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圳到珠海,看見了灣區“潮向”

观点网

2021-11-24 15:05

  • 2021年,綠景攜手深圳客“城市名家講壇”的第六年。

    每當季節變幻,總要有人預見方向。

    當下,無論對于灣區、我們的城市,或是深度參與未來城市運營的房地産,方向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

    2021年,綠景攜手深圳客“城市名家講壇”的第六年。11月18日,在珠海綠景玺悅灣,一場關于未來方向的思辨也随即展開:大灣區潮向是什麼?我們的城市缺少什麼?未來的房地産在城市中的角色又是什麼?

    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委員會委員師龐偉,深圳世聯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創始人陳勁松;知名青年藝術家、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宋建樹,他們嘗試從自己的角度,去預見並實踐未來的方向。

    共創城市所向,序幕由此拉開。

    01

    灣區,無問東西

    龐偉是一位著名的景觀設計師,更是一位數十年灣區城市的觀察者與生活者。在18歲就來到廣州生活的龐偉眼里,廣東人是最具有包容性和國際化的中國人。

    “與其說來了就是深圳人,不如說來了就是廣東人。”

    翻開歷史的書卷,時間回溯至1840年,歷史博弈的主旋律放到了大海上,尤其是東部和南部沿海,而對廣東人來說,這個進程則要更早一些。

    在更早的明朝時期,最先發展起來的是與珠海關繫最密切的澳門,那時的廣東已經邁出日後波瀾壯闊的“西學東漸”步履,而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城市的廣州一直是包括國家最封閉時期與外界溝通的“一口氣”。歷史上,廣東人習慣漂洋過海,尋找更大空間的生存,“廣東人成為以世界為家的人”。

    改革開放初後,中國打開了“南風窗”。挨着香港的幾個地區都在飛速發展,尤其是深圳。但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對最先定的四個經濟特區寄予同等期待。

    “風水輪流轉,古哲說,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珠江也不例外,”。在龐偉看來,在新格局和新權重下,歷史走向這盤棋要重下了。過去四十年,從灣東到灣西,下一個關鍵“出海口”可能就是珠海。

    對于珠海振興,龐偉認為,把地靈引到人傑,才是珠海新一代房地産商要做的事。

    02

    生活,需要忘情

    “珠海、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是文化沙灘,能曬太陽能充電。”史航給予我們一個對于城市的全新認知。

    他說,要想在一片沙灘創造很多可能性,就要認識每個人的焦慮和期待,才能認識一個城市到底缺什麼。

    “城市與人之間,有時候需要自然溝通的媒介。”

    愛講故事的史航說,你可以在咖啡館,跟一位姑娘說,可以加個微信嗎?你也可以在健身房撸鐵的時候,撩撥帥哥,幫我擡一下腿好嗎?

    當然,以史航的親身體會看,最融洽自然的方式是養貓,養寵物,每個社區都應該有個社區寵物醫院。在寵物醫院,你更容易拉近與美女的距離。畢竟,他有養貓的焦慮要分享,你也可以請教養貓的秘籍。

    于是為了更多方便掃碼加微信,史航最高記錄一口氣養了15只貓。

    說到城市所缺,史航認為,城市缺的就是讓你突然“嗡”一下的東西,一種忘情的方式。

    他說:“在這個時代,大家手里都要有一樣讓你忘情的東西。”

    03

    城市,内容質變

    談現代城市,自然離不開房地産。而陳勁松可能是過去20多年里,最懂中國房地産的人之一。

    他說,過去房地産創造了城市和自由,未來能代表什麼很難說,也很難預測。“200年前歐洲人預測,未來人類會住在100層樓高的天空里。但他沒預測到電梯;而歐洲人至今沒住上這樣的高樓,但中國人實現了歐洲夢。”

    陳勁松強調,未來中國房地産會從形式逐漸轉向内容,“雖然現在大家說城市讓生活很美好,但事實上,現在的城市讓我們很焦慮”。城市有美的地方,但一個小時的通勤,兩個小時的排隊看病,三個小時的加班,使得現代人愈發“難受”。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中國房地産要進行實質性的突破,尤其是空間的規劃。陳勁松一連說了幾個“如果”,歸根結底都匯集在使用功能的突破上。

    如果沒有對使用功能的實質性突破,紐約就沒有SOHO的藝術家把廠房變成工作室、住宅;如果綜合樓大樓沒有使用性質的突破,香港銅鑼灣就不可能有奧特萊斯;如果規劃功能沒有改變,甚至連倫敦的泰特當代藝術館都不可能存在。

    “讓城市的内容發生實質性變化,還要靠房地産的不斷努力。”

    陳勁松希望綠景未來的社區要把“服務真正體現在服務上,而不是管理上。”

    至于中國房地産未來精耕自作的方向,陳勁松把城市、科技與人放在了一起,他認為,這是中國房地産行業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04

    向往,就是容忍撒野

    今天的大灣區城市群,可以說是中國最好的城市,但人們依然覺得各有所缺。那麼,我們究竟向往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如果一個城市足夠包容,它就應該容忍藝術家作為這個城市里邊的一群撒野的人。以太刻闆的内容,沒有可以撒野的地方,你的靈魂又如何釋放呢?”知名青年藝術家、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宋建樹描述了他向往的城市。

    陳勁松則表示,城市發展過程中最先要解決城市便利性,比如,最長壽的是香港,最方便的是東京。而空間需要創造某一種“意外”,比如城市花園不要被園林景觀師全部抹殺,留有一隅自由的空間,或許是年輕人更需要的。

    在史航看來,城市規劃方面,不是信息的匮乏,而匮于信息的過剩。如果城市是一張紙,那麼被復印七八十次,已經看不出原畫了。沒有運轉時間,只有刷新時間,等于一種活躍的死機狀态。

    談到城市“邊框”,他認為,人不用把知識放在腦子里,而是見識,見識在于開放心與定力的結合。“願我們每一個能決定事情的人,不管決定多大事,哪怕是喝甜豆漿或咸豆漿,都能又有開放心,又有定力。”

    探讨城市所缺和城市所向,不僅關乎到房地産本身,更關乎到我們每個人向往的理想城區和生活狀态。

    也期待我們在踐行這些想法中,逐漸找到心中的“所向”。

    05

    我與城市 雙向奔赴

    當下的城市與人,不再是單向選擇,更是一種相互需要、雙向奔赴。當這座城市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亮點,自然會産生吸引人的磁場。

    當我們為其奔赴而來,能感受到幸福感、歸屬感的時候,這座城市就是我們的心中所向。

    多年來,綠景通過城市更新,引領城市生活未來的方向。未來,綠景還将在珠海呈現灣區的另一種可能,有生态、有生活、不浮躁,共創全新生活内容。

    因此,在這個“預見方向”的特殊時刻,2021年綠景集團也開啟了“共創計劃”。力邀各界專家學者,以他們的思想和經歷出發,從“綠色”“智慧”“共享”“人文”四大維度,審視城市的過去、現在,探索城市未來,逐步繪制灣區美好生活藍圖。

    作為“共創計劃”發起者的綠景,有數十年舊改積累和專業化舊改團隊,為“共創計劃”提供了清晰的實施路徑。從房地産開發商到城市運營商,綠景一直在打破自身的邊界,為居者創造理想生活,為城市打造品質人居範本,兌現共享的創想。

    本次名家講壇正是年度“共創計劃”的節點事件之一,請到的嘉賓都是各自領域話語權的制定者,也是城市的觀察者、設計者和構建者。

    綠景理解的共創,是希望激發一種更廣泛、更深度地思考,帶來對城市不一樣的理解,奔赴下一個更好的時代。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