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經濟復蘇的挑戰與應對

观点网

2020-07-20 16:46

  • 長期來看,從适應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揭示出來的、本就存在的國際矛盾,以及中美關繫新格局來看,中國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自身的事情,一方面注重國際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堅定地推動改革

    沈建光​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第二季度,伴随着國内疫情得到階段性控制,復工復産進展順利,國内經濟延續回暖态勢。展望下半年,考慮到危機之下逆周期政策顯著加大,1萬億元特别國債與3.75萬億元專項債直達地方,将有助于提振“兩新一重”投資回升,並纾困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群體,對下半年中國反彈給予支持。然而,疫情之下,中國經濟復蘇态勢是否穩固?在我們看來,未來需要重點關注與應對如下四大挑戰。

    着力增強消費反彈的持續性

    2020年,疫情之下,國内消費受到明顯沖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疫情最嚴重的1~2月份一度下滑至-20.5%。伴随着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得到階段性好轉,國内生産恢復,消費重啟。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下降2.8%,較上期大幅回升4個百分點。其中,線上消費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帶動消費的重要增長極。1~5月份實物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達到11.5%,占社會零售産品總額比重24.3%、較上年同期提高5.4個百分點。進一步,從京東消費大數據來看,受益于疫情常态化下的國内商品供應鍊的持續修復,居民消費意願有所提升,加之多地消費券與電商平台結合,電商企業共同讓利支持“6?18”網上促銷節,6月京東線上消費呈現明顯反彈。

    在我們看來,消費回暖意義顯著。一方面,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最大引擎,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另一方面,當前海外疫情蔓延,中國除了防疫用品、在線設備等與疫情相關的商品出口大增外,其余主要商品出口明顯回落,外需疲軟前景下,内需更是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然而,盡管近兩個月中國消費已經出現反彈态勢,但結合京東線上消費數據可以發現,當前消費反彈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征,低線級城市、部分中西部省份以及低收入群體受疫情沖擊更為明顯,當前消費恢復相對遲緩。下一步,通過出台政策扶持措施以穩住目前的消費回暖勢頭,同時加大對消費薄弱地區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通過增加轉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發放現金券、消費券等多種方式,提高特定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延續難能可貴的消費回升勢頭的關鍵。

    積極緩解小微企業的運營壓力

    民營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創造就業崗位的最重要渠道。近年來,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民營企業造成了沉重打擊。

    我們結合2308家A股民營上市公司的财務報表數據分析發現,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盈利水平顯著惡化。以今年第一季度财務報表來計算,樣本企業報告期内總和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約為-8.6%,而過去5年的復合增長率超過18%;盈利水平的惡化程度則更為明顯,第一季度全部樣本企業總和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28.7%。分行業看,休閑服務、交通運輸、紡織服裝、汽車等行業受到的沖擊最為明顯。

    與此同時,盈利下滑也暴露了部分企業的償債風險。第一季度伴随樣本企業的盈利下滑,上市民營中小企業的利息保障倍數從2018年的5.18倍和2019年的5.11倍,驟降至當前的2.88倍,企業的潛在違約風險明顯擡升。其中,處于虧損狀态導致利息保障倍數為負值的樣本企業占比超過40%,利息保障倍數低于1倍的超過半數。分行業來看,休閑服務行業利息保障倍數為-1.63,超過77%的樣本企業處于虧損狀态,這部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極大;建築裝飾、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分别為0.66倍、1.69倍和2.19倍。

    因此,在當前穩就業成為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的背景下,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發揮民營經濟就業“穩定器”作用尤為重要。對此,應持續加強對民營中小企業的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緩解企業經營和資金鍊壓力。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金融繫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就是支持金融直達實體經濟、落實服務小微企業的重要舉措。同時,更加注重貨币、監管、财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前瞻性地做好銀行資本、撥備和不良貸款處置的政策儲備,加大财政對于企業融資擔保、金融風險處置等方面的投入,為銀行不良率上升提供必要緩沖。

    更加重視産業鍊斷裂和轉移風險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已進入“下半場”,但海外疫情仍處于持續擴散蔓延的态勢,對我國産業鍊供需兩端的沖擊需高度關注。根據我們對8000余種海關進出口商品品類數據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下的制造業31個行業逐一匹配發現,涉及國内各個産業中,電子信息産業的進、出口的敞口非常高;紡織服裝鞋類制造業、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出口敞口較高,易受外需下降沖擊;油氣、黑色、有色、木材家具等的進口敞口較高,對國外上遊産品的依賴較強;同時,一些高技術産品(如光刻機)則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除此以外,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疫情沖擊下,産業鍊外遷風險加大。不可否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美國吸引制造業回流的呼聲異常強烈,特别是對芯片等高技術産品,美國一方面加大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一方面呼籲台積電在美建廠。而此前,特朗普甚至曾表示要為從中國遷回美國企業給予報銷,涉及廠房、設備、知識産權、基建等費用由美國政府買單。實際上,中美經貿協議的簽署似乎並未延緩美國吸引制造業回流的決心。

    可以看到,在中美經貿摩擦、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下,近年來中國産業鍊外遷速度加快。其中,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有相當一部分已向東盟諸國轉移,中國出口全球占比從2015年的最高值13.6%,回落至2019年的13.1%;同期東盟出口的占比從7%升至7.5%,上升份額基本等同于中國下降的份額。而近年來,伴随着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美國近鄰墨西哥也擠占了中國更多高附加值商品的對美出口份額。

    因此,對待外需、外遷沖擊下的産業鍊轉移風險需要保持警惕。當然,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繫、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全球範圍内仍獨具吸引力,這其實為避免大規模産業外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未來應對産業鍊外遷的現實風險,需要持續加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外資限制,更需要采取競争中立原則,減少民營企業準入限制。此外,增加政策透明度,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加大金融開放确有必要,這将有助于吸引投資、赢得更多跨國企業的合作,為應對逆全球化争取更廣泛的支持。

    穩妥應對中美經貿關繫變化

    疫情加劇了本已處于“非常态”下的中美矛盾,亦打破了年初中美經貿第一階段協定達成而創造的良好談判氛圍。

    實際上,對待中美關繫,我們一直認為,雙方博弈是個長期過程,分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層次的體現,涉及經貿、技術、金融、經濟制度、意識形态乃至大國博弈。相對而言,在經貿領域,中美争端源于價值鍊分工不同,尚有回旋余地。但一旦上升至其他摩擦,情況将更為復雜。近來美方在香港特别關稅、中概股問責以及鼓勵産業鍊回流等方面頻頻發力,意味着後疫情時代中美關繫将迎來新的格局。

    從長期來看,從适應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其揭示出來的、本就存在的國際矛盾,以及中美關繫新格局來看,中國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自身的事情,一方面注重國際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堅定地推動改革開放,以不變應萬變。特别是做好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土地制度改革、财稅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均等化、釋放民營經濟活力,推動教育和科技體制的改革等,以改革開放應對後疫情時代的全球政治經濟新格局。

    沈建光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