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中美貿易摩擦深處的博弈與變局

观点网

2018-08-16 11:39

  • 中國現在是第二次入世,中國應該把貿易摩擦變成一種動力,為什麼我們自己人這麼悲觀?

    貿易摩擦只是個策略

    目前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國内存在着這樣一種觀點:認為特朗普太高明了,深不可測,他的貿易戰略非常深邃,讓我們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對付他了,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今年我還在瑞穗的時候,曾去歐洲拜訪了歐洲16個城市的50多家大型企業。我發現,歐洲大部分人都覺得特朗普就是要毀掉全球的美好秩序,把全球搞得一團糟。

    近日,美國方面聲稱,如果某企業跟伊朗做生意,美國方面就要對其進行制裁;而針對這個情況,歐盟方面就對歐洲的企業宣布,如果歐洲企業遵守美國不跟伊朗做生意的命令,那麼歐盟就要制裁這些企業。

    我在巴黎的時候就有疑惑:在關于美國與歐洲達成零關稅的問題上,為什麼國内覺得好像這個協議一下子就能成立,並且認為中國被歐美聯合排除在外了呢。

    實際上,這個零關稅協議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達成,特别是日本跟歐洲達成的零關稅協定,並不是協定出來後馬上就能實施的,而是在達成協議之後,還有七年過渡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發達國家之間談一個這樣的協定多難。這兩年歐洲的企業家對特朗普政府是咬牙切齒,因為他們會損失慘重,比如法國最大的石油公司兩三年前剛剛在伊朗投了40億歐元,但是現在馬上必須撤出。有時候美國人也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比如說當時簽的協議,作為協議一方的美國卻突然之間便決定退出了。

    美國現在最多使用的一個數據,就是特朗普在美國國内的支持率:40%多一點,其中共和黨對他的支持率達到了88%,是最高的。

    但從另一方面想,如果支持率總體是40%多一點,其中,共和黨達到了88%,那隐藏信息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民主黨對特朗普的支持率是10%以下。也就是民主黨基本上沒有人認可特朗普,只是共和黨高度認同特朗普,所以11月份的選舉是非常關鍵的。

    中國國内對前景比較悲觀,但海外,比如歐洲,他們對中國的前景倒是一點不悲觀。當然,這里有深層次原因,最近因為存在環保、資金等壓力,國内的中小企業其實很困難,有些甚至跑路。

    歐洲大型的跨國公司,現在都在增加在華投資,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歐洲的跨國公司沒有資金壓力也沒有環保壓力。歐洲50家公司,沒有一家公司在中國被關,這50家公司是歐洲最大的企業,都在增加投資。為什麼?他們認為,中國企業收縮的時候,正好是外資擴張的時機。

    國内确實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你到美國,你會看到美國的精英也非常焦慮,他們會擔心中國接下來就要超過他們。這個有實實在在的數據可以佐證的。

    首先,我們來看今年年初的零售市場。海外認為這是改變全球經濟格局的一個重要的事件。十年前,美國爆發金融資危機之前,中國的零售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今年中美基本不相上下,甚至中國基本要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場,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數據。

    現在寶馬、奔馳在中國的銷量業務是美國的兩倍到三倍,但是就在五年前,美國還是他們的第一大市場。這個數據對比也反映着消費市場的變化趨勢。

    其次,我們再來看出口方面的數據。過去十年中國利用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機會,即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時,融資困難,都在收縮出口,而中國就拼命地擴張。

    我們的出口,十年前還是第三位,低于美國,今年已遙遙領先,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我覺得出口規模的變化,其實也是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精英階層焦慮擔心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于中美貿易摩擦,我不是很擔憂,它也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中期看,這是一個科技領域的對抗;長期來看,可能就涉及到一個大國崛起的制度和規則問題。這三個層面都很重要,貿易摩擦其實就是個借口。

    我也跟美國的議員和投資者做過交流,他們中沒有人認為特朗普的所作所為能把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下來,而且也不認為這是重要的。美國對中國的最主要的一個訴求其實是知識産權問題,這是最核心的;還有一個是國企補貼問題,這個是經濟制度問題。

    我們從最新的A.I.(人工智能)技術來看,全世界的相關企業就是在中國和美國,在歐洲基本上沒有一家A.I.企業。全球市值前十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不是美國公司,就是中國企業。中國現在的阿里、騰訊,全球排名第五、第六位。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SAP現在市值全球排50名,排在很多中國公司之後。

    對于中國公司,我這里有三個指標,一個是企業數量,一個是企業的投資量,一個是從業人員數量。就投資量而言,現在深圳很多地方在A.I.的九個細分領域的投資量超過矽谷。當然,美國在最核心的領域,如處理器、芯片方面還是遙遙領先。中國在很多A.I.的應用方面,如計算機、視覺、包括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投資量,企業數量都遠遠超過美國。

    中國最厲害的是什麼呢?就是從業人員。畢竟中國每年培養八百萬工程師,這個數據是讓所有的歐洲人、美國人聽到就吓壞了,他們想:“我們怎麼跟中國競争?”中國每年培養800萬本科畢業生,他們會認為自己只有在處理器、芯片最高端的領域,美國的從業人員遙遙領先于中國,而其它八個領域中國都遙遙領先。所以說,貿易摩擦只是一個策略,因為美國看到我們中國在很多技術領域正在追趕。

    有人最初認為特朗普是為了11月份選舉,關注起貿易逆差的。現在看起來不是這樣的。還有一種觀點,就是特朗普把全世界搞亂,使得全球都不太平,促使全球的美國企業都回流,其他國家的企業也都到美國去。第三種觀點,認為美國是為了重塑國際秩序,維持美國第一的地位,這個策略跟中國其實是有沖突的,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倡導多極世界,美國現在還是想回到單極世界秩序中美國主導的狀态。那麼最後,就是修昔底德陷阱,如果這樣,就是完全是不可調和的。

    這些就是我們在貿易摩擦過程中要考慮的。也許中國政府當時第二次談判的時候認為我們在貿易上讓步,就可以達成協定。我們看到中國承諾750億美元的額外進口,也簽了2000多億的協議,而且當時特朗普也簽了,但是一個星期後他又反悔了。這也說明,這個貿易問題實際並不單單是一個貿易問題。特朗普政府就是盯着中國知識産權保護、政府補貼等問更重要的問題。

    美國的軟肋

    美國它有很多的強勢的地方,但是它也有軟肋。比如,美國現在就在跟全世界“打官司”。

    前段時間,印度、俄羅斯……連加拿大都宣布對美國實施增加報復性關稅的措施。現在,中國也開始“報復”了,這個“報復”其實是有效果的,否則特朗普政府也不需要推出“120億美元”,光美國國内農民他就動用120億美元,那還有這麼多其他企業,怎麼辦?

    美國跟歐洲達成協議其實就意味着不兌現他當時對歐洲汽車的關稅懲罰,因為汽車牽涉到德國命脈,德國肯定會跟他“拼命”,所以特朗普現在先暫時緩一緩,但實際上達成這個零關稅協定其實是遙遙無期的。

    特朗普一推出,法國人就表态了,認為農業不可能,肯定要排除掉。我在歐洲待了十幾年,完全不能想象歐洲人最後會同意讓美國打過激素的雞肉、牛肉等農産品出口到歐洲。這個問題,沒有一代人的努力還是很難實現的。

    其他方面,特朗普現在也很難。比如,特朗普最早提出的對中國500億美元的貿易懲罰性關稅,最後也分了兩批進行實施,一批340億美金,另外一批160億美金。為什麼現在要推出2100億美元,其實特朗普堅持要這麼做,我覺得他自己也越來越多會考慮,這個措施将會對美國消費者、美國企業的影響有哪些影響,並且這些影響也是不無避免的。

    中國方面,我們可以考慮兩方面。一方面,我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抱怨現在國内的成本上升、壓力很大,比如土地成本、長租成本;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奇怪的數據。

    比如,從全球的市場份額看,中國生産的勞動力密集型産品占比,現在並沒有下降。美國出售的玩具,其中82%是從中國進口的,家具50%從中國進口,其中美國全球進口量最高的一個産品,是雨傘。美國的雨傘83%從中國進口。

    我曾開玩笑的問過一個墨西哥央行官員,我說:為什麼墨西哥不能出口雨傘到美國去,這些勞動密集型産品大家都能生産,而且你們距離美國這麼近,不需要運輸,包括家具也是。但是我們看,這些産品都是中國生産的,其實無外乎就是中國勞動生産率高,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基礎建設,有健全的産業鍊。綜合起來看,就是這些産品還在中國生産更便宜。

    特朗普現在已經保證,對蘋果手機不征收關稅,因為這個智能手機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出口産品,它不用交稅。其實中國的出口産品是外資企業的資本金,貿易摩擦肯定會傷及自己,肯定是雙輸。

    事實上,美國内部也存在很多聲音。最近我們看到,共和黨最大捐款者之一的企業老闆就公開指責特朗普的貿易保護。還有其他的企業,比如美國高通75%的市場在中國,而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已經超過了美國。這類企業也是很糾結的。

    應該把貿易摩擦當作動力

    為什麼這麼多美國企業受損?他們還支持美國。從股市的反應來看,中美股市對比,我們國内其實對股市存在擔心,但是貿易摩擦對美國股市沒有什麼影響,反而它們的股市還在節節高升。中國投資者對中美貿易摩擦相對悲觀,覺得是冷戰狀态,美國大部分觀察者都認為這個貿易摩擦最後還是會妥協。

    美國的企業為什麼會支持?我覺得有幾個因素:美國自身的企業和政治家對貿易的看法;外部的環境比如歐洲、伊朗,從接二連三的事件看,會帶來歐洲和美國接下來産生沖突的可能性,因為牽扯到歐洲企業在伊朗幾百億的投資,因此歐洲不會輕讓;還有就是美國經濟的前景,從美國大行的觀點看,普遍認為美國明年經濟增長率是在2.1%、2.2%左右。而且現在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高點,這和美國實行減稅導致回籠美國1萬億美金的刺激有關。

    中國現在是第二次入世,中國應該把貿易摩擦變成一種動力,為什麼我們自己人這麼悲觀?而美國企業在中國存在這麼大利益,但它們還支持特朗普調整貿易關稅?這個值得我們反思。歐美商會的一個共同觀點是中國對知識産權保護不利,七成的外資企業(歐洲和美國)認為中國政策發展和溝通的透明度不夠,我們政策透明度其實跟WTO是有關繫的。海外企業抱怨知識産權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其實也是我們自己想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面。從這個維度看貿易摩擦,它不僅是貿易,更牽涉到科技,甚至牽涉到全球治理結構的影響力要求,貿易摩擦基本上會是持久戰。

    短期内對中國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覺得就是不要讓貿易的戰略沖突擴張到其他的領域,包括擴張到軍事領域、擴張到地緣政治性,如果一個個擴展出去的話,很可能會造成一個冷戰的局面。這是最重要和最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我們不回擊也不行,但是如果美方現在和我們談的話,我們怎麼反擊?我覺得我們的反擊不要讓它超出經濟的範疇,因為經濟畢竟是中美之間相對最穩健的關繫。

    房地産問題是關鍵

    就目前的經濟來看,為什麼海外有抱怨?國内為什麼會這麼悲觀?我覺得房地産已經對中國的消費、實體經濟造成很大的擠出效應。

    曾經有個銀行行長就跟我說過一個問題,就是說現在除了房地産,他都不敢投資。實體制造業、服務業等等其他的行業不敢投;但是投房地産目前來看是最安全的,所以這種情況下資金還會流到房地産。從需求端看,老百姓也相信房地産是最不會虧損的。這樣看房地産還會漲。但是我存在一個反問,如果這個經濟體當中,石油、房地産是很好的,其他的實體經濟都不好。那誰來買石油和房子呢?這些實體經濟都不好,工資的增長也沒有以前快了,那麼誰有這麼多的購買力來滿足價格越來越高的房子?這個房貸負擔越來越高,擠出其他的消費。

    還有關鍵問題就是,過去20年中國人的文化都是這樣,喜歡買房。為什麼過去20年當經濟更好的時候,我們房價也沒有現在漲得這麼兇猛。房價漲的最兇就過去這幾年。其實我覺得還是和杠杆、流動性有關繫。我們看到最近流動性一收縮,我們的零售、消費立刻下來很多,這其實就跟中央的去杠杆政策有關,這個結果對實體經濟影響其實是很大的。

    還有就是工業利潤,我剛才提到的一個數據問題,就是目前市場上對于工業、企業這塊兒存在很大争議。作為一個研究經濟20多年的經濟學家我也很納悶,按照官方數據,工業情況很好,國際視野也很大。今年上半年公布的經濟指標數據,是非常強勁的,GDP增速6.8%,工業利潤是16%的增長,消費、投資數據也都可以,都是高于政府目標的。但為什麼突然之間把去杠杆變成穩杠杆?很明顯,去杠杆變成穩杠杆就意味着貨币政策要放松。由于網上信息透明,很多人把統計局的數據拿出來,對照其他渠道的統計數據,發現今年企業的絕對值比去年要低很多,所以用沒有調整過的數據來看,工業利潤可能是負增長。統計局的解釋是:樣本不一樣,所以這就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從其他的方面來看,經濟存在非常明顯的放緩情況,房地産還可以,其他的經濟,包括投資都在放緩,而出口,目前來看上半年出口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出口增長增幅了10%,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下半年經濟壓力很大。從7月份剛剛公布的數據看,出口增速達到12%。所以,我們雖然喊了幾個月貿易摩擦,其實還沒真正開始,真的開始就是在下半年。

    美國對很多産品是從7月份開始加關稅,那麼加關稅之後,我相信出口肯定會受影響。美國是我們第一大出口市場。下半年的出口如果面臨壓力,消費又面臨壓力,投資又面臨壓力,所以我看到政府提到“六個穩”也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六個穩”中其實最主要的一個政策就是基建,所以基建可能會有所改善,基建固定資産投資,是今年以來下降最多的,所以可能要把基建往上提。但問題是,基建過去幾年也增長的非常高,已經實現20%的增長了。

    我記得去年去烏魯木齊考察,今年去蘭州考察,(它們城市的)地鐵線今年停了幾條,就是因為去杠杆,地方政府債務控制,其實基建的壓力也很大,很多是很難盈利的,都是要靠政府投入。

    現在來看去杠杆、強監管,一方面是緊縮貨币政策,一方面再加上監管加強,疊加效果造成我們的社會融資規模呈現負增長,影子銀行大幅下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六穩”,其實“六穩”最核心的,我覺得還是穩杠杆。穩杠杆的意思是不用再降了,就是先穩住,使得目前經濟下滑的趨勢得到遏制。

    從市場角度看,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看中國的政策其實可以說是有效的。國家一旦要開始轉向,會從高利率降息,其實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市場可能有誤解,認為我們沒有降息,央行也從來沒宣布降息,但是實際上它是降息的。而且央行把基準利率的機制都換掉了,過去是一年期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現在央行從不提它,就是用七天回購利率。我們看到市場利率已經下降這麼多,其實就是寬松的貨币政策已經開始,這個非常明顯。所以從這方面來看,經濟下半年可能會得到一些流動性的支持。

    那麼另外一方面來看,就是我們加息的時候,為什麼現在經濟一下子就這麼糟糕;去杠杆的時候,利率一下從3%就升到了4.5%,所以要做到穩是很難的,要麼就“放”過頭,要麼就“收”過頭。所以我在想,下半年經濟狀況帶給我們的感受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痛苦,因為貨币在放水。但是,另一方面房地産,政府表示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去掉增長幅度,就是不可以上漲。這個對房地産商會形成很大的沖擊,對房地産商的預期影響會很大,我覺得下半年房地産拿地會大幅下降。這個其實對寬松基建、加大基建是不容易的,因為地方政府沒錢,他們怎麼去增加投入?所以這也有矛盾,本來房地産商最大的想法是認為預計政策會放松,但突然之間其他都放松,就是摁住了房地産。但我覺得中央也是對的,因為如果你不遏制房地産,一旦放松,資金基本上都到房地産去了。

    所以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難的狀況,也說明我們在經濟改革、供給側改革方面還有很多的結構性問題沒解決,完全都是靠行政來操作。我們來看一下數據,在房地産方面,新增房地産貸款占新增貸款比例還是在30%到40%左右,即使在這麼嚴厲的控房價、實行控房地産政策下,資金其實還是流通到房子。

    作者為京東金融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撰文:沈建光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