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 | 長實大埔改地 被反對的地産商與《土地收回條例》

观点网

2019-09-18 19:28

  • 香港最近出現了事關房屋土地政策的兩大話題,即“空置稅”及“收回農地”。

    觀點地産網 “香港的總面積雖然只有中國的萬分之一,但是在中國記錄到的2153個蝴蝶品種當中,大概百分之十一,約240種能在香港找到。”

    上述是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對當地蝴蝶群落的介紹,當中官方的數據已是多年前搜集。截至目前,香港生活着約260種蝴蝶,包括幾種珍稀品類。

    但這種美麗的生物,似乎是長實集團推動旗下農地轉換的“絆腳石”。

    最近,長實正申請更改香港大埔鳳園一宗綜合用地用途至住宅發展。根據規劃,該地塊拟建5幢樓高28至29層住宅樓宇,涉及總樓面約74.9萬平方呎,合共提供1462夥房屋,預計可容納約4532人口。

    若能立即批準動工,最快将在2024年落成。只是這次批建在咨詢期間就已經受阻,長實共收到112份意見書,接近全數反對。

    港媒引述大埔區區議員鄧銘泰說法,其稱:“鳳園村不少村民憂慮用地建屋後,将進一步令鳳園區内交通、環境空氣及民生設施的影響惡化,希望發展商多進行地區咨詢。”

    除村民的訴求外,長實面對的問題還包括,鳳園保有一處“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的蝴蝶保育區。

    長實鳳園旋渦

    民生與環境保護,可能是香港新界農地轉換難以突破的關鍵之一。

    對長實來說,比較出名的是在1989年收地的元朗豐樂圍項目,直至今年1月才最終獲香港屋宇署審核通過建築圖則,批準興建19幢住宅大廈,提供約2000個單位。

    此前該項目長年因生态環境問題飽受争議,期間2011年10月7日,長實就曾委托專家研究項目對米埔屈翅螢(一種只生活在香港的螢火蟲)的影響,補做生态評估及提出緩解措施。

    而在鳳園村,長實目前已建成“鳳賢居”及“岚山”兩個樓盤,其中,後者就因為十分靠近蝴蝶保育區而多年徘徊在審批階段。

    據了解,“岚山”于上世紀就已完成收地,2000年向香港城規會提交規劃,拟發展12幢高層住宅,8年後再申請改為八幢17-28層的住宅樓及超過200間獨立别墅。

    角力多年,項目最終有條件獲批。長實需要就項目距離保育區設50米緩沖帶,並負責保育打理附近一幅約7.5萬平方米的農業用地作補償。随後岚山項目一二期,分别在2015年3月及2016年1月入夥。

    發展商“訴苦”

    可以看到,開發商往往需要付出較常規而言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來處理農地轉換。

    具體以長實集團在岚山項目的經驗,其首先在1997年說服城規會将農地改規劃為綜合發展用地。

    而根據香港《城市規劃條例》,被劃為綜合發展用途的土地在落實發展前,長實需要就土地使用交出詳細的總綱發展藍圖。藍圖除了發展商詳細的建築圖紙、發展内容等,也包括項目對交通影響、環境影響、生态影響等評估報告。

    這些報告會由城規會轉發給相關的政府部門作評論,然後城規會秘書處會集中這些評論及一些公衆咨詢意見,回饋給城規會考慮。城規會通過後,下一步到地政署,最後通常還會面臨環保人士的司法覆核。

    新鴻基地産執行董事郭基煇在最近舉辦的業績會上就說提到:“農地轉換有幾個關卡要過,申請規劃一步,已經要經過8-10年的時間。過了城規會拿到地政署批準,再經各個部門同意,拿到初步土地條款協議,還要另外10-12年。”

    即大約需時20年才能到補交地價階段,他提到集團在屯門有一塊土地“23年還未能拿到土地條款協議”。然而考慮到成本問題,地産商與政府間的補地價拉鋸戰亦要用去不少時日。

    新鴻基副董事總經理黃植荣曾舉公司旗下延誤20多年的馬鞍山項目作例子稱,該項目土地是生地,需要至少3至4年開山劈石才能開始建設,另外還要處理路橋、土木、排污等不同復雜基建環節,“成本從每呎約3195港元,飙升至每呎約8000港元”。因此,新鴻基就該項目的補地價問題作過幾次上訴。

    糅合多方面社會利益及私人利益沖突,地産家族手握的新界農地成為香港房屋問題的焦點。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香港四大發展商合共擁有超過1億平方呎(約929萬平方米)的農地:恒基兆業以約4500萬平方呎居首;其次新鴻基地産持超過3132萬平方呎;新世界發展有1700萬平方呎;長實只是第四名,手握約900萬平方呎。

    無論如何,如此大體量的可開發土地被長時間空置,都是一種資源浪費。

    呼籲農地收回

    香港最近出現了事關房屋土地政策的兩大話題,即“空置稅”及“收回農地”。

    其中,空置稅條例草案已在9月13日走到刊憲步驟,根據政府的計劃,空置稅将在草案最終獲得通過並正式刊憲3個月後生效,幾乎是闆上釘釘。

    但“收回農地”只是民建聯一項非常初步的提議,香港政府並沒有落實任何承諾或出台具體執行方案。

    背景是民建聯9月11日召開發布會,促請香港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争取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而農地是土地收回的重點。

    民建聯的主張得到業界和市場的廣泛響應,香港地産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11日稱,支持政府向開發商收購農地興建公屋及居屋,收回多少農地,由政府研究並決定,“現在是非常時期,土地供應嚴重不足,靠填海‘遠水不能救近火’。”

    “收地,如果收地是用來興建公屋,我們也接受。”新鴻基地産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12日表示贊成。

    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13日就稱,《收回土地條例》一直都是政府增加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選項。曾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14日說,引用條例對舒緩房屋供應短缺有很大幫助。

    截至目前,特首林鄭月娥並未就此事表态,但有消息稱或正在考慮當中。

    《收回土地條例》是香港特區的一項法令,根據其規定,每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須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時,行政長官可根據本條例命令收回該土地。去年林鄭月娥曾擔心,輕易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會引發漫長的司法復核。

    另一權威表态來自香港土地政策小組主席劉振江,他在9月16日接受觀點地産新媒體等媒體采訪時,就承認由香港政府收回發展商持有的農地進行開發,是一個更快捷的方法。

    “私人發展商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其稱,開發商在收到土地業權後,要做城市規劃申請、換地申請、補地價等,當中有很多政府部門參與,審批時間會長很多。

    同時,基礎建設方面的要求特别難克服,非發展商能獨立處理,需要與政府部門共同合作。根據過往經驗,私人發展商發展一個大型項目,即使撇除收地的工作,平均需時達15年。

    “政府自己做主導的發展,政府會自行負責馬路、污水處理等各方面的基建配套。且收回土地,清理土地後,立即可以立刻開展基建及房屋興建。”劉振江說。

    他強調香港政府一直都有采用這條條例,收回新界的土地用來興建公營房屋項目,如橫洲、洪水橋兩個新發展區。

    但該條例並非最終解決方案,因為“從政府角度,從收地開始計算,每個發展項目平均仍需時約6-7年”。

    所以加快發展商農地轉換申請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劉振江贊成,若能特設一個專責小組處理新界大型農地轉換項目審批,“它能夠處理不同政府部門各方面的要求,作出一個合适的調動,我相信能加快相關項目的發展進程。”

    其透露,香港地政總署現時已經就(市區)大型換地、補地價的項目,安排了專門負責的部門、小組做有關的審批處理,“看到效率有重要的改善。”

    不同的聲音

    事實上,有不少聲音對政府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發展商農地持保留意見。無關反對與否,只是懷疑執行的力度。

    熱烈的讨論主要關注政府與發展商合作的深度、規模和時間長度,不同機構或人士提出了不少具建設性的意見。

    最近的一檔論壇節目中,香港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的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就說,目前香港的房屋短缺問題實在迫在眉睫。

    “對公屋來說,目前輪候時間5.4年,卻積存有20萬宗申請。”其提到:“房委會一些發展項目最少都是7年,甚至更加長。”

    招國偉認為香港政府更應該堅定立場,“大膽點……能拿到地、能幫到基層市民,将來能增加供應的,就要去做。”他列出數據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經估算,各大發展商手中持有的新界農地,在短中期内可以釋放出150公頃土地。

    “香港政府應該更加堅決地向發展商手上拿回一些土地,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招國偉認為關鍵是“面粉變面包”的速度。

    “目前要保證3年上樓是天荒夜談,但總好過不做任何事。”所以收回農地不應該成為唯一方略,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居屋、首置上車盤、高爾夫球場收回、正在打官司的丁權問題、綠置居,白居二等,都要一同推進。

    香港公屋聯會亦發表聲明認為,既須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也要推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借此增建公營房屋。

    “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旨在利用那些不在政府發展規劃的私人擁有土地,以在短中期滿足公營和私營房屋的需求。對此,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稱香港發展局正進行相關研究,适當時間會公布。

    至于農地收回的面積範圍,正如上文所說,香港政府一直都有采用條例,收回新界土地興建公營房屋項目。

    但有聲音擔心,此前收回的範圍主要集中在橫洲、洪水橋兩個新發展區,收回的對象亦只是一些個人擁有的土地。此次提倡引用條例收地,是否真正能從各大發展商“虎口奪食”,政府與發展商是否能長期大規模合作,還是未知數。

    美銀美林9月13日發表報告,就指農地成功轉換,對發展商短期盈利而言正面,因為農地價值可以及早實現。匯豐環球研究也發表報告說,收回全部農地不太實際,認為收回部分農地可行性最大。

    如何确切保證發展商能全情投入,提高補償金額或是一個辦法。

    香港土地政策小組主席劉振江表示,政府需作出适當的賠償給予土地權益擁有者,除了法定補償之外,還有一些特惠補償。

    公開資料顯示,以“甲級農地”為標準,香港政府目前提供的收購補償金為約1300港元/平方呎,“乙級農地”為接近1000港元/平方呎,而特惠補償金也在1000港元/平方呎左右。

    有觀點認為這還不夠,曾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的黃遠輝就提出,過去專責小組曾多次建議收地,但未獲發展商響應。因此要适當提升土地補償價格,以盡快獲得農地發展。

    香港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就表示:“目前農地即使劃歸甲級,收地賠償金額只得每平方呎1300港元,較市價相距甚遠,希望價格能有所提升。”

    鄉議局研究中心主任薛浩然更直指,香港真正的“地産霸權”應該是香港漁護署和規劃署,“有7成多土地被批作發展綠化帶及郊野公園……政府如要收農地應有更合理賠償。”

    兩位鄉議局人員或許帶有一定立場,但收回農地确實是現時最可行且迫切的事情。香港商報在今年1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就建議,應要設立具彈性的補償機制,根據市況将特惠補償金調升,吸引更對業主交出農地。

    面對衆口難調的局面,行政長官林鄭月娥9月17日通過社交媒體發聲,指政府會盡力尋覓更多土地,興建多些房屋單位,重燃市民“上車”的希望。

    香港各界都在關注她的下一步行動。

    撰文:劉子棟    

    審校:歐陽穎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香港

    樓市