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為何還會漲

观点网

2013-07-07 15:35

  • 房價上漲的原因很簡單,需求大于供給,或者供給小于需求。

    影響需求的有長期因素,例如城鎮化、婚齡人口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城鎮化和人口的變化緩慢,收入的增長大致與GDP同步,即每年8%到10%,這三個長期因素都很重要,但不能解釋房價在短期内的暴漲。

    決定需求的短期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貨币供應。2009年廣義貨币M2增加了27.7%,同年名義GDP僅增長6.7%。用通俗但並不嚴格的話講,實體經濟不需要那麼多錢,多余的20個百分點的錢去哪里了?樓市和股市。就像給病人輸血,一旦超過了身體的需要,必然會在臉上、腿上、臀上鼓起包來,經濟學上稱為“泡沫”。

    多余的錢主要通過貸款進入樓市,不僅按揭容易借了,地産商的開發貸款不成問題,而且貸給工業企業的錢轉化為企業的盈利和你的收入。收入增加了,“溫飽而思淫欲”,淫欲必有居所,購房需求于是上升。請注意,增加的收入並不是企業和你創造的價值,而僅僅是央行印的一堆紙,經商業銀行轉交給了你。反正紙上印了毛主席的像,用它就可買100元的東西。随着貸款、鈔票的泛濫成災,地價、房價扶搖直上。

    貨币超發對購房需求的影響還有另一渠道,雖然是間接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直接效應,那就是通脹預期。發了這麼多的票子,通脹是早晚的事,百姓為防儲蓄貶值,紛紛提出存款,購買實物資産。能買到的實物資産除了黃金,就是房子,房價豈有不漲之理?

    再看供給方。

    對短期供給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2007年的宏觀緊縮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面對需求的下降和資金鍊斷裂的危險,地産商不得不縮小開發規模,導致09年的供應不足。誰也沒有料到,09年的貨币供應會在幾個月内放出天量,而房地産開發卻需要時間,供給不可能立即跟上。貨币刺激的需求狂飙得不到滿足,巨大的購買沖動全都宣洩到價格上。

    有人說07年的宏觀調控過急,力度過大,其實不然。早在05、06年,經濟已有過熱征兆,那時就應适當緊縮。決策層GDP挂帥,遲遲不動。到07-08年之交,眼看CPI通脹奔着兩位數去了,才慌忙投下猛藥,不料08下半年趕上金融危機,于是又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宏觀調控之不靠譜,由此可見一斑。因這事並非本文主題,不在這里展開讨論。

    樓市如同股市,需求越旺盛,賣家越是惜售。随着供應日趨緊張,開發商被拎出來當靶子,就像“看病貴”被歸咎于醫生收紅包一樣。開發商為何捂盤?道理和農民在歉收年囤糧完全相同——預期價格還會漲。為什麼看漲?開發商算準了,在通脹的壓力下,買房子是居民儲蓄保值的最佳方法。這就又回到了貨币超發和通脹預期,通脹預期一方面刺激了需求,另一方面減少了供給。

    決定房地産長期供給的最重要因素,當然是土地。在現行政策下,土地供應已被封頂,“18億畝”農地的紅線成了名符其實的高壓線,不能碰。若死守這條紅線,可開發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少,而人只會越來越多,居民自然想到,“房産永遠是稀缺資源”。在這條紅線下,地産商忙着囤地,因為“土地将永遠是稀缺資源”,日漸稀少的土地等于給房價上了保險。買方、賣方都看漲的後果是什麼?房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需求和供給分析清楚了,平抑房價的辦法也就有了,無非是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給,而調節供需的關鍵是改變市場參與者的預期。

    城鎮化、人口和收入所引發的需求是自然的和健康的,不必調控,治理的重點是濫發貨币造出來的虛假需求。既然是貨币惹的禍,“解鈴還需繫鈴人”,央行收緊銀根就是了。銀根一收,不僅貸款少了,而且通脹預期下降,居民買房保值的動機減弱,需求進一步降低。

    當需求疲軟時,開發商就要考慮停止捂盤,增加供應,因為明年的價格可能比今年低。如果政府這時再宣布放棄“18億畝紅線”,增加土地供應,未來房價走低的可能性大增,就可以改變買、賣雙方的價格預期,從而改變買、賣雙方今天的行為。居民不再着急購買,地産商卻急着開發和出售,房價調頭向下。

    小結一下,平抑房價的政策是收緊貨币供應和放開土地供應。現在的政策是放開貨币供應和收緊土地供應,整個搞反了,不出亂子才怪呢。

    預測一下,改變現行政策的可能性有多大?說實在的,不大。

    誰願意在這會兒收緊銀根啊?“來之不易”的經濟反彈又掉下去怎麼辦?今年還要保“八”呢。要收銀根就得放匯率,而匯率已上升到“國際階級鬥争”的高度上去了,誰動就是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緊縮銀根就要加息,加息會傷及股市,股民罵娘怎麼辦?又要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不吃草,世上哪有這樣的事?可世上到處都是這麼想的人。

    土地供應更是萬萬不能放,據說農地若少于18億畝,就無法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這說法從未得到研究和數據的支持,我們說的是認真、客觀、獨立和負責的研究,而不是捉刀代筆或者揣測上意的報告。在30年多年前的計劃體制下,耕地比今天多(因城鎮和工業占地少),人口比今天少,我們還不能保證糧食的供應,靠各種票證限制居民的食品消費。1959到1961年間,那時的耕地更多,人口更少,全國卻餓死了幾千萬人。可見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是農業的生産效率,生産效率主要取決于制度,而不是耕地數量。

    改革開放之後的1991年到2008年,我國小麥畝産增加了30%,農業勞動生産率提高了150%。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完全有可能釋放出部分農地,用于房地産開發而不致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

    政府控制土地供應的真正原因是财政。近年來各級政府大興土木,擴招人員,導致開支激增而入不敷出,除了向銀行貸款,就靠賣地收入彌補赤字。開放土地供應意味着将土地所有權落實到農民個人,建立真正的土地一級市場,由市場配置土地。地價高了,吸引更多的土地進入市場,供應增加,自動平抑價格。在現行體制下,政府的控制不僅切斷了價格和供應量的聯繫,而且由自身利益驅動,總是傾向于推高地價。除了财政,土地也越來越多地連着官員的荷包,怎麼放得開呢?

    貨币和土地政策不變,有無其他辦法降低房價?

    78家主營業務非地産的央企退出地産市場。但是别忘了,16家主營地産的央企還在,相當于放走小舢闆,留下巡洋艦。國企頻頻拍出地王,因為有金融支持,因為不怕樓面賣不出地面價,虧了,有國家兜底。這些造就地王的體制性原因,並未因78家的退出而改變。此舉或可稍降民怨,對地價影響實在有限。

    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土地供應機制不變,供應總量不變,站着賣還是蹲着賣有什麼本質區别嗎?

    對捂地的開發商“動真格兒的”。問題是“真”到什麼程度,房地産公認是“支柱産業”,“格兒”動得太真了,影響地産業的發展,對地方的财政稅收和GDP都沒好處。投鼠忌器。

    出台物業稅。這事兒議了好多年,一直出不來,猜猜誰手中的房産多,就知為什麼出不來了。

    還有什麼招兒?

    結論:房價還得漲,盡管不會永遠漲。

    日本人的地産泡沫吹了四、五年,最終還是在1989年破了。美國人的次按泡沫吹了五、六年,最終在2007年破了。

    《紅樓夢》中的王熙鳳說過:“千里搭長棚,沒有不散的宴席”。

    撰文:許小年    

    審校: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