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見 | 地産蕭條時代?

观点网

2018-11-16 00:36

  • 和購房者身受其害,卻不懂得是什麼在作祟不同,房地産從業者的感受或許會更敏感一些。

    觀點地産網

    剪影一

    早晨的G市地鐵和所有城市無異,因為客流量過大,地鐵已經早早地設置好限流屏障,掐着時間上班的人群即使擔心遲到,也只能無奈地掏出手機,若無其事地打發等候中的分秒。

    地鐵口外,等候的人早已經滿滿實實地繞上一圈,只等工作人員“開閘”,便可以名正言順地過安檢、刷卡、進站,即使候車的時候還是難免要再經過一番貼身肉搏,但終究是進來了。

    這里是距離城中心8.5公里遠的城中村,城市化進程中暫時被遺忘的産物,雖然居住環境差一些,但是好在租金便宜,到市中心也只需要半個小時的地鐵車程。也因此,聚集在這里的年輕上班群,一到上班時間就人潮如螞蟻行。

    住在A街的租戶上周剛剛搬走,一大家子在這里住了2年多,6個錢袋終究是攢夠了。擺脫擁擠的上班人群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

    業主微信群里,新加進來的住戶和他透露了最新的行情,這個樓盤的最新成交價比自己當初買時足足便宜了8000元/平方米。對于湊足首付就已經花費近乎半生時間的他來說,自然心中不忿。

    房價只漲不跌,這是過去幾十年樓市行情譜寫的趨勢,也刻進普通大衆的腦海中。于是,他着急地想讨說法,做了從小到大最高調的一次決定,呼籲其他買虧了的業主一起去拉橫幅,可惜響應的寥寥無幾。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10月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房屋新開工面積、房企到位資金、各地區商品房銷售等數據多呈現下降或增速回落态勢。為了度過最慘的“金九銀十”,不少房企只能祭出大招,竭盡所能地加快銷售,回籠資金。也因此,上述的降價個案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求全”。

    剪影二

    對于房地産行業來說,普通人就像是這副軀幹中的神經末梢,對變化的感受永遠是最晚的。當危機傳導到自身時,多數人只能茫然無措默默承受。和購房者身受其害,卻不懂得是什麼在作祟不同,房地産從業者的感受或許會更敏感一些。

    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已有超過1900名高管離任,創下近5年以來高管離職人數最高峰,涉及上市公司1278家。其中,房地産、建築裝飾行業高管離職人數增長較多,有超過40%的上市公司高管離任。而離職原因,則多數為身體原因、工作調動、家庭原因等。

    11月14日,有媒體報道稱,2018年1月11日正式加盟俊發集團的張海民已經辭去總裁一職,但並未披露去向以及接班人選。關于請辭的原因,有接近俊發集團的人士表示,張海民表示需要将更多時間照顧家庭。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此前報道,張海民在去年11月因個人原因辭去陽光城總裁職務。随後于今年1月11日正式加入俊發集團。在加盟陽光城之前,張海民曾在萬科擁有十年工作履歷,離開萬科後又相繼加入融科地産、星月投資及沿海地産。

    随着政府部門推進金融監管收緊防範風險,放緩債務擴張速度,各種調控政策不斷出台,過去一直占據發展利好的房地産行業也已經到達拐點,高光時刻不復存在。

    僅從某房企的銷售數據來看,過去的3年多時間里,其北京區域的合約銷售從2015年的84.08億元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3.49億元,在總銷售中所占的比重,也由最高時候的39.5%下降到不足6%。而巧合的是,最近該房企也發生了人事變動,該區域事業部總裁因個人原因離職了。

    如今的房地産市場,更像是身陷A股囹圄的投資者。當行情好的時候,牛市考驗的是你的賺錢能力,而熊市考驗的則是生存能力。過去幾十年貫之以定律的“貸款-拿地-蓋房-賣房”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而從消費端來說,過去的2016年和2017年,需求大量釋放,市場的供需訴求得到了相應滿足。更為重要的是,一繫列的調控政策,也讓消費者對樓市持觀望态度,因此上漲動力出現了疲軟。

    因此在土地、資金兩大要素已經不能自如控制的情況下,房企只能尋找人才上的突破,通過挖掘人才的極致價值達到“活下去”的目標。只是,房地産今年所經受的環境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在行業承受高強度監管壓力的大背景下,高管們的業績壓力也是如影随形。

    當然不可否認,房地産行業依然很賺錢,只是未來要想賺更多的錢就難了。因此,不少或主動或被動請辭的高管們,實際上也折射出了房地産行業的涼意。

    剪影三

    相比消費者和房企,學者似乎更願意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問題,他們更願意在人類的文明史中找到類比的對象。廣場協議後的日本、1997年金融危機中的香港以及2008年的美國是三大標的。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财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産品的出口競争力。于是開啟了“薅羊毛”行動。于1985年的9月22日,與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協議,五國政府聯合幹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币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

    随即的兩年里,日元對美元升值超過50%,日本央行将基準利率從5%降至2.5%,日本股價每年以30%、地價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長。股市、樓市泡沫越吹越大。

    在擔心泡沫膨脹帶來負面效應後,1989年日本金融繫統監管層緊急提高利率,收緊金融政策,並通過監督商業銀行來限制不動産業的融資。泡沫被戳破,1991年,東京房價迎來最悲情時刻,房價3個月暴跌65%,成交萎靡、銀行貸款斷供,一夜間,購買房産的千萬富翁變成了千萬負翁。

    同樣出現過千萬負翁的還有金融危機時期的美國和香港。2008年美國房地産市場泡沫破裂,信貸環境出現惡化,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而1997年席卷亞洲的金融危機爆發,香港房價暴跌接踵而來。在1997年到2002年的6年時間里,跌幅達到57%。在樓市崩盤前,香港的銀行一度将房貸的標準降得很低。有不少房子是首付一成,貸款九成。

    歷史的教訓值得反思,相類似的是,在這一波房地産寒意之前,我們也經過2015年A股大漲突破5000點,地價、樓價雙雙大漲。在2008年金融危機紀實性電影《大而不倒》中,有一段關于危機為何爆發的總結,房地産太賺錢,以至于沒有人想過房地産有一天會向下,走向崩盤。也是因為房地産太賺錢,而導致沒有人監管。

    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房價增長迅速,房地産成為暴利的行業,其他實業企業的資金資源向房地産傾斜。而消費端則不乏投機取巧者,将炒房作為致富的手段。當這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時,其實也意味着監管亟須到位,地産蕭條不遠矣。

    歷史值得借鑒,所幸當前的房地産市場已經開始調整……

    成見 | 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撰文:陳朗洲    

    審校:武瑾瑩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