知道了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接下來才是生産環節。

    觀點地産新媒體:對比今年很火熱的創客模式,不管是潘石屹的3Q還是廣州萬科的項目,感覺跟您所提到的模式有所類似,您認為不同點在哪里?他們的客戶群以及提供的服務等,會不會和中城新産業重疊?

    劉愛明:是的,3Q等新興模式就是未來的企業形态,我研究的就是這些東西。但是,目前的産業地産里,孵化器只需要幾百或者幾千平米就夠了,我研究的則是幾萬平米的類型,這點不一樣。

    這些模式不會和中城新産業有多少重疊,如果非要說重疊的話,他們孵化器里面長大的企業将是我的客戶。

    觀點地産新媒體:區别是一個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定位,其它企業屬于更初期的草創階段?

    劉愛明:本身做的事也不一樣,他們是輔導創業,我是給成熟的公司提供寫字樓。

    當然,雖然創客是我的客戶之一,但不可能讓創客把項目的空間全使用掉。一棟寫字樓幾十萬平米,創客只占一部分,我的主要客戶還是那些經過“互聯網+”或“+互聯網”的企業。

    我研究這些客戶是源于我對他們的不了解,我不知道一家企業經過互聯網改造轉型後會變成什麼樣,可能發展到租2000平的寫字樓,到後來只需要租200平了。

    我需要研究清楚,提取幾個主要的點,再來考慮業務模式、盈利模式。

    觀點地産新媒體:是不是說公司的目標客戶,大部分還是制造業升級,而創客這種類型的也有,但是占的比例不是主要的?

    劉愛明:對,創客不是我的主要用戶。孵化器有兩三千平米已經是很大的了,可以在里面孵化幾十家,甚至是上百家企業。

    創客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我是要研究整個産業,研究現在的企業。具體在深圳,我只能說更關注制造業轉型,作為我的一個重點研究對象,因為大量的工改工機會還是在特區外,像寶安、龍崗,坪山,這一帶制造業的轉型機會更多,也更實際一些。

    不可能所有的企業都是我的菜,我要的也不可能全部是高科技企業。

    觀點地産新媒體:研究完未來客戶,公司具體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是純租金收入、企業成長轉型的投資風險收益嗎?會不會投資其它領域?

    劉愛明:地産還是落腳點,盈利模式是需要落在地産上的。我們和别人合作要付錢,蓋房子要付錢,政府地價要繳納,會持有一部分經營,當然也會有收益。從這方面說,出售和出租都是一樣的性質,即以地産為落腳點。

    互聯網不會改變房子的造價,就是這麼多錢建造房子,造出來當然要賣一部分,不可能全持有。

    投資成長的創客本身就是風險投資,這其實不是創客的盈利模式。在創客之前,風投行業就已經存在了,不是因為孵化器、創客而存在。反過來也可以說,孵化器並沒有盈利模式,風投才有盈利模式。

    産業地産更應該強調地産的周轉,因為産業的特點是資金周轉慢,加上地産屬于重資産,不注意運營地産,就會把自己整死,最後連産業也做不成。

    所以,我們的盈利模式是很清晰的,使用我的空間當然要付費,不管是出租還是銷售,只要算得過賬就做,算不過來就不做。

    觀點地産新媒體:公司有什麼發展計劃表?或者未來幾年要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劉愛明:這個倒沒有,産業地産确實是一個新的領域。既然要做,我是把它當成一個大平台來做,所以創業不是說我個人覺得以前打工掙錢少,要辭職出來掙錢了。要是這樣的思路,就不需要這麼折騰了,直接去做幾個項目就完事。

    我是把它當成一個平台來做,並且喜歡産業,從目前的動作看,我确實是在構築一個大的平台,甚至是聯盟。當然,這個平台做大了,股東肯定也是樂見的。

    如果要展望的話,規模這方面我不是很在乎。從我個人的愛好和興趣來說,我更希望集中在研究這一塊,對未來的空間、企業的形态及轉型方向等。

    這些還是很概念的東西,沒有清楚的脈絡,但我希望兩年後可以講得很透徹。如果做到這一步,公司的業務自然也就做大了。

    觀點地産新媒體:所以中城新産業還處于一個探索期?

    劉愛明:對。研究是我的重點,公司能夠做多大,和這個是緊密相關的。但是項目還是得做,錢還得要掙,因為今天也要吃飯啊。

    至于在深圳能夠做到多大規模,這比較難說,這取決于城市的政策。對比北京、上海,深圳的政策現在是最好的,北京、上海可能還是難做。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簽約的兩個首發項目,有一個屬于住宅性質,公司是打算拿來獲取現金流?

    劉愛明:有住宅項目當然還是要做的。投資從來就是分為戰略投資和機會主義投資,機會主義就是天上掉餡餅,幹嘛不吃呢?但住宅肯定不是公司的主流,深圳的住宅並不容易獲得。

    我們的合作方也是基于更長遠的戰略合作,相信雙方能走得更遠,所以剛好有住宅項目就一起合作。實際上我還是非常認同合作方的做法,不是從項目層面來談合作。

    觀點地産新媒體:在您研究的産業地産中,國内外有沒有什麼模式或者案例可以作為參考或者借鑒?

    劉愛明:這方面不多。因為研究未來的東西,有些現在壓根還沒有出現,可能在國外會有部分,但在中國還沒有。比如我看到一些國外的寫字樓空間打造得很酷,他們國家有比較多互聯網企業,可以研究這些企業怎麼運作、成長以及賺錢。

    撰文:鐘凱 武瑾瑩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産業地産

    中城新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