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丨商業街區史話與太原街“零售”沉浮

观点网

2018-04-28 16:22

  • 經歷了兩年的零售困局,香港終于在2017年緩過神來,恢復了輕微的增長。

    觀點地産網 “莊士敦道是梳脊,與它垂直的橫街是梳齒……有些梳齒确實太舊、太彎。”位于灣仔的太原街,便是香港詩人譚帝森眼中“梳齒”之一。這條攤檔式商業街,連同附近的交加街、石水渠街、太和街等,保持着香港早期的街市特色。

    放眼香港,各式各樣的商業街區猶如城市的經脈,數不勝數。它們有的如太原街、利源街等風韻猶存,有的如羅素街等接受時代的改造;它們随着城市的變遷、發展而衍生、消弭,記錄着城市的另一種姿态。

    但商業物業的運營與發展,往往需要零售為其做支撐。香港零售的“黃金十年”,為銅鑼灣羅素街戴上了“商鋪租金全球最貴”的王冠;但此後的低迷,卻也讓羅素街陷入了商鋪減租退租的窘境。

    太原街掠影

    連接着香港皇後大道東和莊士敦道,太原街接踵摩肩、熙熙攘攘。

    每天上班時間,從灣仔地鐵站B2出口涌出的人潮,走過斑馬線,經太原街流向皇後大道東的胡忠大廈和合和中心;下班時間,人潮則反方向涌動。

    1990年代,太原街開設了幾間玩具店,風靡一時;使得這條原本只售賣食品雜貨的街道,被潮流一族冠以“玩具街”的稱謂。時至今日,街上衣服、鮮花、玉器、飾品,以及日用品等應有盡有。

    街上的“主角”,不是建築物底層的固定鋪位,而是一組組由綠色鐵皮搭建而成的半流動檔口。每個檔口占地面積只有兩三平方米,高兩米左右,收放自如。傍晚時分,收鋪後的“鐵屋子”成為了一幢幢獨立的儲貨櫃,而鐵皮上的塗鴉則變得更加地引人注目。

    太原街以線帶面,與附近的交加街,以及沿街擺賣肉菜的石水渠街、太和街等連成一片,成為保持着傳統街檔式的露天街市。

    “街市”是香港人對肉菜市場,以及其中的雜貨、服飾等商店的總體稱呼。建埠之初,小販多沿街擺賣,故有“街市”之稱。

    置身太原街一帶,聽着莊士敦道上叮叮車“笑聲笑聲,滿載叮叮”的聲響,頓生時空交錯之感。但香港開埠已有170多年的歷史,許多早期的街市已然失去活力,像太原街一帶的街市盛景已不多見。

    鑒于此,香港一直在嘗試着對一些傳統街市進行改造,使之活化而繼續發揮作用。

    但于2004年,香港決定出售内部樓面面積約1100萬平方呎的街市、公屋商場及停車場給領匯房地産信托投資基金,進行“街市私有化”,此舉造成了後來街市運營管理上的諸多問題。

    吸取了“街市私有化”的教訓,香港對街市改造的态度變得尤為謹慎,也在民意調查中逐漸意識到保留部分“街頭擺賣”的必要性。于是,太原街等傳統的商業街繼續人來人往,成為香港城市的另一道風景線。

    商業街區窺探

    與太原街一樣,旺角地區的通菜街、九龍油麻地的廟街、中環的利源街等,也是香港傳統攤檔式露天商業街的代表。尤其是利源街,因其地攤文化濃厚,又處在商廈林立、寸土寸金的中環,早已蜚聲海外。

    據說,利源街是香港第一條以華人的人名命名的街道。該街建于1894年,為開設金山莊發迹的金利源所建,但僅完成東街一段;1906年另一位富商李乃晉建成西街,全長100米。它見證了100多年前的中區填海;1950年起,街道開始自發形成集市。

    多年來,任由身旁寫字樓、商場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利源街自巋然不動。而與利源街不同,銅鑼灣的羅素街則被裹挾在“都市化”的浪潮中,進行了一次易容,經歷了另一番沉浮。

    20世紀末,由日資百貨公司帶動的消費潮流日漸淡出銅鑼灣,取而代之的,是由大型商場掀起的消費時尚。其中,由舊電車廠改造而成的時代廣場成為了銅鑼灣的新地標。

    而本為傳統街市的羅素街,以及附近的其他舊街道,也在時代廣場這股“Mall化”的帶動下高速轉型,徹底改變了原來的風貌。

    變身之後,羅素街漸成“天之驕子”,這條全長僅250米的小路,2012年以平均每年每平方米2.1萬美元的商鋪租金,遠超美國紐約第五大道、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冠絕全球,令世人矚目。

    但僅僅過去兩三年,2015年9月,“昔日租金全球第一,今現減租退租窘境”的報道便鋪天蓋地而來,羅素街告别了“巅峰”,其高租金、高利潤的商業模式也正經受考驗。

    放眼香港,各式各樣的商業街區猶如城市的經脈,數不勝數。它們有的如太原街、利源街等風韻猶存,有的則如羅素街等接受時代的改造,展現了不同的姿态。

    香港“零售”沉浮

    商業物業的運營和發展,往往需要零售為其做支撐。此前羅素街“天價”的商鋪租金,正是香港零售“黃金十年”的倒影。

    世邦魏理仕此前發布數據顯示,2004年,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為1910億港元,而到了2014年,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已增至4930億港元。

    在零售銷售額猛漲的帶動下,2003年至2014年間,香港中環、銅鑼灣、尖沙咀以及旺角的臨街商鋪的租金暴漲213%;化妝品、皮具用品、鐘表珠寶業在香港的分店數量,分别暴漲1975%、62%及29%。

    然而,由于各種因素,香港的零售業随後轉入低谷,奢侈品以及珠寶名表店首當其沖,羅素街也因此跌下了“租金王座”。

    經歷了兩年的零售困局,香港終于在2017年緩過神來,恢復了輕微的增長。去年,香港本地零售銷售額較2016年增長2.2%,升至4461億港元,但與2014年的數據比較,仍然相形見绌。

    而在此趨勢下,香港的各大商業地産物業也表現平穩。

    2017年,太古地産的零售物業組合,太古廣場購物商場、太古城中心、東荟城名店倉等,租金收入輕微上揚至26.09億港元;在零售銷售額方面,太古廣場購物商場則上升7%、東荟城上升0.2%,太古城中心下跌3%。

    而在羅素街一帶,九龍倉置業的時代廣場2017年商場租戶的銷售額錄得1.1%增長,平均現時租金也錄得小幅增長。

    今年四月份,戴德梁行預測,接下來香港主要消費區的一線街區的租金走勢趨于平穩,會有一定升幅,但會是低單位數的升幅。但其也表示,現在租戶受銷售額壓力的影響,會比較謹慎,确認能賺錢才會去做,所以租金不會像過去5-6年那樣爆升。

    香港傳真,一座城市里的地産漫遊與畫像。

    撰文:曾樹佳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商業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