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入衰退根源是結構性失衡

观点网

2013-09-02 16:00

  • 以下為許小年在某論壇上的演講實錄:

    我先大概講一下目前經濟的情況,再講一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提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放權,需要激化企業的活力。中國經濟目前的狀況,在我看來是處于結構性衰退之中。從今年年初開始,經濟增長的速度就放緩,到最近,到7、8月份,似乎有所回升。于是媒體出現很多報道、輿論說是企穩。7、8月份的短暫反彈是因為政府再一次的啟動刺激性的财政和貨币政策。當然,刺激的強度和所動用的資源規模那是遠遠非4萬億可比。目前我們面臨的是結構性的衰退,到底什麼是結構性衰退。

    由結構失衡引起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是什麼?從表面上,我們似乎都看的清楚,是需求結構的失衡,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並不是需求的原因。在需求結構的失衡方面,我們從數據上可以很容易判斷,消費過輕,投資過重。長期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占GDP的比例不斷的下降,而投資占GDP的比例不斷的上升。這只是表面現象,這種結構的失衡引起的後果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投資是要形成生産能力,多年的投資高速增長使我們各行各業中都充滿過剩産能。所謂過剩就是投資形成的生産能力大于消費需求。

    我在這里想強調,上一屆政府應對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提出的政策是拉動内需。本屆政府提出的政策是拉動有效需求。不管是需求還是有效需求,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問題,並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社會的供給能力超過社會的購買力而形成的産能過剩。我再強調一遍,過剩的産能,或者叫需求不足,它是相對的概念,相對于現在的生産能力而社會購買力顯得不足,因此産生産能過剩。在産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不敢再投資,于是以投資驅動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就都到了盡頭,再也持續不下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提出的對策是用宏觀的刺激性政策來應對的話,我覺得是開錯了藥方。開錯藥方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宏觀的刺激性政策,無非兩大類,一類叫财政政策,一類叫貨币政策。财政政策,在過去幾年中,财政開支,特别是追加的财政開支這部分,大部分都是投資。對于這種結構性的衰退,如果你以投資創造需求來應對的話,不亦于飲鸩止渴。如果今天用财政開支應對經濟增速的下滑,将會給明天帶來更多的過剩産能,使結構失衡更加扭曲。所以我們說它是飲鸩止渴。我們看到的實體經濟和民間,差的不是錢,少的是可以盈利的投資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政府想通過增發貨币,政府想通過增加商業信用的機會,它不會刺激需求。因為企業缺的不是錢,制約投資增長的不是資金,制約投資增長的是可以盈利的投資機會。

    在結構性衰退面前,傳統的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都要失靈。不僅要失靈,而且會造成新的結構扭曲。我們已經看的很清楚,4萬億的刺激計劃,今年是我們各個行業過剩産能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因為政策引起的進一步結構失衡。再增發貨币,它無法進入實體經濟,它進入到樓市等資産市場,結果把樓價炒起來。

    在這種結構性的衰退中,傳統的宏觀刺激政策,它不會起到人們所設想的作用。因為結構性失衡,它的根源是在于社會購買力跟不上供應能力。而社會購買力又反映在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加跟不上投資所形成的産能增長。結果表現為居民投資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0年前的45%下降到去年的35%,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這個背後,實際上它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長的滞後,滞後于GDP,更滞後于投資。這個問題不解決,你再通過政府發錢,銀行放款創造的短期需求,也無法扭轉這種下滑的局面。

    我們已經看到4萬億和去年所流傳的4萬億2.0,這些都是短期的。自從人為的拉起來,增長速度就一路下滑。這張圖給大家顯示的是發電量的增長變化率。這是外界盛傳的克強指數,在這里為什麼不用GDP?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不用GDP,我已經很多年不用GDP。不用GDP的話,用什麼來反映經濟目前的狀況?克強指數是其中之一,就是發電量。

    我們可以看一下發電量的變化,左邊的深谷是金融危機引起的經濟下滑。接着這個深谷右邊出現一個高峰,這是4萬億拉動,但是4萬億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的增長。自從4萬億以來,中國經濟總體趨勢是下滑。中間有一些上上下下的波動,只是政府撒一把錢,弄幾個項目,它就好兩天,接着又往下滑。在這條線的最右端,又出現一個小小的回升,這是目前媒體上所說的叫做企穩,我不認為是企穩,而僅僅是4萬億2.0的短期效應。下滑的趨勢會延續下去。

    克強指數之二,鐵路貨運總量,自從4萬億以來,指數也是下滑的,4萬億2.0也沒有把鐵路貨運總量負增長變成正增長。給數這些數據,想說明一個觀點。經濟結構的問題不解決,任何刺激性政策的作用都是短期的,經濟只要結構性扭曲,經濟就無法進入可持續的復蘇。

    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差錢,而是剛剛說的,差的是投資機會。現在看到一個很尴尬的機會,在實體經濟中,能投資的地方都不賺錢,能賺錢的地方都不能投資。為什麼?因為政府管制、行政壟斷。政府掌握過多的資源,對經濟實行過度的管制,使這些潛在的投資和就業機會無法變成現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出要應對經濟的下滑,不是再一次推出擴張性的财政政策或者說是刺激性的貨币政策。剛才已經講過了,這些政策都沒有用,到底應該如何去應對?應該是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如何去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就要求政府從經濟中退出,要求啟動新一輪的改革開放。

    現在的問題是政府掌握過度的資源,而且政府越來越多的在替代市場,在起着配置資源的作用。不僅造成資源的錯配和浪費,這種錯配和浪費,4萬億的後果,我們已經看的非常清楚,而且由政府配置資源,必然産生大量的尋租腐敗。企業為了發展,不得不找政府,不得不和政府建立維護良好的關繫。而建立維護關繫是需要投入資源的,是需要投入時間和投入精力的。由政府配置資源,産生錯配、産生大量的尋租腐敗。最近我們看到的,不斷報道出來的政府打擊腐敗的舉措,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最近兩年,中石油的腐敗案,高管團隊里面一出事就是一群人下馬。

    從根本上來講,之所以這樣的案件不斷的發生,原因在于政府、國有企業手中掌握太多的資源,而且他們在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沒有社會的監督,透明度不夠,公衆無法行使所有者的權利。國有企業,從名義上來講,所有公民都是它的所有者。但是公民沒辦法行使監督、監控的權利,給腐敗者造成方便。在政府資源配置的尋租活動中,不僅使官員下馬,而且扭曲全社會的激勵機制,腐蝕整個社會。它對整個社會的腐蝕,企業為了拿到這些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企業為了進入所需要的發展市場,企業不得不在政府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因此,企業關心的不是它自己的效率,企業的積極性不再是研發和創新的投入,不是通過在市場上的産品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消費者用什麼認同?用鈔票認同。市場選擇機制是非常有效的機制,因為消費者不會因為企業跟政府的關繫好,就把他的貨币選票投給你。他的貨币選票一定是投給性價比最好的産品,一定要投給他認為是最信得過的企業。

    因此,如果我們在市場上由消費者來選擇優勝企業,就會迫使企業在效率提高上下工夫,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究與開發,用新的産品、服務、技術來赢得消費者的貨币選票。但是,如果是由政府官員配置稀缺資源,企業的積極性就不在産品的創新和研發上面。政府配置資源扭曲整個社會的激勵機制,使企業的競争改變了性質。過去企業在市場上的競争,它是為了讨好消費者,為了讨好消費者,它必須提高效率,提高性價比。在政府配置資源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争是競争政府關繫,讨好政府官員,而不是讨好消費者,這里有本質的區别。

    尋租活動不僅腐蝕企業,也腐蝕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群。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流向了進行财富再分配的政府部門,而不是創造财富的企業。最近大學生的就業,首選是公務員。為什麼都去政府機構,政府不能夠創造财富,創造财富的是企業,是企業的員工,是農民。政府手中的錢都是從納稅人那里收過來的,政府是分配财富的機構,而不是創造财富的機構。現在社會的優秀人才都競争進入财富分配的部門,而不是财富創造的部門。大家都想着在分配中如何獲得更大的份額,而不是自己去創造财富,這樣的社會激勵,長久下去會造成财富創造的乏力和财富源泉的枯竭,最後是經濟的停滞。

    改革開放30年來,前十幾年一直是國退民進,鄧小平确定的方向,改革開放的總體方向是讓市場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屆執政黨的文件也多次強調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相反的趨勢,是國進民退。現在國進民退,由于經濟陷入結構性的衰退,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因為政府不往後退,就不可能創造更多的社會投資機會。政府不往後退,就無法扭轉整個社會的激勵機制。政府不往後退,企業就會繼續在政府關繫上投入,而不是在研發上投入,不是在産品的質量、性能、成本進行投入。

    具體的内容是什麼?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的具體内容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政府要放權,政府要退出經濟,要依靠企業和個人的活力創造财富,支撐中國的經濟增長。具體而言,要全面的廢除審批制,審批制是計劃經濟的遺留物。近幾年,審批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增加企業的交易成本,産生大量的腐敗和尋租活動。審批制要全面的進行審理,並且廢除。我們已經看到新一屆政府關于審批制多次講話,講到能放下去的都放下去。我的理解,並不是從審批權從中央放到省,從省放到市,而是把經濟活動中的權利從政府放到市場,從官員放到企業家。

    打破行政壟斷,開破石油、天然氣、電訊、金融等壟斷行業。只有打破壟斷,才有新的民間資金進入這些行業,才能夠涌現出新的投資機會和新的創業機會。打造行政壟斷的同時,要縮小國有企業的規模,營造平等的競争環境。現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市場上競争是不平等的,在資金的獲取上不平等,在市場進入上不平等,在法律保護上也不平等。如果不縮小國有企業的規模,按照目前的趨勢進行下去,就沒有平等競争可言。沒有平等競争,就無法激發企業的活力。現在的商業模式是什麼?現在的商業模式都是民營企業帶一個紅帽子,或者是民營企業傍一個國有大款,這是現在流行的商業模式。這不是改革開放以來想看到的現象,這是對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的反方向發展。

    政府要開放,就要放松和解除管制。開放醫療衛生行業,教育行業、媒體行業、文化行業等行業。你只要一放開,企業家進去,它自然就會找到投資機會。現在看到這些行業中有很多投資機會,但是他進不去,這也是我們剛才講的,凡是能投的都不賺錢,凡是賺錢的都不能投。這是行政壟斷,通過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我們可以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創業機會和就業機會。改變整個社會的激勵導向,迫使企業進行産品、技術、商業模式、管理的創新,而不是憑借政府關繫,不是依賴政府關繫去尋租。這個社會的激勵機制,一定要搞對,搞不對的話,你看上去是競争,實際上競争的不是效率,而是競争關繫。如果在那個時候,政府不放權,繼續國進民退的趨勢,中國經濟很有可能停滞,失去活力。創新活動讓位于尋租活動,财富創造讓位于财富的再分配。這個社會就要停滞了,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井,有可能掉到中等收入陷井中。

    中等收入陷井並不是說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一定要掉到陷井里面,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當收入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的推進制度化的改革,由于制度的僵化,使的經濟停步不前,收入無法提高。中等收入陷井是一個結果,是一個現象,它的背後是什麼?它的背後是整個經濟缺乏活力,企業缺乏活力,創新不足,它反映的是制度層面上的問題。制度層面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掌握過多的資源,對經濟實行了過多的管制。

    新一輪改革開放,我們現在還不能說新一輪改革開放已經吹響集結号,我們正在等待三中全會的集結号。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改革措施正在陸續推出,最近的一項改革措施,我認為是具有實質性的,近年來具有實質性的改革開放就是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幾經周折之後,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之後,由人大授權,上海成立自由貿易區。這是繼2001年之後,中國加入WTO之後,我們在改革開放的路子上邁出的實質性步伐。我本人對這點感到非常的鼓舞,特别是在自由貿易區内,授權上海自貿區可以自行調整政策、法律,可以自行調整政府的審批目錄。我們預期減少取消審批制的改革,從自由貿易區逐漸擴展到全國其他地區。

    剛才在午飯前,曾經和媒體記者聊天的時候就講到,既然上海可以做自由貿易區,廣州為什麼不可以做一個呢?我認為如果廣州搞一個自由貿易區,同樣具有很好的條件。廣東一直是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這次新的改革開放,廣東不應該落後。将來什麼時候成立廣州自由貿易區,如果大家開慶祝大會,我願意過來參與。

    我們必須看到改革不會一帆風順,就像上海自貿區這次推出的過程一樣,是曲折崎岖的道路。之所以曲折是因為我們現在改革越來越多的觸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在阻礙進一步的改革,阻礙進一步的開放。因為涉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這次的改革内容主要是對内開放。由于涉及到各方面的既得利益,對内開放就要動一些部門的奶酪。一方面,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已經看到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另外一方面,我們又要對改革的艱巨性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業怎麼辦?企業要做好長期打算。

    這次經濟的下行不是短時期内能夠結束的,我剛才已經說了,這次經濟的下行,它的病根是結構性的扭曲,而結構性的扭曲是需要通過改革來矯正的。政府搞一點投資項目,銀行發點錢,只能是緩和一下經濟形勢。但是只要結構性的改革和調整不到位,經濟下行的趨勢就無法扭轉過來。在座都是企業家,企業怎麼辦?企業不要怨天尤人,企業也不要等待形勢好轉才做事。當務之急要備好幹糧,穿好棉衣,安全過冬,生存下去。只要安全過冬,等到春天百花盛開的時候,你自然會趕上一波新的經濟發展的機會。最悲慘的是什麼?最悲慘的是當春天到來的時候,回頭一看,發現你已經不在了,這是最悲慘的。給各位企業家的建議,就是做好長期打算,安全過冬。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撰文:許小年    

    審校: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