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機遇疊加 臨深起飛在即

观点网

2019-09-11 11:17

  • 把握住臨深的機遇,也就是把握住時代的機遇,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中搭上歷史的快車。

    随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深圳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同時,很多人也看到,不僅僅是深圳本身,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雙重機遇疊加下,臨深片區也有望在未來幾年内迎來區域價值井噴期。

    東莞、惠州、中山甚至是珠海,在深圳邁向全球標杆城市的歷史進程中,都有機會實現城市格局的升級和城市價值的飛躍。而在國家高端智庫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産研究中心主任宋丁看來,在臨深片區的所有城市當中,東莞是第一選擇。

    有觀點認為,在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真正的機遇就在臨深。把握住臨深的機遇,也就是把握住時代的機遇,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浪潮中搭上歷史的快車。

    集聚——擴散——再集聚

    瑞典學派經濟學家岡納·缪爾達爾在對梯度發展的效應做了大量研究後提出,梯度發展中同時起作用的有3種效應:即極化效應、擴展效應和回程效應,它們共同制約着地區生産分布的集中與分散狀況。

    缪爾達爾認為,極化效應的作用結果會使生産進一步向條件好的高梯度地區集中;擴展效應會促使生産向其周圍的低梯度地區擴散;回程效應的作用則是削弱低梯度地區,促使高梯度地區進一步發展。

    以缪爾達爾的“集聚——擴散——再集聚”邏輯來看,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實質上就是一個極化的過程。40年來,在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雙重作用下,生産要素和優質資源持續向高梯度地區集聚,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強市,也締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迹。

    近年來,區域協調發展成為新的熱點。有專家認為,不論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抑或是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從實質上來說,都是希望通過資源的高效配置,以高梯度區域帶動低梯度區域發展,最終實現全局的均衡、協調發展。這個過程,也就是擴展效應的具體體現。

    顯而易見,在這個發展階段,臨深片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将在深圳資源的外溢中得到最大的利好。而近10年以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從東莞到惠州,無不從深圳産業的外溢潮中獲益匪淺。而現在,這種趨勢仍在強勢地延續。

    按照經濟發展規律,擴展之後的回程——亦即再集聚的過程,将是削弱低梯度地區,進一步強化高梯度地區的發展。不過,在上述專家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一招妙棋,大灣區的一體化,将使得未來這種“回程”的落腳點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在整個臨深片區,而不是僅僅落腳到深圳一座城市。

    因此,臨深片區的機遇,也許才剛剛開始。

    臨深片區崛起已成必然

    從所屬的區域、人口、面積等維度來看,東京灣區是世界各大灣區中,與粵港澳大灣區最為近似的一個。回顧東京灣區的發展歷史,也能得到些許關乎灣區經濟演變邏輯的啟示。

    東京灣區以龐大的經濟體量、高效的資源配置、包容的文化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其強大的輻射能力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然而,在1950年代,東京灣區伴随着經濟復興,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内人口和産業大量集中,市區無序的擴大、城市過大過密的危害越加嚴峻。

    為了實現首都圈的建設和有序發展的計劃,東京從1958年開始,5次頒布首都圈整備計劃並形成法律。基本方針為:将東京市内人口和産業向周邊衛星城市分散。

    在分散的過程中,東京灣區将周邊業務核心都市、中核都市圈為據點城市,以這些據點城市為中心形成自立區域,相互分擔功能,合作交流,構造分散型網絡。最終才形成如今縱向從北部的埼玉到南部的橫濱、橫向從西部的八王子到東部的千葉的東京灣區都市圈。而在東京灣區的擴展當中,橫濱、千葉等城市也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東京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

    從東京灣區的發展歷程來看,東京作為日本最大的都市、整個灣區的核心,是通過精心謀劃的人口和産業擴散來實現空間的協同和延伸,這也保障了灣區未來的發展後勁。同樣的,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由于土地資源等因素的制約,也有着資源擴展和外溢的強烈内生需求。這正是臨深片區的機遇所在。

    實際上,世界上多數灣區的發展,都經歷了從中心崛起到四面開花的過程。專家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進程中,深圳作為以“全球標杆城市”為目標定位的核心都市,在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同時,也将通過創新資源的外溢最大程度地惠及整個灣區,尤其對于臨深片區而言,将從這種外溢中得到最大的利好,區域價值有望實現飛躍式提升。而随着邊界的模糊,臨深片區和深圳“關外”等區域的差異也将進一步縮小甚至被抹平,共同推動整個大灣區均衡協調發展。

    審校:楊曉敏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