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樓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産階級?

观点网

2016-08-12 15:41

  • 在這個大轉折時代,未來的不确定性與不穩定性,是中産階級以及房地産商最大的困惑。今天,中産階級所擁有的财富,也許在未來三十年里,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前不久,看了一本書,名字叫《中産階級史》。

    講述英國中産階級是如何用了7個世紀煉成的。在英國,最早只有上層階級與底層階級,沒有中産階級。中産階級用了7個多世紀,最後形成他們的政治地位、權力與生活方式。

    我們有中産階級嗎?人家走7個多世紀的路,我們用十多年能走完嗎?

    最近兩天,博鰲房地産論壇上,專家學者與房地産企業家交鋒。

    對于房地産市場,我們沒法掌控。土地、資金與政策,都在官家手上。我認為,去庫存是時間問題,分化是趨勢問題,調控是人為問題,市場是不可控問題。這些争論,只能激發我們的思維。

    其中,多位專家都提到"中産階級"概念,但鮮有傳統媒體關注。

    陳淮說,中國房地産的最大貢獻是培養了一批有産的中産階級。他回憶當年在大學里分房,要求夫妻雙方是雙教授,年齡到48歲,才有資格排隊等着福利分房。

    孟曉蘇1992年到中房時,有人找他買房。他問人家的第一句話,"你有指標嗎?"在當時,沒有指標,是買不到房子的。

    到底什麼是中産階級?

    有數據測算,我國中産階級的數量已達2.04億人。而且,我國中産階級掌握的财富總量為28.3萬億,超過美國和日本,躍居世界首位。中産階級的财富在房産上的配置比例過重,高達79.5%,而金融資産占比過低,僅10.8%。

    從人物畫像上看,他們有着不錯的學歷,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着一份穩定的工作,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擁有自己的住房,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素養,以及一定的家庭消費能力。他們有時間追求高質量的生活。

    我們要什麼樣的中産階級?

    現在,在消費領域有一個現象:可口可樂、洋快餐、方便面、煙酒等銷售下滑,而體育品牌銷售快速上升。這里的消費升級背後根源,就是中産階級的萌芽。

    我們的收入差距與财富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以前是20%的人控制着80%的财富,現在是10%的人控制90%财富。而在國外人眼中,我們就是一個土豪,或土鼈。國家形象與個體形象皆是如此。

    在國外,一些旅遊目的地,說話聲音最大的一定是中國人。雖然他們很有錢,但很讨厭;

    在飛機上,當孩子大喊大叫時,沒有家長阻止;在酒店自助餐廳,搶食物,一個盤子接着一個盤子吃的。也是我們;

    我們中很多人從來不看書,只是喜歡刷朋友圈,轉發一些沒有營養的負能量;我們中很多人從來沒有做過慈善的事情。對于别人的幫助,沒有絲毫感恩。

    我們的骨子上還是農民階級或無産階級。我們沒有過産權。當城市拆遷,或購買房産後,我們中很多人享受到房地産紅利,從底層快速到中産。

    從最初的中等收入陷阱,到最近出現的一個新詞"中等收入階層焦慮症"。雖然中等收入階層,不等于中産階級,但中産階級也有焦慮症。

    學校、醫療等公共資源,嚴重不足。我們焦慮。特别是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競争急劇激化,生活成本持續上升,股市、樓市劇烈波動,以及未來的社會經濟風險凸顯,更增強了中産階級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我們擔心貨币貶值、資産縮水,擔心小孩在哪里上學,送孩子到國外什麼大學讀書,擔心再次成為社會底層。這其中的根源在于快速的經濟增長,與相對滞後的社會、文化、道德價值之間的矛盾,沒有安全的社會保障。

    在博鰲房地産論壇現場,企業界人士對"中産階級"也有同感。

    印力集團董事長丁力業指出,這幾年,中國的中産階級消費得到極大擴張,是拉動内需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原地産中國大陸區主席黎明楷表示,中國房地産對社會最大的隐患是,有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财富懸殊,越來越大。有資産的人,看着房價漲,很開心;沒有資産的人,看着房價漲,很不開心。

    對于中國未來的趨勢,麥格理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指出,首先是中産階級的興起。其次是消費升級。第三是城市群的發展。第四是服務業的上升。

    在一線城市以及部分二線城市,已經不是剛需市場,是改善型市場。這一市場與中産階級的崛起密不可分。同時,中産階級的壓力和焦慮最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購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而這四項内容,也是房地産企業轉型的方向,也是我們都要研究的方向。

    在這個大轉折時代,未來的不确定性與不穩定性,是中産階級以及房地産商最大的困惑。今天,中産階級所擁有的财富,也許在未來三十年里,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因此,當我們擁有的貨币财富、物質财富,真正轉變成精神财富時,當我們擁有完善的教育與醫療服務,公平免費的公共服務時,當我們懂禮儀、重誠信,多讀書,有善心時,我們的中産階級才可能真正出現。

    撰文:楊光華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