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 | 夢回1997 港人的住房問題

观点网

2018-11-08 00:22

  • 房屋和土地的供應問題,是香港特區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觀點地産網 從香港金鐘地鐵站A出口出來,橫過人行天橋,香港政府總部、行政長官辦公室以及立法會綜合大樓都在此處。

    與僅一站之隔的中環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這里顯得安靜、悠閑,人們三三兩兩的坐在添馬公園的草坪上,欣賞着維多利亞港的海景。

    不過在立法會綜合大樓内,各種會議持續在舉行,因為香港依然面對着良好管治、房屋與土地、多元經濟、培育人才、改善民生、宜居城市及與青年同行等多個領域的問題,尤其是土地和房屋供應短缺的問題。

    11月5日下午,立法會舉行房屋事務委員會會議,今次會議分了兩個主要議題,一個是屯門社區健康中心暨安老院舍項目工程計劃,另一個是政府協助市民置業安居的措施。

    對比起屯門項目如何搭建配套設施、是否考慮提供更多地積比以更好的利用資源,第二個關乎香港人置業的議題,引起立法會議員激烈的讨論。

    對于政府提出的完善置業階梯的計劃,現場有議員直接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盡快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在供應量上,追回長遠房屋策略落後的進度,並且額外推出土地,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

    動議同時提出,當局還需檢視各項資助房屋的售價,銷售安排,轉售限制以及按揭保證等安排。另外,對香港首次置業的本地居民提供印花稅的優惠,令到不同層次的居民,在置業的時候都有所支援。

    該動議亦得到大部分議員的同意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論過程中,提出該動議的其中一位議員便激動的表示,現在房價高企,當年停建居屋是元兇之一。現在想“上車”,每月存1.3萬港元都需要長達11年,才能支付200萬港元的首期,這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

    夢回1997

    如果時間回到1997年6月,那時候香港的房價同樣站在山峰上。據美聯物業樓價走勢數據顯示,彼時全港平均呎價7767港元,正處于頂峰。

    同年10月份,香港推出“八萬五”建屋計劃及置業貸款計劃。從那時候開始,香港房價開始持續下跌,直至2003年。

    資料顯示,八萬五建屋計劃是前特首董建華在1997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提出每年私人樓宇單位、居者有其屋單位和夾心階層住房計劃單位供應不少于八萬五千個,希望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六年半縮短至三年。

    看着樓價持續下跌,2002年11月,當時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推出的多項房屋政策。其中包括:取消拍地,暫停勾地一年、實時結束居屋計劃、實時結束混合發展、私人參建居屋及房協資助自置居所計劃、終止出售公屋計劃等九項政策,俗稱孫九招。

    孫九招直接暫停居屋供應等多項措施,确實令到樓價回升,成功救市。但或許孫明揚也沒有想到,曾經的明智舉措,會成為後來房價高企的肇始。

    數據顯示,從2003年開始至今,香港樓價持續上升。期間,香港政府推出收緊按揭、多次調高印花稅、復建居屋、暫停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等多項措施,樓價雖有回調,但始終難擋上升趨勢。

    居屋的消失,公屋單位供不應求,亦造成香港多項住房問題,如公屋輪候時間大幅延長、樓價及租金急升、劏房的出現。

    期間,立法會議員以及市民大衆多次提出要求政府重新推出居屋,不過都遭到拒絕。直至2011年,時任香港特首的曾蔭權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宣布,復建居屋。

    不過對比于當年一年“八萬五”的建屋計劃來講,香港政府2018/19-2027/28年度十年期的總房屋供應目標46萬個單位顯得溫和很多。

    而實際執行中,僅以資助出售單位為例,香港政府在2018/19至2022/2023年資助出售單位提供約2.63萬個,平均每年約5200個,與每年8000個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面對持續增長的需求,香港現時推出土地和房屋供應的速度就像立法會議員所講,需要趕趕進度,並且額外推出土地以增加房屋供應。

    最大的挑戰

    如今,房屋和土地的供應問題,是香港特區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剛過去的10月份,特首林鄭月娥在發布第二份施政報告時表示:“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需求,是本屆政府面對的最大挑戰。”

    據立法會房屋委員會資料顯示,由于房屋持續供不應求,公共租住房屋的平均輪候時間不斷延長,而一般家庭亦難以負擔私營房屋的價格。

    據政府當局描述,截至2018年6月底,超過15萬個家庭和單身長者正輪候公屋,他們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3年。

    同時,2018年8月的整體私人住宅較2017年同期高出16%。在2018年第二季,市民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即按揭供款相對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為74%,高于2017年全年平均水平的67%。

    除了輪候公屋時間不斷延長之外,高企的房價亦令香港一大部分人既不滿足輪候公屋要求,又夠不上房價。

    面對這種狀況,在2017年施政報告概述現屆政府的房屋政策中便推出4個元素,包括确立政府在供應房屋方面的角色;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業希望;聚焦供應;善用現有房屋資源,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

    在抑制住宅的投機需求方面,香港政府亦在2013年2月推出雙倍從價印花稅,以及在2016年11月推出新住宅印花稅。

    除非買家是代表自己行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而且在取得住宅物業時並無擁有任何其他香港住宅物業,否則須就有關的住宅物業交易繳付15%的新住宅印花稅。換言之,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取得住宅物業,除買家印花稅9外,亦須繳付新住宅印花稅,即合共繳付30%的印花稅。

    據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稱,該需求管理措施已經讓非本地或非個人的買家大幅減少,今年只占1.5%的比例,可以令港人有更多機會“上車”。

    不過,在11月5日的立法會會議上,有議員直接指出:“現時居屋供應少,好似抽獎。”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在最新一期的居屋供應中,房委會累計收到25.8萬份表格,超額認購約57倍,平均58人争一個單位。

    可以看出,對于香港人來講,對于居屋的需求非常強烈。而陳帆早前亦都表示,政府亦将聽取社會不同意見,考慮是否調整公私營房屋現時6:4的比例,以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

    香港傳真 | 一座城市里的地産漫遊與畫像。

    撰文:廖堯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樓市

    香港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