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宜居大都市和美麗鄉村如何建成?| 英國經驗

观点网

2019-06-28 09:39

  • 英國如何建成國際宜居大都市和美麗鄉村?

    夏磊 建設國際一流的宜居大都市和美麗鄉村,是高質量城市化的發展目標。英國作為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國家之一,既建成了國際宜居大都市,也有力地保護了美麗鄉村。倫敦既是英國的政治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也擁有海德公園等8座國際聞名的皇家公園,宜居宜業宜遊;而鄉村在綠帶的保護下,完好保留了大量城堡式建築、莊園和傳統民居,百年老宅的比例高達28%,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那麼,英國如何建成國際宜居大都市和美麗鄉村?

    英國居住品質高,住房總體充足。獨具田園特色、居住環境良好,80%的住房分布于城郊和鄉村、79%的住房為獨戶住宅、城市和鄉村的居住區都富有田園元素;居住條件良好,人均使用面積38平米,住房質量佳且保養好,百年老宅占比達21%。套戶比自1971年起維持在1以上,2016年為1.05;住房自有率自1984年起維持在60%以上,2017年為62%。

    英國作為率先展開工業革命的國家,也是最早經歷城市化的國家之一,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帶來了住房擁擠、貧民窟、衛生條件差、環境污染、傳染病流行等典型城市病。在應對城市病的探索中,英國形成了重視居住環境、推崇田園特色的城市和住房發展理念,在住房、城市和都市圈三個層面顯著改善居住環境。

    住房規劃方面崇尚低建設密度,住房以獨戶住宅為主且普遍設有花園庭院,居住舒适度高。19世紀中期,近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主張“生活與藝術一般”,在其代表性建築“紅屋”中彰顯濃厚的田園風情,受到社會廣泛認可。1920年,英國頒布《住宅建設指南》,制定了工人階級住房的建設基準,包括要以聯排和半獨立住宅為主、城市與郊區建設密度分别為每公頃30與20戶等規定。1989-2002年,英格蘭平均新建住宅密度為25棟/公頃。同時,英國的住宅大多配套有花園庭院。2010年,英格蘭家庭花園用地5645平方公里、占全部土地的4%,是住宅用地的3.7倍。

    城市規劃方面重視生态環保,修建大量公園、綠帶,顯著改善城市環境。在城市内部,英國修建大量公園,城市綠化滲透到每個角落,有效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倫敦的綠地覆蓋面積占比達38%,擁有海德公園、灌木公園、維多利亞公園等多個大型公園。在城市外圍,英國自20世紀40年代後在倫敦等大城市周邊設置大量綠帶,嚴格限制綠帶内開發。英格蘭綠帶覆蓋面積占比高達13%,且至今維持良好,對改善城市生态環境、提高居民  生活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英國還設立大量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在充分保護自然生态環境的同時,也滿足居民旅遊休憩的需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通過建設宜居新城,有效緩解大城市人口壓力,促進都市圈周邊地區發展。英國自19世紀開始推崇“花園城市”理念,並嘗試建設宜居城市。1820年,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最早提出“花園城市”(Garden City)概念;1898年,霍華德在《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正式提出“花園城市論”,主張建立城市與鄉村相結合的理想城市,被稱為20世紀的偉大發明;20世紀初,英國城市規劃之父雷蒙德昂溫設計修建了第一座“花園城市”萊奇沃思。在“花園城市”理念影響下,1946年英國頒布《新城鎮法》,正式開始衛星城建設。新城選址考慮了生态環境、水源、交通區位等因素,一般設立在大城市周邊的鄉村,有大量植被和水域覆蓋;住房建設方面,采取低密度、低樓層的開發模式,前後配備小花園,提高居住體驗度;此外,新城規劃在建設後期也愈發成熟,不僅考慮環境、住房、就業因素,還充分考慮交通規劃、商業配套、經濟發展、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等,提高城市的功能綜合性和獨立性。截至1970年,英國共建設33座新城。一方面,新城有效緩解了大城市人口壓力,如倫敦的大量人口被分流到周邊的8座新城,而倫敦人口從1939年的962萬縮減至1981年的671萬;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都市圈周邊區域發展,如第三代新城密爾頓凱恩斯從倫敦都市圈周邊的一個小村莊,發展成環境優美的經濟重鎮,成為國際新城建設的成功典範。

    夏磊 恒大研究院副院長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夏磊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