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華:武漢,還是那個大武漢

观点网

2021-06-04 23:16

  • 一座城市,有着一座城市的味道。

    楊光華 一座城市,有着一座城市的味道。

    城市的味道,就是城市的文化。

    它代表着品位、形象、風骨,也是區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志。

    從表面上看,武漢是一座熱辣、直爽的城市。

    從内質上看,武漢是極具親和力,能兼收並蓄的城市。

    這是陸鳴老師對武漢的理解。

    武昌的文脈,從昙華林開始。向東約7公里,到達珞珈山。

    從昙華林到珞珈山,是武漢的文化中軸線。

    昙華、珞珈,均是佛教梵語。

    一個是三千年才開一次的花,指佛法難得。昙花一現,源于此。這里曾有一座昙華寺。

    另一個則是小樹為冠的山,也被喻為寶珠。

    殷躍建老師說,一個是修來世,另一個是結因果。

    有民間傳說說,當時家家戶戶喜愛種昙花,聚而成林。也有說,清時,這里的居民用壇種花,一壇一花。後,壇轉化為昙。

    昙華林,武昌城的一條老街,連着三條巷子:胭脂路、糧道街與得勝橋。它夾在武昌的兩座山之間,花園山與螃蟹岬。

    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大學,有教堂與醫院。從文華書院,到華中大學,到如今的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大學的圖書館專業。

    瑞典教區舊址、夏鬥寅公館、真理中學等等。腳下的青石闆,林則徐、張之洞、陳獨秀、老舍踩過。

    這里既滋養出了董必武、陳潭秋、李漢俊、吳祿貞、劉靜庵等革命志士,也有韋棣華、石瑛、嚴良堃、章開沅等文化名人。

    相聲大師夏雨田,曾就讀于文華中學,大學就讀于華師中文繫,是中國相聲界首位大學生。

    在這條老街上,看到古羅馬風格的建築,也能看到中式庭院。昙華林,是最能證明武漢兼收並蓄精神的街頭博物館。

    昙華林,當年承載不了新的大學。于是,武大、華師等遷徙東湖邊,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山頭。

    李四光在東湖邊,修建武漢大學。珞珈山,原為,羅家山,落駕山。武漢大學首任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将其改為,珞珈山。多少大師,在這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如今比較城市,不僅比地盤、人口,還要比大師、大學。最好的書房,就是家門口的大學。在這座文化之都,我們都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細胞。

    前段時間,有消息說,武漢常住人口1232萬人,低于鄭州1260萬人。

    這是過時數據。截至5月31日,武漢常住人口1352萬人。

    武漢,還是那個大武漢。

    武漢擁有三大萬億級産業群,五大産業基地。89所高校,在校大學生,世界第一。大學生、大産業、大戰略,才有大未來。

    所以,我們依然愛這座英雄之城、未來之城、活力之城。

    文|楊光華(地産寫字人)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楊光華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