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産的文化責任

观点网

2006-07-05 15:18

  •   主持人:下面有請厚土機構主席林少洲先生,他的演講題目是:中國房地産的文化責任。

      林少洲:我的演講題目是“中國房地産的文化責任”,我覺得我的題目在會上來講還挺另類的。主要講兩個觀點,第一中國的商人從來就不是就商言商,過去不是,未來不是,現在也不是,必須關心政治、生活、文化、生産。第二中國有很多的老話,像“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是知識分子的話。“窮得如善其身,達及遍及天下”,以前做生意只管自己的飯碗,但你還是可以想一些家國大事。還有一句話“立德、言言、立公”,每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做一番大事情,也可以用自己的德行感染周圍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言論對周圍的環境、市場施加一些壓力。我想這是我今天講這個題目的原因。

      作為商人,在中國歷史商人中有兩個人印象最深刻,一個是我最欣賞的人,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在中國民間,他叫陶朱公,江浙一帶的财神爺,這個人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富甲一方,曾經是全國的首富。他原來是越王勾踐的大臣,幫助越王完成復國理想之後就退出官場,去做生意了。這個人的故事大家很多人都知道,包括他和西施之間的故事。這個人的智商、情商、财商都是極為令人欽佩的。他是我最欣賞的人,一個極高智慧的人,一個懂得人生知足的人。這是最欣賞的商人,還有一個最佩服的人就是盧作孚先生。這是在近代史上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毛澤東在解放後評價四個搞實業的商人,其中一個就是盧作孚先生,他的長江航運公司,他在長江上做航運。盧作孚在抗日戰争時期,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應該說是建立了豐功偉績,沒有他,當年的國民政府,當年的中國民族的命運可能被改寫,具體的事件就不多說了。還有在30年代重慶的北碚進行了一次中國鄉村建設運動,他用他的城市化工業化實現了他的中國農村建設的理念,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被中國最早的知識精英,幾十年前已經進行了實踐,而且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里包括梁祝名、黃炎培、晏陽初等人,這些人都是我們很崇拜的學術前輩。這兩個人在當年那個時代,在他的事業領域里做到了極端,他們也不僅僅只是做一番生意。這兩個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範蠡是儒商的代表,本來士大夫是知識分子,最後下海經常,是儒商的傑出代表。而盧作孚先生可以說是個商儒,而不是儒商。他們都是很成功的,把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結合得很完美。今天提起他們的故事,對我們做房地産的可能會有一定的啟發。

      下面回到主題,我今天講五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房地産發展的三個階段,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從70年代末開始發展,(1)是經濟學和建築學的階段。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所謂的經濟學階段就是制度創新,用市場化的方法來解放生産力,加速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大量的增加了住宅的供應,解決供應的數量問題。(2)重視規劃設計,開放設計市場。在這方面中國住宅的品質在短短的幾年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基本上和國際接軌,解決了房地産物理品質的問題,就是功能和硬件的品質提高了。

      從最近的幾年看,房地産進入了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充分發展的過程中,進入了倫理學和社會學的階段,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進入了一個人文關懷的階段。這個階段第一個問題就是倫理學的問題,也是我們這次轉型會議開的前提,就是弱勢群體的安置問題。這個問題用簡單的市場化難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要從一個新的角度提出來了,包括住房結構的調整,包括房地産公共産品屬性的增強。第二角度是社會學的階段,在現實沒有合理解決群體歸屬感的問題,在實際中很多客戶很多的買房人買了很大的房子,他們的房子空間從50平米到150平米,他的硬件設施都達到了,但是他失去了其他的東西。比如人情味、安全感、鄰里關繫。他在這方面會變得更加惶恐、更加焦慮不安、更加害怕。有的人住了很多年,不知道左鄰右舍是誰。他對新的事情,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我覺得這是社會學角度應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社會認同和社區認同和群體歸屬感。一個人在社區里面都找不到歸屬感,那麼他對這個城市、對這個國家、對這個社會也會連帶産生這種感覺。(2)新的生活方式的創造,有的人住進了新房子,但沒有改變新的方式,只是卧室到衛生間多走了幾步路,卧室到客廳多走了幾步路。說是住進了别墅,實際上是住進了美麗的“大監獄”,與人群隔離了。我覺得應該讓他們産生有品質的生活方式,這是房地産界應該探讨的問題。

      我希望中國房地産還有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宗教學和藝術學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第一階段的物質文明和第二階段倫理學社會學的精神文明基本解決好了,這個時候大家衣食無憂了,大家關心一些永恒價值的創造。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大唐流傳下來的龍門石窟、法門寺,大家關心一些永恒的價值,包括到歐洲看到很多的城堡。整個城市就是立體的雕塑,就是一個博物館,這個就是我們建築的重心,能不能産生傳世的價值。我現在講這個意思,也會影響我們的業界考慮到永恒問題、終極關懷、彼愛問題、包括對精神價值的關注,這也會影響到我們的開發行為。

      第二個題目我講一下建築的國際慣例和中國特色。我也去了世界上很多的城市,看到很多東西受到教育。我觀察一下,得出了結論,建築的慣例就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築風範和建築風格。我們去歐洲,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築文化、建築風格,不會雷同,就是一個國家里面都不會復制,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不會把巴黎誤認為是羅馬,也不會把荷蘭魯克丹誤認為漢堡,每個城市都有差異,就是這些差異,吸引了遙遠的其他大洲的人們前往這個城市去參觀、去學習、去考察、去審美。像中國目前的城市建設,所有的城市都用同樣的房子來蓋,但是每個城市都成為全世界建築的實驗堂。這是第一大中國特色,這並不是國際建築慣例。因為中國快速的城市化,中國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快速的城市化,加上我們中國文化本身巨大的包容力,使得我們虛懷若谷,使得我們對全世界各地的建築都兼收並蓄。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失去了形成我們自己城市文化的歷史機遇。我們建立了很多三十年、五十年會後悔的房子,因為沒有特色,千城一面。到了房地産的轉型年代,我們會重新思考我們的城市建築方向,進入不再簡單追求外延擴大,不再追求速度的階段,我們可以對我們手頭上每一個城市建築作品重新來反思,怎麼改、怎麼建?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有各個城市的特色,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建築文化建築風格出現。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次這樣可以借鑒的經驗,比如說蒙古人建元朝,滿清人建立了清朝,這種強制暴力文化進來之後,都會影響中國文化,但是最後中國文化都可以慢慢恢復起來,都會重新以一個新的面貌出現,但還是中國文化,經過暴力文化侵入之後還是中華文化。我相信這次同樣如此,只是用的時間會更長,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但最後的結果一定會是這樣的。

      第三題目文化復興與社會認同的問題。很多人不理解,房地産談文化的東西幹什麼?其實文化離我們一點都不遠,他的核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目的就是最後,文化是人生、人的一個持續的部分。就是一個人死了,可以把影響留下來,這就是文化。一個朝代沒有了,但可以把文化延續下來。他吃飽喝足了,他就開始考慮怎麼活着過瘾,就開始考慮文化。這就是目的,同時他也是手段,文化是實行實現社會認同的手段。我們大家走到一起,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這個共同的價值觀就是文化,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才能産生共同的價值觀,大家才能夠成為一夥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是産生社會認同的基礎。為什麼要談文化復興的問題,這個題目大一點。在目前來說,全世界不談中國的不多,因為中國已經是被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同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遇到很多的外國朋友來北京,他們本來想看到地地道道北京的東西,但是除了看到幾千年前的長城和五百年前的故宮,現在的這些東西都沒有留下記憶,他很希望看到有北京特色的東西。所以他經常向我表達失望的情緒,“現在蓋這麼多的高樓大廈,這麼多的現代建築,但是我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在我腦子里我只知道故宮、長城、十三里、四合院,其他的都沒有記憶”。就像我們去巴黎只知道盧浮宮、凡爾賽宮、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全球化背景下希望有文化的東西,不希望你把他們家里的東西拿過來再蓋一遍,全世界有這樣一個需求。(2)時代的機遇,中國将成為世界的風尚,2008年馬上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會跑來中國,跑來北京,北京會成為世界媒體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好好的表現一下。(3)剛才為什麼要提到北京,因為這是社會認同的基礎。我們在美利堅,在多倫多,我們找不到歸宿感,我們會很興奮,我們會很高興,但是我們找不到我們的歸屬感。我們會去體驗,但是我們在那里很難實現持久的停留和心靈的安甯。(4)文化復興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環境。你沒有好的社會認同,中國現在的社會現象,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中國人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很差、很難合作、交易成本不高、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很低,很難信用,誰都防着誰,戒心很重,簽了合同也不履行,打起官司也不知道打久。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終它的競争力也就上升了,包括我們現在強調的競争,競争並不一定會帶來幸福,大多數人的競争都是失敗的,包括房地産業,最後留下來都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都是失敗的,是不是失敗的人都要得到痛苦的結局?中國經過鴉片戰争和一百多年對外開放的屈辱歷史,通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經濟重建的時期,現在的社會經濟逐步發展,勢頭很猛。這個時候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我們也有一個文化重建的過程和文化回歸的過程。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必然有文化復興這個重要的環節,所以這個題目離我們這一代人並不遙遠。

      第四個題目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意義。有些人會覺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跟我們房地産有什麼關繫,對這個我有一些簡單的思考,我總結了兩點:第一個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情結,其實很多人腦子里還有深深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現在去看幾大導演拍的片子,最賣座的片子經常是講中國文化的,從《少林寺》到《秦俑》,這些話題是最有号召力、受衆最廣泛的,這個根源是我們永遠的記憶,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這些話題應該引起重視。這種作為精神文化家園的意義,對解決都市人無所不在的焦慮,建立安全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這個焦慮的問題,缺乏安全感是普遍的文化,不但窮人有,富人也有,富有不一定帶來幸福,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價值意義。(2)傳統文化作為重建未來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有重大意義。這里内容很豐富,我只說兩點,第一是和諧的觀念,第二是群體的方式。中國有很多跟其他民族國家差異的地方,中國很重視和諧,我們現在就提倡和諧社會。十幾億人不重視和諧一定會有問題,美國人走今天,耗費了世界能源的幾分之一,他們只有三億人,我們有十幾億人,每個人實現一個美國夢,每個人有一套大房子,每個人都有一部車,這不現實。所以大家要學會互相體諒、互相容忍,要和諧,要學會在和諧中找到快樂,包括中國人買房子。西方人蓋房子就要千秋萬代,用石頭蓋一個城堡,千秋萬代,子子孫孫都知道,羅馬的那幾個石柱到現在還有,一千多年了。中國用木頭蓋房子,房子會老去,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他可以老,可以死,我可以再蓋。一切都有生命,都可以循環,你老了可以讓位,退下,讓子孫接上去。中國人有自己的觀點,他和自然融為一體,人和自然要和諧。中國人的造林手法,他對院落生活的重視,會讓植物按照自然去生長。不像歐洲園林,把樹木弄得整整齊齊,弄成幾何圖形。但是中國人不一樣,他要讓樹木自然生長。我們中國人是重視群體的,離群所居這些都是貶義詞,就是大家都不理你,不睬你,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價值觀。所以這些問題對構建未來房地産社區方式有着重要的影響。

      第五個話題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現代化轉換。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今天的考察使用要進行一個現代化的轉換,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有意義,要學會批判的吸收,批判的繼承。第一個在認識上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比如我們看到很多建築的符号、樣式,我們還要了解當初建他的原理,我們才不會進行簡單的復制和照抄。過去山西為什麼要建高層大院,因為這樣有安全感,一個長期在外做生意的商人希望自己的妻子和兒子是安全的,所以要建高層大院,防匪、防兵、防賊。北京城為什麼要建騎城閣,這是為了軍事動員,快速進行軍事動員,哪里有問題就迅速去救援。北京的城牆為什麼要蓋成灰的,所有的牆面為什麼要做成灰色的呢?這是因為有經濟原因,用紅的、黃的成本比較高,最後将它蓋成平民化的顔色,用灰色。我們理解之後,就會對這個符号的使用有了新的理解。

      今天很幸運,有更多的選擇,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符号化理解這一切,在實踐上去理解,這樣我們才可以蓋很多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我們要知道他的精神是什麼,但是不能在形态上進行復制。比如中國的房子四合院,院子很好,但是房間卻沒有什麼好的房間。四合院不太符合現在的用地情況,所以我們知其形忘其态,知道它的意思,但是把它的形态忘掉,你同樣可以作出具有地道中國文化的房子,其實傳統建築是不斷變化的。唐宋元明清,傳統是變化的傳統,每一個朝代的房子都是變化的。包括不同的地域都是有變化的,南牆北頂,南方以牆體來體現它的建築風格,北方以北京為代表的,以大屋頂體現它的建築風格,這是鮮明的符号。在變化的傳統面前,創新傳統才是我們根本的出路。我提了一個概念,“中國風尚,全球制造”。用現代的技術和材料打造中國的特色。全世界的手法、技術都可以用,但是做出來的要有中國的風格。所以中國房地産文化責任的核心有三條:第一為大衆營造群體歸宿,我覺得這是個迫切的社會問題。我們在社區層面可以做得到,讓這群人找到歸屬感、找到安全感,不是遊兵散将。第二為城市塑造文化特色,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值得旅遊者前去參觀。第三為民族文化的復興添磚加瓦,每件事都會為大趨勢大潮流起到積極的作用。中國發展商要适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需求,積極履行文化責任這種做法。我覺得會進一步推動房地産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並獲得更廣闊、更長遠的發展。

    撰文:林少洲    

    審校:0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