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 WeWork廣州落地記

观点网

2019-04-15 23:41

  • “不能單單用聯合辦公來判定WeWork,現在很多人做的所謂聯合辦公,其實是在做我們九年前開始在做的那個模式。”

    觀點地産網 2016年進上海,2017年進北京、香港,2018年進成都、杭州、深圳……WeWork在中國的賽道上一路小跑。

    在1月份宣布正式進駐廣州後,4月,WeWork舉辦大馬站商業中心社區開幕活動,標志着WeWork在廣州的首個項目正式落地。

    羊城首項目坐落于享有“書院街”之稱的老城越秀區大馬站附近,距離公元前地鐵站近300米,覆蓋11層商務樓、提供1400個工位。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現場觀察,社區将書院文化、南洋風情以及廣州特有的飲茶文化結合起來,通過各種標志性符号進行創新表達,其中貫穿4層的镂空旋轉樓梯是一大亮點。

    環顧上下幾層,可以看到各種專屬辦公室、固定工位已幾乎填滿人,在移動工位更是看到不少人帶着一個電腦、一杯咖啡就專心地在辦公。

    據介紹,目前大馬站社區的出租率已逾八成,總部坐落于香港的高威電信、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天程銅藝等等已入駐,前者還承租了一整層辦公空間。

    在核心城市廣州這一站的落地,使得WeWork在大灣區的底盤似乎更穩一些。據悉,WeWork此前在灣區的拓展並不快,2017年9月,WeWork在香港銅鑼灣落下首項目;2018年9月,WeWork終于挺進廣深,中建鋼構社區落地。

    加上此次廣州項目的落地,目前,WoWork在大灣區共有12家社區空間,包括香港已開業8家、深圳3家、廣州1家。

    而據觀點地産新媒體現場獲悉,2019年,WeWork在香港的社區空間計劃增至9家,深圳計劃增至5家,廣州計劃增至3家,其中廣州今年将具體計劃在江灣商業中心、越秀金融大廈開業,深圳計劃在華潤置地大廈D座、漢國中心開業。

    截至年底,在大灣區三城市預計開業社區超20家,WeWork似乎在加快灣區速度。但市場還尚存質疑:對比于其他早就占據灣區的聯合辦公品牌來說,WeWork這時候進駐廣深尤其廣州是不是稍晚了些?

    “一點也不晚,剛剛好。”WeWork大中華區産品開發副總裁余昇鴻對觀點地産新媒體表示。

    在余昇鴻看來,進駐一個城市取決于許多不同因素,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包括合适的選址、政府的支持、當地産業布局的匹配,以及設計團隊、開發團隊、建造團隊、銷售團隊已做好足夠的準備等等,且現在WeWork已有成功經驗可以應用在大灣區城市上。

    而據其透露,WeWork中國今年将保持每個月開業5到15間的速度,同時進駐城市将由目前的八個擴展到十幾個,“這個速度還可以吧?”

    值得注意的是,在定價方面,WeWork中國官網顯示,大馬站社區的專屬辦公室為3400元/月,固定工位為2000元/月,移動工位則為1700元/月,而這一價格在目前共享辦公領域中處于中高位。

    余昇鴻沒急着直面回答租金問題,而是強調了WeWork的屬性。“所謂的共享空間、聯合辦公其實不能跟WeWork來對比,因為WeWork並不是負責聯合辦公、共享空間的業務,我們是一個社區平台。”

    其進一步表示,WeWork的優勢在于連接全球網絡,包括員工的培訓工作、會員的互動網絡,通過線上的APP,它不單是聯繫到了所在城市以及中國的會員,也連接到國外的會員,将40萬個會員的互動關繫建立起來。

    也就是說,正是這些線上資源網絡的建立、點對點的增值定制服務等等,讓例如阿里巴巴、蔚來汽車等等大小企業都願意進駐WeWork,“企業CEO的角度是如何保持公司的創新,如何吸引並且留存最頂尖的人才,這是他們所關注的,而不是說哪個聯合辦公的桌子多少錢,其實所有的這些物理空間只是一個載體。”

    在余昇鴻看來,WeWork區别于其他聯合辦公品牌的還有業務模式。“除了辦公方面協助一個企業進行拓展成長,我們考慮到了各個方面的,包括居住如長租公寓,教育如幼教托班等等,是建立一整個繫列的一個生态環境。”

    其續稱,事實上WeWork在早期2010年就已經想到建立這樣的辦公生态,並不能單單用聯合辦公來判定WeWork,“現在很多人做的所謂聯合辦公,其實是在做我們九年前開始在做的那個模式。”

    随行的負責人還用了水果做比喻:“每次别人問我說WeWork跟别的聯合辦公有什麼區别?我第一句話永遠是說,我不是,我是香蕉,你說的是蘋果,沒有可比性。”

    在WeWork自己的定義里,他們的同行、對手並不是目前的所謂聯合辦公企業。

    “我們有沒有競争者呢?我們唯一的競争者是這種傳統工作方式的思維,(也就是)一個公司一直處在傳統思維,沒有意識到現代的工作需求,這個是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一個競争。”余昇鴻說道。

    現場 | 全面還原訪談、對話、問答現場,我們的標準就是“真實、獨到”。 

    撰文:林心林    

    審校:楊曉敏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創新業務

    聯合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