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記 | 行攝印度•千古悠悠金三角

观点网

2019-09-15 23:20

  • 新德里、齋普爾和阿格拉三足鼎立于印度西北部,是号稱“金三角”的黃金旅遊區。

    蔡穗聲 新德里、齋普爾和阿格拉三足鼎立于印度西北部,是号稱“金三角”的黃金旅遊區。

    百度地圖

    齋浦爾是十八世紀中期按照棋盤方格式規劃建設的城市。建築物漆成粉紅色,故有“粉紅城”美稱。

    遊覽了琥珀堡、風之宮殿、簡塔·曼塔天文台之後,來到齋普爾附近的艾芭奈麗村。這里有月亮水井和印度教神廟。

    四方形的水井上寬下窄,狀如倒扣的金字塔。

    井壁是多孔黑火山岩,地下水從四周滲入,加上天降雨水匯聚,水井一年四季都不會幹涸。

    這里是幹旱炎熱地區。深井儲存水,也可讓村民避暑,井底部溫度比地面低攝氏5-6度。

    井深30米,三個梯面砌出13層3500個台階,組成無數個菱形。

    水井三個梯面對應的一側是宮殿,據說是王室成員納涼、沐浴的地方。

    月亮水井建于1200年前,名字源于月亮王朝。工整的布局、巧妙的設計、精細的手藝,堪稱古代建築奇迹,與泰姬陵齊名。

    今天水井已經荒廢,綠藻覆蓋水面。宮殿成了鴿群栖息的天堂。

    水井旁邊是印度教神廟,與水井建于同期。

    三層石砌台階上體量大的是梁式構造,石料門楣和挑檐,半圓的覆缽形屋頂,頂端有扁圓形蓋石飾物,屬于早期的印度教神廟。

    神廟的左前方是小體量的圓頂拱門伊斯蘭建築,顯然是後期加建的。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宗教、大小不一的建築並列一起,各異其趣。

    神廟外牆是紅砂岩石磚砌,下部布滿了精美石雕。

    女神寬肩細腰,雙腳交叉站立,呈現S型的婀娜身姿。佩戴大耳環,肚臍上是風火輪。整體造型是古典主義的高貴、靜穆與均衡。

    女神兩旁的圓柱是毛茛葉紋柱頭的科林斯柱式,可見古希臘建築風格對印度教廟宇的影響。

    一男一女互摟肩膀,也是雙腳交叉站立。外框是印度教廟宇,門柱雕飾花草圖案,門楣上層層疊疊雕飾繁復的圖案,狀如後期印度教廟宇的塔形尖頂。整體雕工精細,人物身姿自然優美。

    印度教藝術豐富多彩、奢華,往往誇張描繪人體乃至性行為;穆斯林藝術則是簡潔而嚴謹,其宗教場所沒有神像,只以圖案和美體阿拉伯文字裝飾。

    神廟正面柱廊的方形抹角紅砂岩石柱也雕刻了繁復的花葉圖案,柱頭是蓮花瓣梁托。

    神廟雄渾厚重,歷經千年風雨剝蝕仍巍然屹立。

    黃昏時分,驅車沿山道盤旋上老虎堡山頂。

    俯視齋普爾城,建築高低錯落,鱗次栉比;地平線雲煙氤氲,夕陽給天空大地披上黃褐色紗麗。

    漸漸地,夕陽接近地平線,成了通紅的圓球。天空染成玫瑰色,大地披上藍色的紗麗。

    日出日落亘古不變,照耀着齋普爾城,照耀着南亞次大陸。

    在古老的南亞次大陸上,從5000多年前的哈拉帕城邦,到印度河—恒河流域文明,哲學、宗教、天文、歷法、數學、文學、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有着驕人的成就。

    貿易往來、宗教弘傳、外族入侵、人口遷徙促成印度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希臘、華夏諸文明的融合。印度文明也接受伊斯蘭文明、基督文明,並向東南亞、向東方與西方傳播。

    告别齋普爾前往阿格拉。

    十六、十七世紀的阿格拉曾經是成吉思汗後裔所建立的莫卧兒帝國首都,全盛時期的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中亞的阿富汗等地。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就在這里。

    泰姬陵全稱“泰姬·瑪哈拉”,一座伊斯蘭宮殿式陵墓。它宛如一朵白雲,飄落亞穆納河畔;又是一首情詩,流傳在人世間。

    還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得好:泰姬陵是“永恒面頰上的一滴眼淚”。

    波斯女子泰姬·瑪哈爾嫁給莫卧兒王朝沙·賈汗國王的20年里,随君南征北戰,深得寵愛。她香消玉殒時的最後願望是長眠在一座美麗陵墓中。

    于是沙·賈汗親自設計,用幾萬工匠,耗22年功夫,1653年建成驚豔世界的泰姬陵。

    泰姬陵連同四方平台基座都是白色大理石砌成,通體潔白晶瑩。平台四角各有一座白色高塔,拱衛着泰姬陵。中央主穹頂在周邊四個穹頂小亭的襯托下雍容大方。

    陵墓前是大片草坪,四周環繞着綠樹鮮花。草坪的中央有狹長水池,泰姬陵在清澈池水中的倒影楚楚動人,展示着無限柔情。

    主體建築呈八角形,東南西北四面都有33米高的巨大拱形壁龛,壁龛下部是進入陵墓的門,門上方的大理石透雕花格窗使光線柔和地照進陵墓内。壁龛上裝飾着以碧玉鑲貼工藝制成的漩渦花紋和手寫體《古蘭經》經文。

    陵墓内牆和門窗邊緣均用寶石鑲嵌各式花紋圖案。歷經歲月滄桑,這些寶石已多被劫掠或損壞。

    泰姬陵完工不久,沙·賈汗國王被篡位的兒子奧朗則布囚禁在阿格拉古堡内。

    此後8年,沙·賈汗只能隔着亞穆納河遙望泰姬陵,在孤寂和懷念中憂郁氣絕。所幸的是,他死後得以與愛妻合葬于泰姬陵。

    300多年後,在首都新德里出現了被譽為“20世紀泰姬陵”的蓮花廟。

    蓮花廟因外貌酷似蓮花而得名,建造于1986年。

    攝于2011年12月

    綠茵茵的草地中央,在潔白的大理石基座上有三層白色大理石花瓣,每層9個共27個花瓣組成的巨大荷花在藍天白雲下含苞欲放。

    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被奉為神物,又貴為印度國花。蓮花廟的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深受印度人喜愛。

    攝于2011年12月

    蓮花廟是巴哈伊教靈曦堂。

    巴哈伊教創立于1844年的伊朗,其基本教義是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巴哈伊教不崇拜神和偶像,沒有神職人員和復雜的儀式。據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巴哈伊教徒。

    全世界共有七座巴哈伊靈曦堂,分布在各大洲,每座的建築風格都不相同。

    基座邊上是9個注滿清水的連環水池,象征荷花綻放水上。

    如果說蓮花廟以奇特俏麗的外形引人入勝,那麼,甘地陵則以内斂的景觀、深沉的内涵攝人心魄。

    甘地(1869-1948)畢生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争取印度獨立。他把印度教的“不害”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形成以非暴力為核心的甘地主義。

    他是印度國父,被尊稱“聖雄甘地”。

    甘地陵位于新德里東郊亞穆納河畔。

    甘地遇刺殺身亡後,就在這里火化。骨灰分别撒在恒河和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三海匯合處。

    陵墓四周是低矮的寬牆體,可供人們在上面繞墓瞻仰。

    陵園内青草依依。

    紅磚小徑延伸到草坪中央的黃石地台,那里靜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幾個鮮花圈端莊地擺放陵墓上,長明燈的火苗在鑲銅邊玻璃罩里終年不熄。

    陵墓正面是不鏽鋼镌刻的印地文:“嗨!羅摩!”這是甘地遇刺時最後的呼聲。羅摩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英雄,印度教中保護之神毗濕奴的化身。

    陵墓簡潔、樸素。

    陵園靜穆、幽雅。

    這是一方聖地,一塊心靈的磁石。每逢節假日,四面八方趕來的民衆身着白色民族服裝,赤腳走進陵園,悼念甘地。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占人口30%的印度斯坦族是最大民族,主要是4000年前由北部遷入的雅利安遊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醜陋的種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形成的。

    阿格拉酒店的門衛。

    旅遊大巴的司機助手。

    齋普爾-阿格拉路途中纏彩色頭巾的老漢。

    阿格拉城堡(紅堡)身披紗麗的婦女。

    齋普爾服裝地毯店的修剪地毯女工。

    她的雙手佩戴五彩手镯、戒指,腳趾上也有裝飾物。

    阿格拉街頭食攤賣煎餅的青年。

    新德里停車場上敲鼓耍樂的青少年。

    德里門(凱旋門)前的家庭合影。

    新德里酒店里參加婚禮的親友團。

    宗教融入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印度人至為重要的人生信仰和立身之本。

    印度人口中,信仰印度教的占80%,穆斯林占14%,佛教占1%,其余的信仰基督教、錫克教、耆那教等。

    印度教認為完美的人生是:少兒時發育身體,孜孜求學;青壯年時賺錢養家,滿足欲望,為社會盡義務;年逾花甲時遁世隐居,悉心修行,以求解脫,超越輪回。

    獲得解脫的途徑有三:一是智慧瑜伽(冥想),二是作業瑜伽(無私行動),三是信愛瑜伽(虔信)。

    于是,印度人以冥想靜思回應喧嚣塵世,用修煉靜養超越世俗生活。

    入鄉随俗,我們在導師的指導下體驗瑜伽。

    行走在“金三角”黃金旅遊區,我們看到一個多宗教、多民族、多元文化融為一爐的東方文明古國,看到一個飽受外族殖民屈辱而又驕傲自尊的古老民族。

    遊畢歸來,朋友問:印度值得一遊?我答道:一個古文明大國,仍然擁有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令人敬佩。我是一遊再遊,意猶未盡。

    2019年4月攝影

    8-9月撰文、制作

    蔡穗聲 廣東省房地産行業協會名譽會長

    撰文:蔡穗聲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