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4月經濟弱復蘇 更多政策看兩會

观点网

2020-05-17 08:24

  • 向好數據背後仍存隐憂。

    沈建光 5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今年4月主要宏觀經濟數據。總體來看,伴随着國内疫情得到控制,復工復産加速推進,4月經濟數據延續3月以來的反彈迹象,工業增加值同比回正、固定資産投資加速反彈,汽車消費走出冰點,出口增速好于預期。

    但是,向好數據背後仍存隐憂,如整體經濟回暖态勢並不強勁,需求端回暖滞後于生産端的反彈,出口雖然好于預期,但主要是海外疫情下對中國抗疫物資和居家辦公用品需求增加所致,通脹走低、就業承壓仍然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難題。

    在内外部不确定較大情況下,“六保”重在保就業、保民生。建議兩會前後,出台更大力度的危機管理政策,特别是可考慮大幅提高赤字率至GDP的5%,增發3萬億抗疫特别國債,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加強對中低收入群體和中小企業的定點幫扶,用好消費券,發力新基建,以穩定就業,保證民生,提振内需。

    供給側沖擊逐步消退,外需強勁仍存隐憂

    防控措施逐步解禁以來,中國生産端正在迅速恢復,截至5月9日五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升至54.27萬噸,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復工復産帶動下,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回正,報3.9%,已十分接近去年同期的5.4%。

    三大門類中,制造業回升明顯、當月同比增加5%,絕大多數行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彈。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兩位數增長、表現依然亮眼,除受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帶動外,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也成為支撐,金屬切削機床、工業機器人産量同比分别增11.4%、26.6%。汽車制造業恢復迅速,增加值和産量當月同比分别增5.8%和5.1%,與銷售端回暖相匹配。

    從驅動因素來看,與3月情況不同,4月的出口交貨值增速回落,出口對制造業回暖的帶動作用在減弱。實際上,盡管4月中國出口數據表現亮眼、同比上升3.5%,大幅超出市場預期,但主要與國内復工復産後防疫用品出口大增,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居家辦公用品需求強勁,以及一部分季節性因素擾動有關,其背後隐憂仍存。

    例如,除防疫物資、微型計算機等少數品類外,服裝、鞋類、家具、箱包、玩具、手機等主要商品的出口紛紛遭遇較大跌幅,凸顯出當前海外疫情蔓延,國内企業面臨的外需疲軟壓力正在加大。而這從4月中國制造業PM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從46.4銳減至33.5,成為表現最差的分項便可以看出;根據PMI調查,當前反映訂單不足的國内企業占比已高達57.7%,意味着4月的出口增長並不均等,亮眼數字掩蓋了大多數出口導向行業所面臨的困境。

    消費恢復滞後,投資獨木難撐内需

    1-4月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同比為-10.3%,較上期繼續回暖5.8個百分點;尤其4月的表現較為亮眼,受生産回暖和政策發力帶動,制造業和基建投資當月同比均回歸正增長。

    制造業來看,防疫相關的化學和醫藥制造業表現較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大幅回升至正增長,與生産端和出口端的帶動密切相關,但持續性存疑。雖然當月較為強勢,但1-4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僅為-18.8,在三大門類中依然最差,且民間投資仍然較弱。基建投資1-4月同比下降11.8%,降幅比上期收窄7.9個百分點;财政部已于4月底提前下達了第三批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萬億元,基建項目開工有望進一步提速。地産投資1-4月同比下降3.3%、略不及預期,新開工仍然較弱是主要拖累。

    整體而言,基建和地産的回升帶動建築開工相對強勢,對内需形成了一定支撐,近期水泥、挖掘機、重卡等銷量均有明顯回升。然而,可以觀察到截至目前居民消費端的恢復仍明顯滞後,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越發突出。

    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名義增速-7.5%、實際增速-9.1%,降幅較3月均有收窄,但恢復進程仍然較慢。分品類看,食品飲料、日用、醫療保健等必需品依然保持韌性,汽車銷售明顯回暖也成為主要推動力量之一,部分可選品類如化妝品、手機等也恢復較好;但地産類(家電、家具)消費增速仍不樂觀,奢侈品、服裝等也依然較差。值得關注的是,社零總體增速(-7.5%)明顯低于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增速(-1.5%),意味着限額以下企業(中小微企業)銷售壓力較大。此外,限上餐飲收入降幅依然高于30%,從目前采取的防控管制措施(如限流)來看,服務消費場景依然受限,復蘇相對商品更為遲緩。

    抗疫常态化下保民生,保就業是重中之重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在生産和投資的帶動之下,二季度GDP有望回歸1-2%左右的正增長。中國經濟的真正挑戰,已明顯從經濟“休克”下的供給側沖擊,轉化為有效需求不足。

    一方面,海外經濟深陷泥潭将使出口承壓。從目前情況來看,基本已經可以确定,包括美國在内的主要發達國家二季度可能都會陷入同比-7至-10%的大幅衰退,全球經濟至少将經歷兩個季度的負增長。另一方面,盡管國内很大程度上已經解禁,但部分保留的常态化防控舉措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費場景、抑制經濟增長。此外,疫情反彈的風險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将影響信心的恢復。

    上述情況下,保需求的關鍵在于保就業、保民生。政策制定者們應放開手腳,加大危機管理政策力度,通過貨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信貸政策協同發力,幫助企業纾困,穩定就業基本盤,進而穩定市場預期,激發内部市場活力。

    例如,貨币政策要穩定市場流動性、盡快推動降成本;金融信貸政策要持續加強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如适當延長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充分利用好信用貸款、融資擔保、政策性貸款、貼息、應收賬款融資等政策工具滿足企業資金需求。

    财政政策更需要加大力度,建議接下來的全國兩會可有更大動作,如大幅提高赤字率至GDP的5%、增發3萬億抗疫特别國債來擴充财政資金來源;同時,在執行層面,重點加大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加強對中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支持發放消費券、現金券;加強對廣大中小企業的定點幫扶,加大對外需敞口較大企業的扶持,降低企業稅費、完善公積金制度;發力新基建,加大對5G、冷鍊物流、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投資等。

    文/沈建光、張明明、張曉晨

    沈建光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張明明 京東數科研究院研究總監

    張曉晨 京東數科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